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區位于山東省中部,東臨齊國故都,南接聊齋故里,屬山東半島對外開放區、環渤海經濟發展帶、半島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淄博市的中心城區,全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面積349平方千米。現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80個城市社區、6個鎮、113個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戶籍人口為92.92萬人。

張店區城區俯瞰
行政區劃
張店區轄8個街道、7個鎮:
街道:車站街道、公園街道、和平街道、科苑街道、體育場街道、杏園街道、石橋街道、四寶山街道
鎮:南定鎮、馬尚鎮、灃水鎮、傅家鎮、中埠鎮、衛固鎮、房鎮鎮
歷史沿革
張店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后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淄博市張店區。
在春秋時期,成為五霸之首——齊國的重要商旅之道。燕昭王因樂毅伐齊有功,封其為昌國君,昌國故址就在今天的張店區東南灃水鎮城東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在昌國城設昌國縣。至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廢昌國縣,更名逄山。宋末金初,張店漸為興旺。至元代,張店已發展為淄川縣三鎮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張店行政區劃幾經變化,但始終分屬長山、桓臺、淄川、臨淄、青州五縣邊緣分區管轄。1946年6月張店第一次解放,其多縣分治的歷史宣告結束。
1948年8月8日,張店市劃歸淄博特區管轄。1949年8月,淄博工礦特區成立,張店市劃歸淄博工礦特區領導。1950年3月,淄博工礦特區與清河專區合并,成立淄博專區。張店市整建制劃歸桓臺縣領導,并改建為桓臺縣第九區。1950年11月28日,山東分局批準成立張周市。原屬桓臺縣第九區的張店,改為張周市第二區,中共桓臺縣第九區委改為中共張周市二區區委。1955年3月9日,淄博工礦特區改稱為淄博市,原張周市建制撤銷,張周市第二區改為淄博市張店區。1955年4月25日,張店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自然地理
張店區處在山東省自然區域十字交叉樞紐地帶,是全省各類資源組合的重要節點。張店區位于山東省中部,北緯36°4′30″-36°54′00″,東經117°55′40″-118°12′20"。
張店區地處暖溫帶,屬半干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3.9℃,年均降水量628毫米。
張店區轄區內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煤炭、鐵礦石、鋁土、粘土、石灰巖、陶土等礦種儲量大、分布廣、品位高,在山東省占有重要位置。

國際會展中心
經濟發展
2003年,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制造業基地建設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三個“亮點”。項目建設年活動成效顯著,全區新上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生產經營性項目200個,完成投資40.9億元,山鋁旋窯水泥生產線、宇峰電子、富爾瑪家居廣場等107個項目竣工投產。外來投資增勢強勁,全區共引進區外投資項目178個,區外到位資金23.5億元;凱帝建陶等一批境外獨資項目落戶張店,全區實際利用外資3349萬美元,同比增長145.3%。制造業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淄博科技工業基地、建材工業基地等重點制造業基地功能日益完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新上項目92個,完成投資15.8億元。
截至年底,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30∶58.48∶40.22。第三產業呈現出總量擴張、領域拓寬、層次提高的發展態勢。全區新上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三產項目58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8個,完成商貿設施建設面積52萬平方米。銀座商城、王府井購物廣場、惠爾瑪購物中心等21個項目建成開業,中國陶瓷科技城、淄博義烏小商品城、榮寶齋等37個項目開工建設。這些現代化大型商貿設施的建設,提升了中心城區的商業規模和檔次。現代物流業蓬勃發展,淄博商貿物流中心啟動建設,以淄博鴻運物流園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快速成長。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總代理、總經銷等新型業態逐步興起,房地產、旅游、中介服務、休閑娛樂等新興三產快速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達到15.7%。完成212家村居企業的改制,增強了村居經濟發展的活力。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完成增加值75億元,同比增長30.23%。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區完成農業結構調整面積2000公頃。其中,種植速生林1213公頃,植樹209萬株。新建擴建了鴻業、孟家等12處畜牧養殖小區,新增奶牛2017頭。濟青及濱博高速公路綠色通道、東部綠色屏障一期工程、漫泗河治理、農業綜合開發四期工程全面完成,孝婦河綜合治理示范段工程啟動建設。
