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區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東南部,介于東經 118°22 —118°40 、北緯34°35 —35°20 之間,西依沂河與臨沂市區相接,是臨沂市三個城區之一。河東區總面積727.63平方千米。總人口66.54萬人。河東區東臨日照、嵐山、連云港三大港口;轄區內臨沂飛機場已與全國各主要城市通航;兗石鐵路橫穿東西,膠新鐵路縱貫南北,205、206、327國道及017省道縱橫交錯,縣鄉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行政區劃
河東區轄8個街道、3個鎮、1個鄉:
街道:九曲街道、芝麻墩街道、梅家埠街道、相公街道、太平街道、湯頭街道、鳳凰嶺街道、重溝街道
鎮:湯河鎮、八湖鎮、鄭旺鎮
鄉:劉店子鄉
歷史沿革
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臨沂市設立蘭山區、羅莊區和河東區。河東區轄九曲鎮、相公鎮、湯頭鎮、芝麻墩鎮、梅埠鎮、重溝鎮、黑墩鄉、湯河鄉、鄭旺鄉、太平鄉、八湖鄉、劉店子鄉,區人民政府駐九曲鎮。1995年4月10日,撤銷鄭旺鄉、太平鄉、設立鄭旺鎮、太平鎮。河東區轄8個鎮、4個鄉:九曲鎮、太平鎮、芝麻墩鎮、湯頭鎮、鄭旺鎮、相公鎮、重溝鎮、梅埠鎮、八湖鄉、鳳凰嶺鄉、劉店子鄉、湯河鄉。1996年7月3日,撤銷八湖鄉、湯河鄉,設立八湖鎮、湯河鎮。
自然地理
河東區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東經118度22分一118度40分,北緯34度35分一35度20分。總面積730.63平方公里。北接沂南縣,西臨沂河與蘭山、羅莊二區相望,南與郯城縣接壤,東南與臨沐縣相鄰,東靠莒南縣。因位于沂河東岸,故名。河東區地處山東三大平原之一——臨郯蒼平原,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多為平原。
屬溫帶季風半濕潤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豐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
河東區農業基礎雄厚,盛產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果蔬等,是著名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基地,也是商品糧、淡水魚、豐產林、香料煙生產基地。轄區內地熱資源極為豐富,湯頭溫泉名聞遐邇。
經濟發展
河東區工業基礎雄厚,民營經濟、高新技術、外經外貿“三個亮點”突出,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3家,民營經濟占全區GDP、財政收入的80%以上,高新技術成為民營經濟增長的助推器,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居全市第二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市總數的的二分之一。外經外貿工作成績顯著,全區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達到100家,年出口創匯達到8000萬美元,出口交貨值達到12億元人民幣,與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脫水食品、新型建材、輕工工藝五大支柱產業,雙山鎖具、大林食品、華太電池、蒙凌機械、張仕服裝、微晶玻璃等十大名牌產品,華和食品、鑫元制管、宇航燈具、片山佳粑等百家區級骨干企業,其中三家企業進入全國同行業“十強”。八湖鎮是世界最大的脫水加工基地,山東東方雙山鎖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純銅執手鎖制造企業。
