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近年來,高唐縣委、縣政府按照“建成全國經濟百強縣,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山東西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定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了經濟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2011年,全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254.4億元,同比增長12.1%;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05億元,同比增長4.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0.5億元,同比增長22.7%。人均GDP達8278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928元。
面向未來,高唐縣提出“團結一心、二次創業、埋頭苦干、再鑄輝煌”的響亮口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切實造福高唐人民為根本目的,堅持‘工業立縣’不動搖,按照 ‘抓二帶三促一、抓大帶中促小、抓內促外’的工作思路,全黨抓經濟,全民抓創業,重點抓工業,突出抓環境,關鍵抓落實,全力實施‘二次創業’,推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努力建設富強、文明、秀美、和諧的新高唐。”的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確立了遠學鄒平,近學茌平,苦干三年重返全省40強,奮戰五年沖刺全省30強的奮斗目標。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的十條意見》,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的環境。實施了“一個工程七條線”的工作落實機制和縣級領導幫扶企業制度,促進時風、泉林兩家支柱企業和五家骨干企業、八家重點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將全縣工作重點分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城鄉基礎建設、社會穩定、服務業及社會事業發展、民營經濟暨招商引資、農業和農村經濟、基層組織建設暨考核獎懲等七條工作線。進一步突出工作重點,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全力推進高唐二次創業,實現全縣經濟跨越發展。一個經濟社會繁榮富強,人民群眾生活幸福安康的高唐正在魯西崛起。崛起的高唐蘊藏著巨大商機,淳樸、儒雅、勤勞、誠信、勇于開拓創新和敢為天下先的高唐人民,歡迎各界仁人志士來高唐投資發展,共謀大業,共創輝煌。
高唐縣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依法治縣先進縣、全省雙擁模范縣、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全省社會文化建設先進縣、全省“四五”普法先進縣、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全省民政工作先進縣、“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省級文明城、省級衛生城、省人居環境范例獎。在首屆中國誠信建設成果展上,被評為“中國60家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
工業發展
近年來,高唐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招商、關鍵抓項目的思想,堅持工業立縣、工業興縣、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把工業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大力實施“258”工程,努力培植骨干企業,壯大主導產業,構筑產業集群,實現了工業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發展。培植了時風、泉林、藍山、熱電為代表的骨干企業,膨脹了奧克特化工、金興集團等一批第二梯隊企業,形成了以時風集團為龍頭的運輸機械產業,以泉林集團為龍頭的林漿紙產業,以藍山集團為龍頭的畜禽加工業,以時風雙星橡膠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橡膠輪胎產業,以泉林復合軟包裝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復合軟包裝產業,以奧克特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精細化工產業,以熱電集團為龍頭的熱電集團為骨干的板材加工產業。