東阿縣地處魯西平原,東依泰山,南臨黃河,隸屬“江北水城”——聊城市,為中國阿膠之鄉、喜鵲之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被譽為“萬戶喜鵲吉祥地,千年阿膠福壽鄉”。地處東經116°12’至116°33’,北緯36°07’至36°33’,總面積787平方公里,轄9個鄉鎮、2個街道、1個工業園區,共有559個行政村,42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銅城街道,郵編:252200。代碼:371524。區號:0635。
行政區劃
東阿縣轄2個街道、7個鎮、1個鄉:
街道:銅城街道、新城街道
鎮:姜樓鎮、劉集鎮、魚山鎮、大橋鎮、牛角店鎮、姚寨鎮、高集鎮
鄉:陳集鄉
歷史沿革
自春秋至明洪武8年,東阿縣治設今陽谷縣阿城鎮;明洪武8年至民國東阿縣治設今濟南平陰東阿鎮;建國后,東阿縣設在今銅城鎮。春秋時,置柯邑,原屬衛國,后屬齊國。戰國時改稱阿邑,仍隸齊國。秦始稱東阿,屬東郡。漢置東阿縣(治今陽谷縣東阿鎮),仍屬東郡。三國時為魏地,亦隸東郡。西晉屬濟北國,東晉改國為郡,東阿屬之。唐天寶十三年(754),改屬鄆州東平郡。大歷元年(766),鄆州改為淄青道,東阿屬之。金代,隸山東西路東平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九年(1272)東平改為下路總管府,東阿屬之。明初屬東平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設縣治于故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隸濟寧府東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屬兗州,隸山東布政使司。清初,屬兗州府東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隸泰安府。民國初期,縣治仍設東阿鎮(平陰東阿鎮)境域與清同。1913年屬山東濟西道,1914年改屬東臨道。
1947年冬,縣機關遷駐銅城鎮 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專署東阿境域界定。原屬東阿黃河以東村鎮及西南張秋一帶劃出,原屬平陰、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東阿,茌平與東阿交錯為鄰的村莊,以趙牛河為界北歸茌平、南屬東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隸山東省聊城專區。1958年12月,東阿縣撤銷,其轄區分別并入壽張、茌平二縣;1961年7月恢復東阿縣,其隸屬未變。1967年聊城專區改為地區,隨改屬聊城地區。1998年3月,聊城地區改為地級聊城市,隨之改屬聊城市。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縣境依傍黃河百余里,引黃濟津、濟衛工程的渠首均在東阿。東距濟南市80公里,西距聊城市25公里。毗鄰京九、京滬、濟邯、濟館等交通動脈,105國道和三條省道貫穿全境,區位優勢日益明顯。
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適中,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4℃,年平均相對濕度64.6%,年平均降水量563.3毫米,年平均日照230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36天。
水資源豐富。黃河沿縣境56.5公里,居山東省沿黃縣市第二位。全縣水資源總量約為460億立方米,水資源不但數量充足,而且水質優良,東阿地下水比重高,為優質飲用礦泉水。
經濟發展
東阿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把富民強縣作為第一要務,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和諧發展。近年來相繼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綠色名縣”、 “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市”、“山東十大品牌之都”等榮譽稱號。2008年生產總值GDP完成94.11億元,增長13.6%;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49億元,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達到11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18元,分別增長14.99%和14.82%。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優質小麥、林木、畜牧、蔬菜等產業不斷壯大,是全國優質小麥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生產基地縣、“中國烏雞之鄉”。實施“工業立縣”戰略,培植了醫藥、化工、建材、機械四大優勢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66家,有東阿阿膠、魯西化工2家上市公司,有東昌集團、東阿鋼球等知名企業。全縣擁有5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9個山東著名商標、12個山東名牌產品。山東東阿工業園區為省級開發區和省級重點循環經濟園區,基礎設施實現了“八通一平”。服務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加快發展旅游業,打造“黃河綠城、養生寶地”的品牌形象,魚山旅游景區開發初見成效,正在建設“阿膠養生文化苑”和“東阿黃河國家級森林公園”。
改革開放以來,東阿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工農業生產呈加速發展趨勢,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生產總值分別以16%、25%左右的速度遞增。東阿人的開放意識日益強化,東阿縣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目前,東阿交通便利,南北105國道,東西014省道在縣城交匯,西距京九鐵路聊城站30公里,北距濟聊高速公路和濟邯鐵路15公里,國際國內直撥電話遍及全縣每個鄉村;電力供應居全市第一;東阿賓館設施和服務質量均已達到星級標準并通過二星級認證;新建的曙光大街,工業大街有進一步勾畫出縣城建設的美好前景,讓許多東阿人為自己的家鄉而驕傲!
