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山區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東經118°,北緯35°,是中共臨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魯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區總面積590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400多個村居、社區,總人口88萬。蘭山區的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蘭山區駐地臨沂城已有2490多年的歷史。是“書圣”王羲之、“至孝”王祥的故鄉,素有“魯南古城秀,瑯琊名士多”之美譽。1972年在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為建國以來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境內名勝古跡眾多,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銀雀山漢墓群、王羲之故居等都坐落在這里。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76002。代碼:371302。區號:0539。
行政區劃
蘭山區轄4個街道、7個鎮:
街道:蘭山街道、銀雀山街道、金雀山街道、南坊街道
鎮:白沙埠鎮、棗溝頭鎮、半程鎮、義堂鎮、李官鎮、方城鎮、汪溝鎮
歷史沿革
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臨沂市設立蘭山區、羅莊區和河東區。蘭山區轄蘭山、金雀山、銀雀山3個街道辦事處和白沙埠鎮、義堂鎮、大嶺鎮、李官鄉、半程鎮、棗溝頭鎮、南坊鄉、朱保鄉、馬廠湖鄉。區人民政府駐原縣級臨沂市人民政府駐地。
原縣級臨沂市部分年份區劃調整情況:1991年1月14日,撤銷臨沂市九曲鄉,設立九曲鎮;撤銷臨沂市白莊鄉,設立盛莊鎮。1993年9月8日,撤銷臨沂市大嶺鄉,設立大嶺鎮;撤銷臨沂市南坊鄉,設立南坊鎮;撤銷臨沂市冊山鄉,設立冊山鎮。1994年9月7日,撤銷臨沂市梅埠鄉、重溝鄉、芝麻墩鄉、半程鄉、棗溝頭鄉,設立梅埠鎮、重溝鎮、芝麻墩鎮、半程鎮、棗溝頭鎮。
2011年1月23日,蘭山、費縣行政區劃調整交接見面會在方城鎮舉行。據了解,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調整費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魯政函民字【2011】3號),費縣方城鎮魯陽村等9個行政村和汪溝鎮新張莊村等5個行政村劃歸費縣薛莊鎮管轄。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調整臨沂市蘭山區費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魯政字【2011】9號),費縣新橋鎮、方城鎮、汪溝鎮劃歸臨沂市蘭山區管轄。
地理環境
蘭山區有平原和丘陵兩種地形類型,平原為主。北部、西部為丘陵,屬魯中南山地的南緣,海拔在80米至250米之間。艾山為全區最高峰,海拔254.6米。中部及東南部為山前沖洪積平原,海拔在80米至150左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傾家斜度為3-5。
地貌形態為兩大區:一是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區,二是剝蝕堆積平原區。前者由單斜山地和部分山間谷地組成,成向間平行排列,是在構造基礎上,經過流水風化等外力剝蝕作用而形成的。后者是在基巖剝蝕的基礎上,由第四紀沖洪積而成,面積羅廣,地面坡度小。
蘭山區境北、西部多山,均為沂蒙山脈余脈,大致分為3支:北支起自蒙山,入境后為芒山、鐵山、尖山、磨山、桃花山、鳳凰山、茶山等;西支與費縣、蒼山縣山脈相接,自北而南為艾山、鐵牛山、臥虎山、霧平山等;南支 金雀山、銀雀山,向南與羅莊區的鐵礦山、太云山、大柱山連成一脈。
境內有沂、 涑、蒙、柳青、孝、陷泥河等大小河流10余條。均屬淮河流域的沂沭四水系,流向自北而南或自西而東,水量較充足。

臨沂茶山旅游區
氣候狀況
本區屬于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四季分明。
氣溫:歷年平均氣溫為13.3℃,極端最高氣溫40℃(1951年6月20日),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6.5℃(1969年2月6日)。歷年春季平均氣溫為13℃,夏季為25.3℃,秋季為14.6℃,冬季為0.1℃。月氣溫以1月最低,7月最高。平均氣溫年較差為27.7℃,日較差為10.2℃。平均初霜期在10月20日—25日,初霜最早在10月上旬(1956年李官鄉),最晚在11月上旬,終霜最早在3月中旬,最晚在5月5日(1961年李官鎮),無霜期為平均202天。結冰最 早為10月27日(1958年),最晚為4月12日(1953年),結冰平均為98天。
日照:年平均日照為2357.5小時,日照時數為5.6月最多,2月最少。光照可滿足農作物生長季節需求。
降水:本區累年平均降水量880.2毫微米。最多降水年1417.3毫米(1060年),最少年539.5毫米(1981年)。7、8月降水最多,1月降水最少。月最大降水量為704.1毫米(1957年7月),日最大降水量為257.7毫米(1974年8月13日)。雨季一般始于6月下旬,9月初結束。平均降雪初日為12月上旬,終日為3月中旬,最早降雪初日在11月8日(1959年),最晚終日在4月28日(1965年)。
自然資源
(一) 土地資源。境內多平原,耕地面積43.06萬畝,適宜發展優質、高產、高效 農業和林牧果業。
(二)水資源。自產水年均總量2.8億立方米。沂、枋、涑等地表水年徑流量近20億立方米,但年際、季節、地區分配不平衡,利用率較低,多年平均為2.3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均總儲量為6.2億立方米,可開采量為1.7億立方米,水質較好,是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