其中運輸機械產業產值已超過200億元。高唐工業經濟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和對全縣的貢獻份額都超過了70%,工業總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工業經濟進入全省30強,工業經濟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截止2009年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8年的267家發展到現在的324家,實現主營業務銷售收入590億元,利稅42.4億元,利潤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3%、27.5%和28.3。全縣名牌產品數(包括著名商標)達20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8個。目前,高唐已完成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大縣的徹底轉變,實現了質的飛躍,工業經濟進入全省30強,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正在崛起奮進,高唐已經成為山東省最具競爭力、最具成長性和最具發展潛力的縣市之一。
工業的崛起,有效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振興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工業經濟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2009年,全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96.93億元,同比增長12.9%;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18億元,同比增長12.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同比增長26%。人均GDP達59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0元,同比增長8.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06元,同比增長10%。目前全縣登記失業率為零。高唐已連續十幾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工業經濟的發展,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今后高唐工業將向綜合實力全市第一、進入全省十強、躋身全國百強的目標邁進。

歷史文化
高唐縣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即為高唐邑,西漢初置縣,元代設州,至民國初年撤州復縣。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高唐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址。戰國時期齊盼子墓、三國時期華歆墓、東魏時期房公墓、宋代興國寺塔、清初文昌宮大成殿等保護較為完整,具有較高的的文化和考古、旅游價值。按《水滸》傳說復建的柴府花園、三眼井、李逵井再現了宋代古建筑群的風采。新開館的孫大石美術館藏畫豐富,文物薈萃,精品紛呈,為縣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杰奇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華歆、歷史學家華嶠、唐代著名哲學家、天文學家呂才,金朝左丞相王懋德等都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各有建樹,領一代風騷。
書畫之鄉
高唐縣歷史悠久,春秋時稱高唐邑,西漢初置高唐縣,元明清置高唐州,民國元年撤州設高唐縣至今。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在豐厚的民間書畫基礎上,產生了歷代書畫名家。東漢時期的魯相乙瑛,即為漢代著名的大書畫家,其碑貼至今為高唐書畫界臨摹之佳品。唐貞觀年間的著名學者呂才,除在歷史、哲學、聲樂、地理、軍事等方面有著作傳世之外,其繪畫才能更令后人贊嘆。三國時期的魏相國華歆,元朝的翰林學士閻復,金朝的狀元閻永,進士康曄等,在書畫藝術上都頻有造詣,對后代影響極深。清末高唐書畫“八大才子”,民國時期的書法家張洪擇,其書畫藝術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作品為當時書畫收藏家收藏之珍品。千百年來,高唐大地上養育了許多蜚聲畫壇的大書畫家,悠久的文化傳統為高唐書畫藝術的發展準備了豐厚的底蘊。