東阿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正在蓬勃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出現了“東阿阿膠”“魯西化工”等從東阿起步發源的上市公司及特大型企業。
交通狀況
青蘭高中西部的發展,鞏固山東省“一體”的帶動作用,促進國家高速公路網及山東速公路東阿界至聊城(魯冀界)段是國家高速公路網青蘭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五縱四橫一環八連”中的“橫三”,在山東省“一體兩翼”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中“一體”對外聯系的重要通道。青蘭高速公路青島至泰安段已建成通車,本項目的實施對早日貫通山東全境青蘭高速,疏導過境和區域交通,加快山東省高速公路網網絡化,完善全省乃至全國的骨架路網結構布局,發揮路網的整體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工可報告》推薦的標準、規模:青蘭高速公路東阿界至聊城(魯冀界)段路線起自聊城市東阿縣的黃河大橋西橋頭,東接青蘭高速公路泰安至東阿界(含黃河大橋)段,向西途經東阿縣、聊城東昌府區、莘縣,西接河北省擬建的大名至邯鄲高速公路(工可報告已批復,計劃年內開工),到達終點。路線全長約85公里,建設標準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34.5 米。本項目投資估算總金額約48億元人民幣( 以下“元”均指人民幣元)。項目規模、投資等均以有權主管部門核準后的為準。計劃2011年開工,建設工期3年。本項目的收費期最長不超過25年。
當地特產
東阿阿膠:東阿的阿膠產業建國后發展迅速,是東阿縣最為著名的產品。阿膠因補血養氣功效顯著,為歷代醫家圣手所稱譽。明代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提出,阿膠“本經上品,性平味甘,虛寒血虧者宜久服之,久服,輕身益氣。”《神農百草經》中也提出阿膠是“養性延年”之品。阿膠正是在補血養氣方面療效顯著,通過補肝之血,腎之精,使人達到養精固本,保養天年的目的。通過對阿膠的不斷分層次開發,如今阿膠在養生方面療效更為顯著。阿膠原料為驢皮,含有19種氨基酸,具有提高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質的功效,并能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分裂與增殖,促進造血功能的恢復作用。
潤惠堂窖棗和秘制阿膠棗:東阿特產潤惠堂窖棗,系用大棗精心熏制而成。制作過程是:先挑選肉肥、個大、色鮮的大棗,放入水中煮至果肉稍軟,撈出涼干。挖好熏窖,坑口向下處搭鋪,將涼干之棗攤在高粱秸箔上,以葦席覆蓋坑口,坑底點燃碎柴木屑,以煙熏蒸,初以大煙火,棗皮潮潤后,火力漸弱,3天即成。潤惠堂窖棗黑紫光亮,花紋精致,易于儲存,甘甜可口,營養豐富,有強腎健脾功能。遠銷港澳、東南亞、日本等地。 潤惠堂阿膠棗也是東阿的一大特產,潤惠堂阿膠棗采用潤惠堂獨有陶窯烘焙工藝,柴木生火,陶窯烘焙,既烤出了產品的酥軟濃香又保持了產品的天然成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潤惠堂傳人致力于阿膠膏方和蜜餞等養生品的配伍,并獨創陶窯烘焙工藝,其秘制阿膠棗、阿膠糕因香濃可口食用方便備受當時上海灘達官貴人的青睞。
牛角店常氏炸魚:東阿特產牛店炸魚,呈金黃色,外酥里嫩,香脆可口,可放7天而不綿(如用塑料袋封閉放置一月可以不綿),聞名于魯西城鄉,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牛店炸魚為牛店鎮西街常氏首創,至盡已有近百余年的歷史。早在30年代, 常氏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又實踐創新,采用特殊材料、特殊工藝,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牛店“常氏炸魚”。
高集程樓豆腐皮:高集豆腐皮呈淡黃色,以薄如紙,韌如皮,清香爽口而聞名。每斤18頁以上,每頁可用雙手拉長三分之一。取一頁平鋪地上,人踏過后完好無損,有“膠皮”之說。晾干可常年存放、鮮食、干食均可。在魯西、泰安以至東北三省久負盛名。高集鎮制作豆腐皮的村很多。但以程樓村制作得最好,所以當地有“高集皮子程樓貨”的說法。
姜樓燒雞:又稱方家燒雞,制作技藝近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