河東區工業體系齊全,經濟發展迅速,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對外經濟貿易迅速崛起,已與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韓國、香港、阿聯酋、臺灣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地進行了經濟技術合作,國際市場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圍繞外貿培植八大龍頭企業,形成了八大出口拳頭產品,壯大了五大出口商品基地。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億元,完成外貿出口交貨值10億元人民幣,擁有自營出口權企業達54家,自營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連年位居臨沂市前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尤為迅速,目前已有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2家企業產品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6個產品列為省、市名牌產品。
河東區農業生產發達,盛產小麥、稻谷、玉米、薯類及花生、烤煙、蔬菜等農副產品和蘋果、黃梨、山楂、板栗、銀杏等干鮮果品;其中銀杏、大蒜、全蝎、金銀花、柳編、花生等土特產馳名中外。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出口產品已發展到27個大類、540多個品種,出口到100多個國家.河東區全區FD、AD脫水蔬菜加工生產線發展到314條,年出口脫水蔬菜6萬多噸,產值22億元,實現利稅2.2億元,帶動起太平、劉店子、八湖、鄭旺等鄉鎮的56個專業村、10萬多人從事蔬菜種植和食品加工產業。今年5月初,國家外經貿局工作人員來到河東區八湖鎮,對脫水蔬菜加工產業進行了一次全面評估。八湖脫水蔬菜有100多家加工企業,15家產值過億元的骨干企業,產銷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八湖鎮脫水蔬菜去年產值達到7.19億元,純利稅1200萬元,占全鎮財政收入的90%以上,產品出口外銷到韓國、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地,八湖鎮因此被稱為“蔬菜加工第一鎮”,世界最大脫水基地。早在1982年,八湖大蒜種植面積就猛增到6000多畝,經過一番探索,八湖鎮打出了“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口號。從栽培種植到加工成品形成連環作業,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并于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對外出口。
旅游景點
八湖鎮萬畝荷花塘:“金剛嶺萬畝荷塘”位于河東區八湖鎮駐地西側,距市區20公里,東西長2.5公里,南北長3.5公里,旅游區內路、電、渠等配套設施完善,交通十分便利。荷塘現開發面積1萬多畝,初步形成了“塘上果、塘坡菜、塘中藕、水中魚”的立體、生態、觀光模式,被確定為市級生態示范基。
沂蒙湖:位于沂河河東城區段,水面面積1.35萬畝,兩岸保留80米寬的公園綠化帶,湖的中心建有“金”、“銀”兩個湖心島,湖面上建有四座公路、鐵路橋,已初步形成了一湖、兩島、兩線、四橋的水上旅游區。沂蒙湖被國家水利部列為首批18處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成為全省唯一一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橡膠壩:2000年12月8日建成,壩體總長539.2米、高4.1米的攔河橡皮壩,宛如一橫臥沂河之中的烏龍,蔚然壯觀,成了沂水一景。夏日來臨,從橡皮壩到沂河大橋寬闊的水面成了游泳、垂釣的好去處。 小埠東攔河樞紐工程是一座以橡膠壩為主,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城市供水、旅游開發等多功能的水利樞紐工程。橡膠壩全長1247.4m,是世界上最長的橡膠壩,被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知春湖溫泉度假村:位于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駐地,是由臨沂魯人置業有限公司投資1.2億,與2003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的一家集溫泉休閑、度假、娛樂、保健、客房、會議、餐飲為一體的度假性企業。臨沂知春湖溫泉度假村必鬧市而近山水,風景秀麗,是一處旅游度假勝地和休閑療養佳境,為沂蒙山重要旅游景點之一。知春湖溫泉度假村總占地面積達400余畝,其下設12個職能部門和多處娛樂城所。現有商務會館一座,共有各種標準間110套;大小會議室4座;可供500余人同時用餐的陽光餐廳,是我省建筑面積最大的溫泉洗浴、療養、休閑中心。