實施強村強企帶動戰略,根據銷售收入、利稅、固定資產、實繳稅金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排出了強村和強企,制定優惠措施,進行動態管理、定期調度,盡快做大做強強村強企。2003年,齊賽、寶山、科匯等16家強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1.1億元,利稅2.65億元,利潤1.11億元;田家、崔軍、南灃等12個強村(居)實現銷售收入75.8億元,利稅7.13億元,利潤5.46億元,強村強企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區總量的比重均在64%以上,對推動全區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帶動作用。
2003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1.36億元,同比增長15.6%,列全省縣(市)區第一位。年內,全區新上投資過1000萬元的三產項目58個,其中過億元的18個,總投資79.6億元,總建筑面積401萬平方米。列入市流通“三○工程”的項目有23個,總投資68.41億元,總建筑面積328.9萬平方米。全年共完成投資額17.8億元,占年內計劃投資額的124.4%;完成商貿設施建設面積52萬平方米;王府井購物廣場、鴻運物流園、富爾瑪名品家居商城、齊魯汽車貿易城等21個項目建成開業,中國陶瓷科技城、淄博義烏小商品城、榮寶齋、新世界商業步行街等37個項目開工建設。截至年底,全區各類連鎖公司超過200家,限額以上流通連鎖企業銷售額達8億元。全區發展各類市場85處,其中綜合市場46處,專業市場39處;市場營業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市場攤位容量達2.5萬個。
產業發展
一是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全區進出口總額達10767萬美元,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其中出口8421萬美元,同比增長22.5%;進口2346萬美元,同比增長57.2%。加工貿易完成2667萬美元,同比增長60.8%,其中齊賽紡織和美林電子加工貿易分別完成1329萬美元和925萬美元,同比增長93.4%和30.8%。電子、輕工等行業出口保持良好增勢,電子行業出口2166萬美元,同比增長22.6%;輕工行業出口1034萬美元,同比增長26.3%;紡織、服裝行業出口2184萬美元,同比增長8.6%;化工行業出口894萬美元,同比增長7.8%。二是合同利用外資增長迅猛。2003年合同利用外資完成5868萬美元,同比增長959.2%,增幅列全市第一位。25家外商投資企業中有11家外商獨資企業,外資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如韓周電子計劃投資2500萬美元。三是實際利用外資到位明顯加快。實際利用外資完成3349萬美元,同比增長145.3%,增幅列全市第一位,外資到位明顯加快,投資企業建設周期進一步縮短,如韓商獨資的凱帝建陶有限公司當年簽約,當年投產。四是成功舉辦了張店區外商投資洽談會、(北京)張店區經濟發展座談會、張店區對韓招商投資貿易洽談會,組團參加了廈洽會、廣交會、高交會,2003年到張店區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0多個。年內全區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到50家。
一是民營經濟總量增加,效益穩步增長。截至年底,全區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到1.09萬家,從業人員達9.7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1.2億元,同比增長38.4%;實現營業收入235.5億元,同比增長37.7%;實現利潤總額15.1億元,同比增長44.1%。二是依靠項目支撐,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增強。2003年共開工工業項目230個,計劃總投資42.58億元,完工171個,累計完成投資26.31億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開工項目89個,完工43個,完成投資17.22億元。三是實施名牌戰略,推進民營企業品牌建設。依托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采取引進知名品牌、幫扶名牌企業、培育著名商標等措施,加大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的培育力度,抓好齊賽紡織、寶山建材等重點企業和骨干產品。“齊賽”“貝林”“泰光”“雪燕”等20余個民營企業商標被評為省市著名商標、知名品牌。