(三)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分為金屬、非金屬兩大類。金屬類有金、銅、鋁、鐵、鈷、鋅、錳等,大部系復合共生礦床。金、銅主要分布于李官鎮的鐵山坡一帶。鐵山銅礦以產銅為主,金次之;鐵礦主要分布于馬廠湖鎮,為雞窩狀礦點。非金屬以煤、石為主。煤儲量大,質量好。瓷土,又名紫焦寶石分布于李官、朱保等鎮,是制造陶瓷與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白瓷石分布于李官、半程,是陶瓷工業的重要原料。總儲量1500萬立方米。石英砂巖,分布于李官、半程與白沙埠鎮,是制造玻璃、高級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總儲量3000萬立方米。石灰石分布廣泛,儲量很大,其中石灰石D級儲量8.5億立方米,含氧化鈣50.3%,是生產水泥、石灰的主要原料,現已廣泛應用。大理石主要分布于朱保、李官、白沙埠3個鎮,是貴重的建筑材料,總儲量約70余萬立方米。此外,花崗巖、石膏、磷礦石、沂河黃沙等建材儲量甚豐。
(四)生物資源。有糧食作物10多種,樹木20多種,果木20多種,野生藥材近百種,養殖動物20多種,野生獸類10多種,鳥類50多種,魚類100多種。境內有種子植物600多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谷子、地瓜及豆類等10多種。經濟作物有花生、棉花、蠶桑、烤煙、油料、蔬菜等。主要樹種有楊、柳、榆、泡桐、椿、松、柏、楸、刺槐等。經濟林木有核桃、板栗、蘋果、山楂、銀杏、葡萄、桃、杏、梨、柿等。藥材有柏子、棗仁、半夏、益母草、薄荷等102種。

沂河
經濟概況
近幾年來,蘭山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托其商貿及區位優勢,大力實施“依城興區、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活區”戰略,努力打造全國性商貿物流名城品牌。我們看到,一個功能配套齊全、高科技、現代化的物流名區正在崛起,一座與國際經濟接軌的中國商貿城正向前走來。
蘭山區依托批發市場,大力推動商貿業的發展。目前,臨沂商城已擁有專業批發市場68余處,經營攤位4.6萬個,上市商品3萬多個品牌系列。每天2000多萬噸貨物在這里吞吐集散,30多萬客商在這里聚集交易,其中,經營業戶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僅浙商就達6萬余人。蘭山區現已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華東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
一季度,蘭山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49億元,增長27% ;實現銷售收入141億元,增長28.4 %;實現利稅11.6億元,其中利潤9.6億元,分別增長29%和27.4%。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3.5億元,增長21%;實現銷售收入91億元,增長24 %;實現利稅7.2億元,其中利潤 5.7億元,分別增長34 %和35 %。一是骨干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對全區工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從1—3月份,全區工業產值過2000萬元企業有50家。利稅過200萬元企業有35家,共完成利稅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量的83%。二是工業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品出口交貨值3.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4 %。三是技術改造投入步伐加快。完成技改投入6億元,增長20%。
交通狀況
蘭山區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京滬高速公路與亞歐大陸橋鐵路在這里交匯。日東高速公路和東部沿海鐵路穿越區境。205國道、327國道和數條省際干道縱橫相連。距日照、嵐山、連云港三大港口100多公里。距青島港200多公里,距臨沂飛機場僅5公里,現已開通20多個城市的航班。具有立體化的海陸空交通優勢。

柳青河
旅游景點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于臨沂市政府院內,1982年建立。博物館大門向西,共占地15畝,周圍紅墻環繞,內植松柏花竹。主體竹簡墓廳,每一座仿古建筑,歇山斗拱,灰陶瓦頂。廳內為銀雀山一、二號漢墓復原墓型,原墓中出土文物的復制品按原位置陳放。這兩座漢墓于1972年4月發現并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系《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風角占》、《災異占》、雜占》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千百年來關于兩部書有無和真偽的歷史疑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歷譜》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歷譜。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陵園于1949年2月由中共華東中央局揭底,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建立,翌年7月1日產體工程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相繼落成。后經陸續增建,現有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陵園占地19.2萬平方米,規模宏大。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筑重點保護單位。