湯頭溫泉:位于河東區北部的湯頭街道,距濟南260公里,青島295公里,市區20公里,均有高速公路相通,其發現和利用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最早的四大天然甲級溫泉之一。
新四軍軍部舊址:位于九曲街道辦事處前河灣村,是新四軍歷史上最后一個軍部(新四軍撤出后既成立了華野)。1946年至1947年初近一年的時間里,新四軍軍部設在此處,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召開了華野前委擴大會議,并鎮壓了叛匪郝鵬舉部。1947年2月新四軍撤出該村。
二灘公園:濱河大道(河東區段)二灘公園,南起小黃山南側,北至沂河北大橋,全長7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該工程由青島太奇環境藝術工程有限公司設計,自北向南依次設置科普廣場、綜合文化廣場、滾水瀑布、康樂園、童趣園、小黃山植物觀賞園、觀瀑廣場等八大景觀節點,設計觀景塔3處,觀水臺4處,巨石假山、草坡看臺、各種球場、燒考營、碼頭、釣魚區、野外宿營基地、林蔭廣場、親水棧橋等景點分布其中。 該工程已于2月25日招標完畢,3月1日正式開工。工程總造價約1億元,全部由河東區政府投資。
濱河大道:是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河為軸、兩岸開發”的總體要求建設的一項大型基礎性工程。兩岸全長100公里,概算總投資約23億,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濱河大道河東段南起小皇山,北至湯頭大橋,全長約30公里。設計堤高3米,堤頂寬28米,主路面21米,雙向6車道。堤內側綠化帶寬9米,堤外側綠化帶寬24米。目前河東段一期工程小黃山至九曲柳杭頭段路基處理已近尾聲,預計月底完工。二期工程柳杭頭到湯頭大橋段正在規劃中。濱河大道建成后集水、灘、路、堤、景為一體,對于改善城市交通、開發旅游資源、打造生態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底蘊
宗教文化:區歷史上曾深受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影響,很多村莊因寺廟而得名。如:重溝鎮的玉皇廟村、九曲街道的三官廟村,相公街道的南寺村、湯河鎮的朱井寺村等。
重溝的羅成文化:羅成作為隋唐時期的著名將領,在中國民間具有深遠的影響。傳說羅成曾在重溝鎮駐過軍,養馬莊、秋千園均是因此而得名。
相公的管仲文化:傳說管仲和鮑叔牙分金的故事就發生在相公境內。現在相三村有一處仍叫做分金臺的土臺,傳說管仲就是從此處攜金而去的。管仲文化包含著古人用人、治國、理政的深邃智慧,對這個著名歷史人物的思想、生活、行為和傳說的挖掘,必將在社會上引起深刻的反響。
龍山文化:我區歷史悠久,遺存著大量的龍山文化、商周文化、漢文化及以后的文化。古文化遺址達300余處。出土文物也極為豐富。 在大范莊遺址共出土30余件蛋殼陶,一次出土量居全國第一位,是龍山文化的代表。蛋殼陶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和古陶中的瑰寶,反映了新石器時期制陶業的高超技藝,堪稱國寶。其中有兩件被北京故宮博物院、5件被山東省博物館收藏。在鳳凰嶺遺址中發現清理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了編鐘、鼎、細石器等大量文物。在九曲張官莊曾出土大量漢畫像石,現部分存于市博物館,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充分挖掘這些遺址和墓葬的考古價值、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是發展旅游不可多得的財富。
鳳凰嶺文化:“鳳凰嶺文化”是以沂、沭河流域發現的100余處細石器遺存為范圍,代表了距今15000-10000年間沂蒙古人類社會階段的石器文化。它的第一處遺址就是在我區鳳凰嶺街道王黑墩村東鳳凰嶺上發掘一漢墓時發現的。 這是我市乃至全省第一個距今萬年前的史前考古文化,它填補了我省上古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空白,為研究新石器文化的淵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也首次確立了沂蒙文化的早期文化,與人們熟知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同屬于一個考古類型,對于發展旅游業來講,潛力巨大。它的開發與保護也是我區人民的強烈愿望,今年兩會期間,就有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盡快開發鳳凰嶺文化,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提案。