一是整合商業網點,優化商業布局。對全區商業網點進行排查摸底,編制完成《張店區商業網點布局分布圖》,協調工商、土地、城建等部門對市場總體規劃進行專題座談,對三產項目實行審批和聽證制度,避免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2003年全區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5.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36億元,商業企業銷售收入完成20.5億元,利潤4000多萬元。二是搞好三產項目建設。實行領導掛包責任制,定期調度三產項目進度,協調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保證政策落實到位、項目資金到位和建設進度。全年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新建、續建三產項目37個,總建設面積338萬平方米。三是大力發展帶動性強的流通業市場龍頭。發展連鎖經營,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了銀座商城、淄博商廈、王府井購物廣場等為主體的商業帶。截至年底,全區共有各類市場85處,其中綜合市場46處,專業市場39處,市場營業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年市場成交額近80億元,初步形成農副產品、裝飾材料、家具批發零售三大市場交易中心。

柳泉路
城區建設
一是圓滿完成新城區3533公頃土地統一預征和“兩縱四橫”6條道路拆遷工作,新城區建設翻開新的一頁。二是城區面貌明顯改善。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在5個城市出入口道路整治工程中,張北路、309國道整治工程已竣工,成為中心城區新的景觀大道;張周路、張辛路、張博路工程拆遷工作基本完成。同時實施新村西路、潘南路、人民路升級改造和10條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工程,更新改造15處公廁和300個垃圾房。三是城市生態環境明顯優化。城區近郊18條水泥生產線搬遷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新建各類綠地142萬平方米,移植6190株大樹進城、6.59萬株喬木進綠地。四是城管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實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市政、園林、環衛、城管及街道辦事處等管理主體的職責權限更加明確。
張店區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立體化交通網絡便捷,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橫貫東西,濱萊高速公路、205國道縱貫南北,空運、海運和鐵路運輸十分便利。現代化的通信網絡聯通四海,已經建成了由固定電話網、骨干傳輸網、寬帶接入網、高速互聯網、本地智能網、無線市話網及各類支撐網為主要框架的全功能、多手段、立體化,適應信息化需要的現代通訊網絡。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績。馬尚二中一期工程竣工啟用。一批中小學校達到省級規范化學校標準。落實了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體制,被評為全省農村教育工作先進區。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在全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強了農民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開展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榮獲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連續14年榮獲全市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責任考核一等獎。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成功舉辦了“魯能齊林杯”張店地區首屆運動會。文化事業繁榮活躍,張店廣播電視中心投入使用。
深入開展創建“平安張店”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了社會穩定。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共查處各類違規違法案件1787起。加強社區建設,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善、設施齊全、滿足不同對象需求的社區服務體系,被評為全省社區建設示范區。
是年,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9890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900人,分別完成年度目標的103%、142%;實現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0240人,完成年度目標的102%;城鎮登記失業率3.6%。全區7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6個街道辦事處還分別建設了1處勞動力市場,初步搭建起以區職業介紹中心為核心,6個街道辦事處勞動力市場為信息點,覆蓋整個城區的服務網絡。區財政設立了促進就業和再就業資金,全年共發放各項補貼169.88萬元,免費為4704名下崗失業人員辦理“再就業優惠證”,組織已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689名下崗失業人員參加了職業技能培訓。建立“4050”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幫扶聯系制度,開展了騰崗安置、送公益性崗位活動。