一代宗師李苦禪是高唐縣卅里鋪鄉李奇莊人,他少年時代酷愛書畫藝術,在縣文廟小學讀書時,成為全校書畫尖子。青年時代,懷著從藝報國的志向,到北平入國立藝專學習,后拜師齊白石學習國畫藝術,成為齊白石的得意門生。抗戰勝利后,應徐悲鴻院長邀請,擔任北平國立美院教授。他是我國當代杰出的書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他開創了大寫意花鳥一代風范,把中國花鳥畫創作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奠定了他的國畫大師地位。
著名旅美歸國畫家孫瑛,高唐縣卅鋪鄉孫莊人。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文化部僑聯主席。他的畫集中西畫法于一爐,氣魂宏大,風格獨特。孫瑛曾在美國、前蘇聯、巴西、韓國、日本等國家和臺灣、香港等地區舉辦個人畫展,轟動海外。回國后,又先后在北京、濟南、青島、煙臺舉辦個展,反響很大。他的作品入編多部權威畫集,并出版《孫大石現代水墨畫集》。
同時,近年來在高唐縣也涌現出一大批土生土長的書畫名定的新秀。縣文化館美術家程辛木,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美協,版協舉辦的書畫展并被選送國外展出。1991年,在慶祝建黨70周年期間,舉辦了程辛木版畫展。全國版協主席李樺題寫展標,中央美院等30多家單位題詞祝賀。1994年程辛木赴臺進行民間藝術交流并舉辦個人版畫展。他的作品在全國及省級報刊發表300余件,省地多家新聞單位對其藝術成就做了專題報道。蘇同海是位青年農民書畫家。他創作的多幅作品,在《中國書畫報》及省級報刊發表,其傳略及作品入選多家書畫辭典。農民畫家高蘭青的作品被選送日本、美國展出,工人畫家王經福的作品在美國紐約展出,并被紐約博物館收藏。青年畫家鞏德春在93年被選為創作長城巨卷的全國百名畫家之一。郭桂健油畫作品得到業內外人士好評,多幅作品獲獎并被有關部門收藏。青年畫梅名家李新周作品《鐵骨報春圖》曾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獲獎,部分作品流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并被專家收藏。朱寶華、王玉峰、姜云亭、崔濤、王保成、牛風玉、丁守信、羅遷、趙子清、韓曉波、周玉興、尹風軍等一大批書畫新秀,起點高,功底深。目前全縣達到縣級展出水平的書畫作者4120人,達到地市級以上展出水平的書畫作者510人。每年都有300人次左右在全國及省市各種展賽活動中入展獲獎或在各種報刊上發表作品。
古遺址
(1)靈城遺址 即漢靈縣城址,現南鎮村。位于縣城東南17.5公里處。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靈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靈縣”。公元27年廢縣,地入博平。220年復靈縣,屬清河郡。606年廢縣,地入博平。620年復置靈縣,621年又入博平。宋朝置“靈城鎮”,金、元襲之,明清時稱“南劉鎮”。民國至今稱作“南鎮”。今細辯靈城地貌,仍有靈城故城墻遺址。
(2)清平縣城遺址 1069年—1940年為清平縣城,1940年清平縣城遷址康莊,此地名曰“舊城”。舊城鎮現仍有清平縣城遺跡多處,如:傳說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還有迎旭門、文廟、文廟影壁等古建筑,城墻舊址仍有遺跡。
(3)蔣莊宋、元遺址 位于琉璃寺蔣莊村西南500米處,為村落遺址。遺址高于耕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磚、瓦、器物殘片。1958年曾出土過瓷缸、瓷碗等文物。遺址原為一個小村莊,僅有20多戶人家,名“梁家樓”,現蔣莊梁姓即是原“梁家樓”之后。
(4)減水迥龍廟遺址 位于尹集鎮四新村西南部,為元代廟宇遺址。高約4米,面積1500平方米。遺址內含有大量的磚、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遺物。遺址上現有明嘉靖26年重修減水迥龍廟碑1通和3通捐資筑廟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個。
古代建筑
(1)梁村塔 位于梁村鎮梁村街東。創建于唐貞觀年間,明、清曾維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筑,共13級。高37.5米,塔基占地面積33平方米。第一層系重檐,檐下設斗拱,北有門洞。二層以上每層4個門洞,塔頂為全葫蘆狀。塔北10米處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說。現為地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高唐文廟 坐落在縣委招待所院內,原名“文昌宮”,又名“啟圣祠”,過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據《高唐州志》載:文廟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擴建。現存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占地面積275平方米,為歇山式建筑。頂部正脊前后除用黃綠琉璃瓦砌出三個菱形外,其余均為灰瓦。檐下頭拱,均為裝飾性的附件,并非承擔重力的實拱,明顯為清代建筑風格。