王祥故里:位于城北白沙埠鎮的孝友村。因地處于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歷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王祥,字休征,東漢末年瑯琊臨沂人,歷仕漢、魏、西晉三朝,晉代魏后,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晉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冬季節臥冰求鯉奉母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鳥入幕”等孝行。元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于兄弟聞名,其母虐待王祥,他百般庇護史長,官至太中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系蜚聲海內外的“書圣”。
王羲之故居:位于市內硯池街中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官吏、著名書法家。因作過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建興元年(313年)王羲之11歲時,“臨沂諸王”舉族南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舊居舍為佛寺。后歷代屢有興廢。唐稱開元寺,宋稱天寧萬壽寺。偽齊劉豫時,改名為普照寺。寺內有金代妙濟禪師覺海集唐柳公權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碑》,稱為“集柳碑”。《集柳碑》記載了王羲之舊居“東有曬書臺,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跡”等情況。
孔子廟:(現已成為臨沂市博物館) 位于市區蘭山路中段北側,整個建筑呈長方形,南北長15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6975平方米。該廟始建于金代,明、清兩代均重修并增建。《臨沂縣志·秩祀》記載甚祥:“孔子廟,在縣治西,舊在東南,宋靖康毀于火。金守臣高召,卜遷今地,其后再毀再葺,元末兵燹,故址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羅希孟重修。正統年間,知州賀禎再修。弘治間,知州張鳳、吳寅,正德年間知州朱袞,相繼增修。嘉靖三十五年,東兗道任希祖見廟廡圮壞,呈請拆經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賢、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緒九年知府錫恩,重加修繕。其制: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廡北為神廚、神庫。南為戟門。南門為泮池,上有石梁;東門南為照壁。廟后迤東為崇圣祠。” 孔子廟普稱“文廟”,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為尊孔而改“孔子廟”。現有大成殿、明倫堂及古銀杏樹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娘娘廟:位于城西北蘭山街道廟上村。始建年代不詳,北宋景德年間、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廟長10.6米,寬9.4米,歇山式頂,頂上走獸等飾型毀于“文化大革命”中,現有一明兩暗的3間殿堂及前廊。該廟門朝東,意在龍女觀海。廟前原有柳毅廟、關帝廟、鐘樓、戲臺等建筑,現僅存干圍8.2米的古銀杏樹一株。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集柳碑:金皇統四年(1144年),普照禪寺主事和尚妙濟禪師覺海對寺院進行擴建和修繕,一面請仲汝尚撰寫《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的碑文,一面奔波集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墨跡,最后由名記得工仲汝羲精刻于石上。此碑被稱為“集柳碑”。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因而臨沂的《集柳碑》被稱為“東柳”。
諸葛城:位于城北白沙埠鎮東北6公里,東臨沂河。這座古城遺址,周長4.5公里,今只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跡》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后漢志》瑯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后諸葛亮來居于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于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筑,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劉疵墓:位于城北南坊鎮洪家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臨沂市廣物組對該墓進行發掘。出土一套包括頭、手、足5個部位的金鏤玉衣。玉衣由1140塊玉片組成,從頭罩到腳套長1.8米。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唯一的西漢早期金鏤玉衣。墓主人劉疵身著玉衣,有瑪瑙印章一枚,3把隨葬的鐵劍和兩件銅弩機,說明當系漢宗室成員或有功之臣。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規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決定陳毅、饒漱石等到山東工作,華中局北移山東,和山東分局合并組成華東局,另在華中成立華中分局,受華東局領導。按照中央的部署華中局和山東分局于10月25日在臨沂合并組成中共華東中央局(簡稱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和山東的全盤工作。華東局機關設在西里路南原“德國醫院”的舊房子里(現市電影發行公司),直到1947年2月撤離。其間,臨沂成為華東戰略區政治、軍事中心。