風土人情
褚莊制造泥玩具已有340余年的歷史。據傳,當年村中有一村民被征去修臨沂城墻,得一泥馬,甚為喜愛。回家后,反復揣摩,仿其法,塑造了八洞神仙,到市面叫賣,很受歡迎,遂成專業,影響四鄰,從業者日多,時代相傳,種類亦增。到20世紀30年代,以鳥獸魚蟲、神話故事、戲劇人物和瓜果之類為題材的泥玩具,造型新穎奇巧,富有夸張性,且制作精良,色彩絢麗,少年兒童愛不釋手。由此銷量大增,遠銷到江蘇、河北等地,成為當地一大收入,從業者十之有七。當時民間流傳著“貞一吳蘭印票子(臨沂城王貞一和吳蘭兩家給官方印制流通貨幣),不如褚莊泥哨子;鐵匠木匠強,不如佃文家泥哨行”(指制作、批發泥哨的褚佃文泥哨行)的民謠,說明當時褚莊泥塑玩具生產十分興旺。褚莊泥玩具制作以當地特有的泥土為原料,經摻水攪拌均勻后,精心塑成各種造型(用泥模成型),晾干后放入窯內燒制。出窯后,先在表面涂上一層白粉底子,然后再根據不同造型,涂以摻膠的顏色,大多以桃紅和綠色為主調,富有熱烈、明快、活潑的氣息,最后用黑色勾勒,達到多樣統一的效果。有的背部不著色,表露泥土本色,給人一種樸實無華的質感。有些玩具的關節還可以活動,并嵌有蘆葦哨,用手擠拉能發出哨音;有的還系上五色線繩,可佩帶在兒童胸前,取端午節民間佩帶“百歲索”的吉利之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褚莊泥玩具得到進一步發展,并不斷創新。其中站馬、臥牛、小鳥 、青蛙、山水鳥哨、小牛頭哨、小五絲哨和諸葛亮、李逵、王祥臥魚等歷史人物造型均屬上乘,小牛頭哨還能吹出簡單的曲調。
富有鄉土氣息、趣味濃厚的褚莊泥塑玩具,因不斷創新而名聞遐邇,有些已被人當珍品收藏。1964年,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出國展覽;1982年,送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陳列、展銷與饋贈國際友人。這期間,該村老藝人程學義制作的泥玩具獨具風格,多次在全國各地參展獲獎。1992年,他的“牛頭哨”等7件泥玩具入選山東省文化廳舉辦的山東民間文化藝術展;1993年,“田間青蛙滅蟲”獲得北京藝術博覽會一等獎,被青島天后宮博物館收藏;1994年,其泥玩具作品20件被文化部列入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1996年,其泥塑作品獲首屆山東農民文化藝術節全省民間工藝美術品博覽會銅獎;1998年,他的泥塑藝術作品被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收藏。另外,他的泥塑作品被秦皇島、膠州、青島等地的愛好者收藏甚多。程學義也因此被譽為“泥塑專家”。
褚莊泥塑玩具受到國內外青睞、贊賞、影響深遠。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李寸松研究員為褚莊題詞“褚莊泥活好,鄉親心靈巧,但愿代代傳,有寶莫丟掉。寄愿褚莊泥活卷土重來。”
特色產品
2003年河東區柳編產業共完成出口交貨值3.2億元,已成為該區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山東省的柳編工藝品出口量占全國的80%,而臨沂市的出口量又占到了全省的80%,其產業帶主集中分布在沂沭河兩岸的莒南、臨沭、河東和郯城四縣區,河東區的柳編產業80%以上集中在湯河鎮,湯頭、鄭旺、重溝和鳳凰嶺四鄉鎮各有小部分的柳條種植和柳編戶。湯河鎮農民素有編柳的傳統,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湯河鎮的農民就為市外貿公司加工柳制品出口,但是過去柳編加工并未使當地老百姓得到多大實惠。為將傳統優勢轉化為出口創匯的經濟優勢,河東區在充分論證柳編產業發展的潛力后,決定做大做強,柳編企業也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區里對幾家較大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并為他們爭取到自營出口權,使柳編制品迅速出口到歐美市場。柳條畝收入達到2000多元,編成品畝收入達到5000余元。
現在,河東區已培育起華盈、魯光、萬隆、新新等7家柳制品出口龍頭企業,柳編制品形成了20大系列8000多個花色品種,11家企業擁有自營出口權,21家企業產值超過千萬,年出口創匯3.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