(3)舊城文廟、文廟影壁、迎旭門 坐落在高唐縣舊城鎮,為原清平縣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筑。 舊城文廟,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占地面積277.8平方米,單檐灰瓦歇山頂,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文廟后還有古柏6株。文廟影壁在文廟南,相距100米。影壁高5米,寬10.25米,厚1.27米。整體靈架式用大方青磚修成,琉璃瓦蓋頂。中間有一圓綠色花邊琉璃飾件,上有燒制的“太和元氣”4個大字。在方青磚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舊城迎旭門,為原清平縣城之東門。門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塊,上書“迎旭門”。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迎旭門殘存南北長15.5米,東西寬12.9米,整體為青磚砌筑。
(4)高唐鐘鼓樓位于北湖路與鼓樓路交匯處西側,原名鼓樓,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趙玉始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談熔重修,改名奎光閣,新鑄鐵鐘懸于重九之日,人曰談公樓。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干重修之,又增置鼉鼓、大云磬等物。上層塑魁星像,東廊有前賢題詩勒石。 鐘鼓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樓基和兩層主樓組成,總高15米,為當時縣城內最高建筑,有“高閣凌云”之稱,是高唐縣的象征。樓基是青磚砌成的長方形高臺,占地120平方米,南北長10米,從下往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臺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兒墻。順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門,寬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車馬通行。樓基西面南側有一小拱門,門內為登樓的唯一臺階通道,樓基之上為主樓,全部為木結構,柱梁椽檁縱橫交錯,卯榫銜接,環環相扣。主樓的下層為大廳,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高4米。東西有廊,環樓8根立柱支撐飛檐。上層地面4米見方,高4米,為懸鐘之處。在建筑形式上承襲宋、元樓閣之貌,結構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風格。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臺地震波及本縣,鐘鼓樓受損,為防險,經政府批準于8月拆除。
(5)柴府花園 位于東北湖畔,古建筑群。據《高唐縣志》記載,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豐年間,為后周世宗柴榮之5世孫柴榮皇城私宅,后毀于兵燹匪患。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駐蹕于此。柴府四面湖水環抱,花園式建筑,前門、中廳、后寢、回廊均為宋代建筑風格。整個建筑面積為938.48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辟花園,東為柴府。柴府為二進院,步入津池即為主廳,主廳面闊5間,歇山式,灰瓦頂,吻獸相配,宋式彩繪相宜,飛檐排角,古色古香。院東西建有回廊、亭、軒、水池。后院為后寢殿,面闊5間,歇山式,東西廂房各3間。西為單體院落,有角門與東院相通。步入朱紅大門,迎面為仿古戲樓,面闊3間,宋代歇山式建筑,兩側耳室各1間。此院是戲劇愛好者活動的場所。
(6)大覺寺位于東南湖畔。高唐史之春秋,西漢置縣,地處南北通衢,東西要道。自齊始,為西鄙之重鎮,史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秦王李世民為成就霸業,征伐四方,揮師東進,親率三軍,力克高唐。命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敬德,監造高唐州城大覺寺及舍利塔,彰顯千秋功業。
古墓葬