山東大學舊址:1945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大學,任命李澄之為校長,田佩之為副校長,仲煥章為教育長,并成立由李澄之、田佩之、楊希文、陳沂、孫陶林、薛暮橋、仲煥章、張凌青、劉導生、白備五、張立吾為委員會山東大學管理委員會。山東大學設在臨沂前經文中學。于1946年1月5明晃晃會行開學典禮。陳毅和黎玉親臨并講話,要求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去為人民服務。山東大學設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系科,并有代辦的合作訓練班、財經隊、文化隊、郵政訓練班等。8月間,山東大學撤離臨沂。
風土人情
境內舊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親--媒人提親也叫“說媒”。提親后父母雙方相互了解,若中意則請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屬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選擇吉日“下聘傳柬”,訂下終身。男女不見面,全由父母包辦。男女青年只好“聽天由命”,故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嫁給當官的是官娘子,跟著殺豬的是捋腸子”之說。
定親--送書子 也叫“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后,男方備好“定親禮(衣料、首飾、現金等)”饋贈女方。書子上要寫明男女年齡、家長和媒人姓名,雙方交換,作為聯姻依據。又稱“傳柬”、“過紅子”。送日子根據男女雙方的命相,查定結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稱“送日子”。將新娘的冠笄、坐帳及上下轎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屬相等事宜皆書其上。雙方各自通知親友,親友便以錢物為禮品相贈,男方稱“送禮”,女方稱“送填箱”。
結婚--也叫“娶媳婦”。結婚前幾天選擇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魚、肉、雞等物名曰“送催妝”,以示結婚日期將到,要按時發嫁。男方熱鬧非凡,布置新房,張貼對聯和“雙喜”,請廚師辦酒菜。新娘發嫁有盡早之俗,一般有兩個男大客,又稱“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稱“看轎的”或“稱車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頭臉蓋著“蒙頭紅”,下轎后,被兩名架媳婦的婦女扶著,男前女后系紅綢子,名曰“領紅”,踏紅氈或紅席入門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棗,寓意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棗者邊撒邊說:“先撒栗子后撒棗,大的領著小的跑。”意多生兒女。新郎踩床后,要大口吃雞蛋,旁白:“大口咬著黃,日子過的強。”夜間新郎、新娘同吃“寬心面”,喝“合婚酒”。鄰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鬧房”。洞房內通宵達旦不熄燈,謂之“長明(命)燈”。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邊送邊說:“我為哥嫂送尿盆,嫂子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后,還有人在房外偷聽里邊的動靜,謂之“聽房”
寡婦改嫁--喪夫之婦稱“寡婦”。舊時寡婦不嫁稱“守節”。有“嫁夫隨夫,喪夫隨子”之倫,即寡婦不允許再過第二道門檻。如若再嫁,公婆視為不孝,鄰里斥為“不守貞節”。社會輿論則認為死后一劈為二,兩個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家反對,公婆阻攔,只好深夜孤身逃走。離走之后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火”燒,意為燒走“喪門星”。
境內居民自古以來以農為主,崇尚勤勞細作,勤儉持家之風。歷來以“人生天地間,莊戶最為先”為信條,有“玩龍玩虎不如玩土”之說。對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傳。
舊時,農民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春節過后,便“開凍先出糞,備好镢和锨”,開始勞動。春種、夏鋤、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春天開始,忙于倒糞、送糞,備足土肥,為一年豐收打下基礎。素有“種地不施糞等于瞎胡混”和“莊稼(是)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接著整地,適時下種,即“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隨后便是以鋤草、滅蟲為主的田間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無苗之田”。夏天因多風雨冰雹,故收麥有搶收搶打的習慣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場”。麥收后搶墑下種,爭日爭時,俗話說:“五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如墑情好,下種忌深,素有“五月豆,半邊露”之說。夏天鋤過地便來到了立秋季節,雜草生長開始緩慢,“立了秋的草棒打倒”,于是出現了“立了秋掛鋤鉤”之俗。秋收秋種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俗話說:“三春不如一秋忙”。這時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午兩餐都在地頭吃,邊收邊耕邊種,不敢怠慢。種麥宜早不宜晚,有“白露兩邊看早麥”和“早種麥強起晚施糞”之說。“人勤地不懶”,莊稼長不好皆以“懶”論之。
過去,農業生產力底下,農民常說,“有飯天給吃”。莊稼長得好,稱“神長”,打糧多謂之“神收”,有天旱“祈雨”和久旱逢雨而“敬天”的迷信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