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區是青島市內四區之一,2014青島世園會主辦地,東枕嶗山山脈,西臨膠州灣,南接四方區,北連城陽區,是進出青島市的咽喉之地。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51萬。
行政區劃
李滄區轄11個街道:李村街道、虎山路街道、浮山路街道、永清路街道、振華路街道、永安路街道、興華路街道、興城路街道、樓山街道、湘潭路街道、九水路街道
歷史沿革
1899年,德在膠澳租界劃李村區。1932年,西部滄口和東部李村一同分設鄉區建設辦事處。1935年9月,四方與滄口合并為四滄區,后稱第五區。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成立四滄區人民政府。1951年6月,成立滄口區人民政府。李村為嶗山辦事處和原嶗山區政府所在地。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原滄口區李村河以北的8個街道辦事處和樓山鄉與原嶗山區李村張村河以北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李滄區,同年6月成立李滄區人民政府。
自然條件
李滄區地處青島市區北端,位于東經120度26分,北緯36度10分。東依嶗山山脈與嶗山區接壤,西臨膠州灣,南鄰四方區,北靠城陽區與流亭國際機場相連,是進出青島的咽喉之地。東西長約14公里,南北長約11公里。區境總面積為97.98平方公里。
李滄區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良。東部低山丘陵,中部地勢平坦,西部沿海,海岸線長約13公里,主要出產魚類和貝類等海產品。境內有百果山、臥狼齒、老虎山、北平嵐、煙墩山、樓山、鳳山等12座山丘,均系嶗山余脈。其中臥狼齒海拔428公尺,是李滄區最高點。李村河、王埠河等9條季節性河流,均發源于嶗山山脈,流經區內。
經濟發展
李滄區東部為青島CLD(中央生活區),是2014青島世園會的主辦地,東部自然環境優越,生態宜居,有百果山、李村河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青島市最宜居的區域之一。
李滄區中部商業發達,以李滄萬達廣場、偉東樂客城、銀座廣場、寶龍廣場、蘇寧半島總部、北方國貿、嶗山百貨、利客來為核心,形成了多流通渠道、多經濟成分并存的大商貿格局,面向青島、輻射半島的“一站式購物天堂”,成為與市南區相媲美的青島兩大購物中心之一。
李滄區西部工業基礎雄厚,集中了青島市近百家大中型骨干企業,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現有26個工業門類,50余種產品,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機械、針織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為支柱的綜合性加工工業體系。
旅游景點
2014青島世園會:是繼第29屆奧運會后在青島舉辦的又一次世界性展會。青島世園會以“多彩園藝、和諧城市”為主題,園區選址位于青島市李滄區東部的百果山森林公園。這是首次在中國臨海城市舉辦的具有山地型特色的世界性園藝展會,園區總規劃面積約5.3平方公里,會期為2014年4月至10月,展期184天,接待國內外游客約1100萬人次。青島世園會結合水庫、河流、山地、林地等自然空間要素,形成“一軸七片”的總體空間格局。總體規劃布局突出“天女散花”“天水地池”和“七彩飄帶”三大特點。“天女散花”創意源于浪漫的中國古典神話故事“七仙女下凡”。自山頂貫穿整個園區至主入口兩千多米長的玫瑰大道,寓意天與地的通道,是歷屆世園會最長的花帶。
青島梅園:位于李滄區北部十梅庵社區,距流亭機場僅5公里。梅園始建于1995年,占地近800畝,現有各種梅花品種130多種,世界稀有品種26種,梅樹15000余株,梅花盆景5000多盆,是國內較大的梅園之一,園內還建有暗香亭、摩崖石刻、碑林、梅臺、水榭香溪等景點,融綠化、花卉、文化于一園。梅園東側的禽鳴苑,占地120畝,是少有的鳥類自然放養觀賞區,現有各種鳥類100余種,5700余只,包括國家珍貴的一、二類保護鳥類及多種候鳥。另外還建有松鶴瀑、天鵝湖、潛龍池、鳥類表演場等景點。兩園之間的兩片湖泊是許多釣魚協會的垂釣基地,也是垂釣愛好者的理想去處。青島梅園景區集花卉觀賞、鳥類觀賞、登山健身、休閑垂釣于一體,是都市假日休閑的理想去處。
玄陽觀:又稱竹子庵,位于李滄區戴家社區北山,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年間重修。2006年10月區政府向社會募集資金重修玄陽觀,并于2007年6月竣工。玄陽觀為道教建筑,分東殿和西殿,依山而建,氣勢非凡。東殿為正殿,面闊三間,背倚峭壁,南臨深壑。殿內供奉王母娘娘塑像。兩旁建有東西配房,為道人居住之所。在正殿西側有一高臺地 ,西殿就建在此處,兩殿相距約三十米。西殿面闊也是三間,建筑年代晚于東殿,內供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 道觀西側有五級石塔。文革期間,道觀及石塔均被毀。
仙姑塔:位于青島市李滄區于家下河社區,距離李滄區中心約5公里,308國道由其西側穿過。仙姑塔始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為紀念該村貞節奇女于姑娘由當地鄉紳及村民捐資修建而成。文革期間遭到一定的破壞,2002年李滄區政府啟動文物保護工程對仙姑塔進行了修復。該塔塔高21.8米,是一座八級八角的密檐式建筑。斗拱承檐,疊澀挑出,乃仿木構形之磚塔。塔之輪廓清秀勻妥,微有卷殺。塔基為石質,并嵌有陰刻銘文,銘文記述了于仙姑的生平事跡,民間傳說及修塔緣由、經過。底層神龕內供奉于仙姑塑像,神態逼真,栩栩如生。二層塔身鐫刻由清末法部右侍郎王序撰寫的“貞閨仙跡”四字,檐角飾獸頭并懸有鈴鐺。塔周院墻環繞,內置花草樹木,更顯高塔之秀美聳杰。
明真觀:位于青島市李滄區振華路141號,距離青島市市中心約15公里,由膠州灣高速、308國道、重慶路皆可到達。明真觀俗稱“滄口大廟”,儒、釋、道三教兼容。始建于1925年,原址位于達翁村,1943年日軍擴建機場時被拆除,同年在現址開始重修。文革期間明真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塑像被毀,道人被逐。2003年開始搶救性的修復和保護,2004年12月修復竣工。修復后的明真觀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分為山門殿、前殿和后殿共三層大殿。山門殿供奉韋馱和王靈官;前殿主殿為靈母殿,供奉靈山老母、眼光娘娘和月光娘娘,東西配殿分別為送生殿和純陽殿,供奉著送生娘娘、呂祖、關公等;后殿主殿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配殿為三教殿供奉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
大棗園牌坊:位于青島市李滄區北部大棗園社區內,距離青島流亭機場約5公里。大棗園牌坊是目前青島地區唯一幸存的功德石牌坊。該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清廷為表彰三次升遷并教子有方的王柱今及其子孫而立,頂層牌樓文革期間被毀,2002年李滄區政府按原貌對大棗園牌坊進行了全面修繕維護。大棗園牌坊為一處兩座,兩座牌坊間距約80米。形制及大小基本相同,皆為四柱三間,全石雕筑,頂部牌樓為斗拱承檐之仿木構型,精雕細刻,氣勢不凡。東牌坊坊額兩面均橫刻“龍章三錫”四個楷書大字,下層橫額豎刻王柱今的履歷。西牌坊坊額兩面均橫刻“義方式訓”四個楷書大字,下層橫額豎刻王柱今的三個兒子及孫子王懿科舉應考的名次,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