(1)固河漢墓群 位于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長0.7公里,寬0.5公里的地面內。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還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鏟平。漢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曾出土過陶樓、漢畫像石、陶燈、陶案、陶灶、陶豬、陶狗、陶雞等文物。漢畫石像現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在墓中為墓室門框,上面刻有虎頭御環拉手,并有花草、鳥獸等精細的浮雕。據調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無封土漢墓,曾出土過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于高唐鎮祁寨村北500米處,該墓發掘前夯筑封土高出地表2.5米。因早年被盜,墓室大部分坍塌。墓室為單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東西4.5米,繩紋小磚砌成。墓底距地面4.5米,鋪地磚排為“人”字行。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間,有排水溝,墓門西南寬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無,隨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瓷器有:瓷壺、瓷虎子、龍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壺、瓷燈;陶器有:陶壺、陶罐、陶碗、鎮墓獸、陶狗、牛車模型、陶井欄;陶俑有:武士俑、鮮卑侍吏俑、儀仗俑、女俑等。墓內還出土有墓志銘,志蓋陽刻篆文為“魏濟州刺史房公之銘”,志文共26行,滿行26字,魏體書。
(3)谷官屯金墓 即虞寅墓,位于韓寨鄉谷官屯村東一洼坑內。金代虞寅墓為仿木結構建筑的圓形磚砌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平面成圓形,直徑5米,墓頂早已坍塌,殘存墓壁高1.29米。墓室建筑有門、窗、柱,完全模擬地面建筑。墓壁上畫滿壁畫,繪畫面積約21平方米。內有殘存的棺木和骨架。墓內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畫16幅。瓷器有:瓷碗、開片瓷盤、白瓷盤。志蓋上刻有16個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將軍騎都尉致仁虞公墓志銘”:志石刻有1767個字,主要記錄了虞寅的生平事跡及生卒年月。壁畫隨墓環繞成圓形,較完整的12幅,其中有8幅畫面描繪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內容,另4幅是出行活動的內容。壁畫繪有樂伎、車馬、床帳、奴仆等。出土文物和壁畫現分別藏于山東省博物館和聊城地區博物館。
古石刻
(1)釋迦牟尼像 暗紅色沙質巖石雕成。頭飾螺髻,雙耳垂肩,風眼微閉,鼻骨如刀削一般,棱角鮮明。鼻翼與嘴角幾乎同寬。臉圓腴豐滿,頸稍短粗。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坦胸,腰束帶,結跏趺坐于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左手扶左膝,右臂舉至胸前,呈入靜狀。給人以靜穆端莊之感,手殘,通高65厘米,座高24.5厘米。經考證,為隋或唐代初期的遺物。
(2)大觀八行碑 長2.28米,寬1米,厚0.125米,原碑為宋代大觀年間立,現存殘碑為明代景泰年間重立,瘦金體楷書。主要講述了諸士應具有的孝、悌、和、忠、睦、嫻、仁、恤等八種行為。碑末有“及師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上柱國魏國公食道一萬一千戶食實封汗八百戶臣蔡京題額”。因保護失當,剝脫甚重,字跡不清難辨。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還有:重修報恩寺碑、重修邢家佛寺碑、張曾墓碑。
飲食文化
高唐的地方名吃眾多。尹集鎮老王寨加工驢肉已有300多年歷史。清末民國時期,曾裝入封閉簍中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也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同時,小屯糖藕、羅漢餅、舊城空心面、香油馓子、老豆腐、舊城涼粉、烏棗等以其歷史悠久,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 高唐老豆腐。又稱豆腐腦。制作精細,配料獨特,別具風味。豆腐的制作如果說沒有特別之處。那么它與其它地方所不同的是鹵和油。鹵用優質醬油和精鹽加水入鍋,入花椒、八角、茴香、丁香、桂皮、姜等10余種佐料熬制;油用優質棉籽油在文火上熬,邊熬邊除去油沫和雜物。數小時后,放入蔥、甜醬、花椒、茴香等佐料。還為愛食者備有用優等紅辣椒剁碎制成的辣椒油。配料如碗時,放少量味精。現在,高唐老豆腐已享譽全國。
高唐特產栝蔞:葫蘆科,王瓜屬,多年生草本雌雄異株攀援植物。名貴中藥,多生于白沙壤土中。庭院、河堤、溝崖、路旁、田邊都可種植。夏秋開白花,其果由青綠變黃褐,大如鵝蛋,含糖量較高,故曰蔞仁,可入藥,有潤肺止咳、清熱化痰之功效,主治咳嗽痰多、胸痹肋痛、大便燥結等癥。其塊根直生地下,年久者達七八尺長。徑長五公分之多,其底部大者可達十多公分。一般秋冬掘出,切片入藥,其斷面潔白如霜,曰天花粉。因高唐所產,含粉率高,故曰高花粉。有清熱生津之功能,主治熱病,亦可清渴。近有用鮮根制針劑者,可用于引產。