社會保障
確保下崗失業人員最低生活保障: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應保盡保。在支出剛性增長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提高低保標準,擴大低保范圍,2003年共審批核定低保對象2313戶、4719人,累計撥付低保資金385.9萬元,較上年增加137.5萬元,確保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二是加強資金管理,專款專用。設立低保資金專戶,做到資金相對封閉運行,并及時撥付省、市屬企業低保人員保障金,對資金使用情況定期審核,杜絕截留、擠占低保資金情況。三是完善低保人員管理,嚴格復核。對享受低保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對其家庭收入情況進行調查復核,對家庭收入已超過低保標準的立即予以停發保障金,對家庭收入已發生變化而未超過低保標準的及時調整其保障金額,保證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都能及時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2003年全區共儲保105戶、264人,進保331戶、678人,做到不錯保、不漏保、應保盡保。
切實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擴大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面,共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85.9萬元,發放困難職工生活救助金75萬元,發放失業保險金1382.5萬元。高標準完成軍休干部住房改造,被評為全國軍休干部安置管理服務先進單位。

火炬公園
旅游資源
一是科學規劃,完成《張店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張店區風景名勝區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二是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加大開發力度。開工建設玉黛湖、炒米山二期工程,共完成投資670余萬元,玉黛湖景區被列入山東省第五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三是著力建設“淄博旅游大本營”。積極增加星級飯店(賓館)和旅行社,提高全區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年內張店區星級飯店達到10家,新增國內旅行社5家,總數增至40家。四是樹立張店旅游品牌。成功舉辦了“玉黛湖桃花節”“淄博人游淄博”“張店人游張店”等大型活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介張店旅游產品,整合外地市及周邊區縣的旅游線路。
風土人情
清末至民國期間,民間住宅城鄉不同,而且貧富懸殊,等級極嚴。
城中士紳大家的房舍講究配套,分主房、配房、客廳、書房、門房等,并帶有后院,名為“二進二出”。門樓高大寬闊,迎門為影壁,上多鑲嵌磚刻或書寫的“福”或“壽”字。有功名者,門前左右豎有旗桿、置石獅一對;無功名者,門前亦多放有上馬石或石鼓。房舍建筑講究美觀堅固,石砌墻基,青磚壘墻,前出廈。房脊及四梢用特制的雕有鹿、麟、龍、虎、翎毛、花卉、吉祥文字的磚瓦裝飾,俗稱“哈巴狗子張口獸”。門窗寬大,窗棱構成各式圖案。
城中一般的殷實富戶崇尚四合院,每口三間,多為兩頭里間。北屋為正房(兩頭掛耳),東、西、南屋及耳房不得高于正房,主、配房區別極為明顯。房舍多磚石結構,以瓦鋪頂,墻皮一般用黃泥襯平,石灰泥抹光。
城鎮中的普通居民住宅多磚基土坯墻,用麥秸、谷草披頂,瓦頂極少,亦有半草半瓦的。博山、淄川人名曰“海青”,張店、桓臺把石、磚、坯三結構的房子稱為“海青房”,且多是一院多戶,幾代同居。工人無房者很多,大都住在有產者搭蓋的矮小齷齪的窩棚里。
農村居民住房多聚族而居,一戶一院。地主富豪多為四合院,貧苦農民一般只建北屋,土墻草頂,籬笆圍墻,三輩同居。
建國后,城鄉人民的居住條件逐步得到改善。現在農村中改建、新建的住房多是四開間北屋,皆磚石結構,窗戶用玻璃鑲飾,室內寬敞明亮,房舍排列整齊有序。城鎮樓房林立,房內水、電、暖氣設施齊全,職工多住公房,一般是三口之家的小型家庭。同時,有些城區的民房仍是獨門獨院,迎門多有影壁,近年來時興鑲嵌瓷磚畫或瓷磚大“福”字,亦有喜歡在影壁下種木本花的,壁上畫與壁下花相映成趣,十分雅致。
境內民間住宅,建筑最有特色的當屬博山民宅。地炕是博山居民特有的冬季取暖設備。鋪建時于房根挖穴盤灶,室內就地下挖砌火道煙洞,使之串通遍地而順于室外,上鋪黃板、窯磧為地面,生火后煙火串滿炕洞,遍熱地面,暖氣騰騰而上,室內受熱均勻,且不煙不嗆。現在城區有些私房,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子,多鋪有地炕,供冬季取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