鬼子肉:即五香驢肉,是高唐縣傳統名吃之一。因驢的相貌丑陋、像封建迷信中的牛頭馬面,因而舊稱驢為鬼,故高唐縣民間稱加工好的五香熟驢肉為"鬼子肉"。尹集鎮老王寨村加工"鬼子肉"驢肉已有二三百年歷史,久負盛名,享譽省內外。高唐食品廠用傳統配方與技巧加工的熟驢肉,加以現代化真空袋包裝后,以"高唐州驢肉"命名,遠銷海內外。
老豆腐:又名豆腐腦。也是高唐名吃之一。高唐老豆腐,豆腐潔白明亮。嫩而不松,油而不膩,辣而不嗆。由清而不淡。有肉味而不腥。盛入碗中,豆腐似雪如玉,鹵像玳瑁琥珀,紅中透白,紅白相間,豆香、料香、鹵香、油香、辣香,五味俱全。百吃不厭,回味悠長。
羅漢餅:也是高唐名吃之一,與渲餅、悶餅合稱"三餅"。羅漢餅屬糕點類,狀似月餅,但無餡。皮綿軟酥松,層層清晰。酥脆香甜可口,香而不膩。羅漢餅產于明代中葉,清代、民國初年尤為興盛,暢銷于濟南、天津等地。羅漢餅的配料與制作十分考究嚴格,做工精細。以面粉、油(豬板油、植物油)、白糖、香精、棗泥、山楂泥、玫瑰醬為原料。制作時,先用油和面制成皮面,再用面粉、豬油、白糖和其他配料合成酥面;然后用皮面包酥面,用面軸軋數層卷起,按需分塊;再將每塊軋成圓形,入爐烤焙,待成蛋黃色出爐即成。此餅層層疊疊,狀似疊羅漢,所以稱羅漢餅。
小屯糖藕:高唐舊俗,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王升天時家家買糖藕,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高唐縣制作糖藕的地方不少,唯有清平鎮小屯制作的糖藕屬上乘。其歷史已有數百年。以制作流程嚴格、美味可口譽滿魯西。小屯糖藕酥、脆、香、甜,營養豐富、容易消化,是兒童喜用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制作糖藕的原科主要是黃米(黍米最佳)、芝麻和麥牙、一 般用40公斤黃米、8公斤麥子的麥芽、7.5公斤芝麻,可生產糖藕40公斤。
陳井馓子:清平鎮陳井村,自清代以來就從事馓子制作。陳井馓子物美價廉,吃時酥脆香咸,油而不膩,為高唐又一名吃。炸制馓子的原料主要是面粉和香油。制作過程:以面粉兌以少許精鹽和成軟面,拿到面板上用力摔打,摔至出現泡沫狀的空隙且有韌性時,用手搓成1厘米粗的面條;然后將面條泡人油中約10分鐘,取出用雙手按一定套路盤抻,由粗而細,至0.2厘米粗細時為止,叫做盤條。再放入油中炸,發黃時出鍋而成。陳井馓子深受歡迎,不僅為高唐走親訪友、探望病入的必備禮品,還遠銷北京及東北三省。
清平墜面:清平鎮生產空心掛面,亦稱墜面。細如豬棕,空心細長,是高唐傳統名吃。其原料是優質面粉和精鹽。5公斤面粉加0.1-0.15公斤鹽,視季節而宜,冬春鹽多許,夏秋少許。面和好以后,上蓋濕布醒面半個時,在案板上將醒好的面攤軋成餅狀,厚5-4厘米,用刀沿邊轉圈將面旋成3厘米寬的長條,在面板上揉搓。至大拇指粗細時循序盤掛在兩根竹簽上,放入醒面池內醒條。待0.5-1小時后,將醒好的搓條掛到2.5米高的架上,用手輕拉下端竹簽,輕拉慢墜即成,故叫墜面。
清平涼粉:盛夏酷暑,天氣悶熱,人們氣喘汗流、坐臥不寧。行至傘狀棚下,坐在涼粉攤上喝一碗涼粉,立時涼入肺腑,周身爽快,精神倍增。涼粉是魯西北地區主要冷食,也是高唐的傳統名吃之一,其中尤以清平鎮的涼粉為最著名。清平鎮涼粉主要原料是綠豆,制成淀粉后放入簸籮,加水攪拌成稠糊,接著用滾開水沖拌、攪熟,冷卻后再用涼水澆泡。制成的涼粉清白如玉、透亮晶瑩。喝時,將涼粉切成長形細條。加紅蘿卜咸菜、蒜泥、醋、芝麻醬,配以涼水作湯。食之防暑降溫,營養豐富。
清平黑棗:又稱窖棗,系用大棗精心熏制而成。制作過程是:先挑選肉肥、個大、色鮮的大棗,放入水中煮至果肉稍軟,撈出涼干。挖好熏窖,其深約2米,寬2-3米,坑口向下0.5米處搭鋪,將涼干之棗攤在高粱秸箔上,棗厚約15厘米,以葦席覆蓋坑口,坑底點燃碎柴木屑,棗溫升至6-70℃,以煙熏蒸,初以大煙火,棗皮潮潤后,火力漸弱,每12小時將棗上下翻動一次,3天即成。
布袋雞:色澤黃中透紅,全雞完整,內藏八寶,像活雞趴在盤內,造型美觀,食之香爛味濃不膩,風味獨特。是高唐縣名吃之一,宴請賓客不可缺少。原料雛雞一只,約重1公斤;配料有瘦豬肉、火腿、海參、玉蘭片、海米、香菇、木耳;佐料花椒油、醬油、精鹽、料酒、味精、水團粉、高湯、蔥、姜、油等。
酥魚:高唐的酥魚是高唐河鮮中的代表,以“紹氏酥魚”冠名而聞名國內外,“紹氏酥魚”源于乾隆十六年間到上虞白馬湖吃酥魚而得以成名,“紹氏酥魚”的來歷具有一段傳奇色彩的故事。一條普通的草魚,通過秘門的刀工、油炸和調料,做出外香里嫩、鮮酥可口、甜咸兼有、香味濃郁的酥魚,讓眾多人拍手叫絕、欲罷不能!“紹氏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鋅、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湯料中的各種滋補調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紹氏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絕美的休閑小吃,以色澤黃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膩而著稱,同時可做成咸、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能讓喜歡各種口味的人都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