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的東部,太行山南端,與河北涉縣、河南林州毗鄰。總面積1550平方千米。全縣轄12個鄉鎮(5鎮7鄉),263個行政村,1370個自然莊,1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5萬人。
行政區劃
平順縣轄5個鎮、7個鄉:
鎮:青羊鎮、龍溪鎮、石城鎮、苗莊鎮、杏城鎮
鄉:西溝鄉、東寺頭鄉、虹梯關鄉、陽高鄉、北耽車鄉、中五井鄉、北社鄉
歷史沿革
平順縣古為潞城縣地。明正德末年,青羊里石埠頭村(今西溝石埠頭村)人陳卿出任潞城縣吏,因糧忤官,被革職緝捕。嘉靖3年(1524年)逃回原籍。為反抗明王朝的賦役暴政,號聚饑民,聯結抗暴,隨即爆發了陳卿領導的多達5萬人的農民起義。其聲勢之大,震撼三晉,驚動朝廷。陳卿起義被平息后,明王朝為了加強對青羊里農民的統治,遂于嘉靖8年(1529年)割黎城、潞城、壺關地“31里”,在陳卿起義的腹地青羊里設立縣治。因取“平息賊寇,順乎人意”之意命名“平順縣”。到清乾隆29年(1764年)裁縣為鄉。1912年,縣治恢復。1915年又裁,全境悉歸潞城管轄。1917年,縣治再復,屬冀寧道。1927年廢道,平順直屬于省。1940年1月13日成立平順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7月平順分為平南、平北兩縣,屬太行區太南專署管轄。1941年8月隸屬太行四專署。1942年2月平南、平北兩縣合并,仍名平順縣。1945年11月太行行署正式成立,平順屬太行行署三專署。1949年5月太行區行政區劃調整,平順屬長治專署。1953年10月壺關、平順合并名曰壺平縣,縣政府設于平順縣城。1959年長治專署改名為晉東南專署。1960年壺平分縣,又復平順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后,平順縣屬長治市轄。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氣候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南端的上黨盆地邊緣地帶,突兀于晉、冀、豫三省的黎城、潞城、涉縣、壺關、林州五縣(市)環繞之中。平順為典型的石灰巖干石山區,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海撥最高1876米,最低380米,平均海撥1100米。全縣國土面積227.75萬畝,其中耕地19.38萬畝,僅占總面積的8.5%;荒山荒坡197萬畝,占86.8%。全縣人均1.2畝耕地,12畝荒山。境內有濁漳河、虹霓河、十字河、井底河四條河流,其中濁漳河流經北部四鄉一鎮,流程48公里。舉世聞名的紅旗渠在該縣石城鎮“引漳入林”。
全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撮氏9.1度,平均無霜期150天,平均降水量608毫米,且分布不均,旱、澇、雹、霜、凍等災害頻繁。冬季漫長而嚴寒,1月平均氣溫零下5.8到零下11攝氏度,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短暫涼爽,7月平均氣溫18到23攝氏度,秋季涼爽霜凍早,年平均氣溫4到9攝氏度,氣溫隨海拔高度的改變而改變,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自然資源
平順山多,大山深藏無數寶藏。據初步勘探表明,大山蘊藏有鐵、硅、大理石、石膏等礦。鐵礦儲量2424萬噸;硅礦儲量2.6億噸;磷、鋁、鉀、銅、銀、水晶礦等儲量也相當可觀。
濁漳河橫貫縣境北部,漳水能潤土發電。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靳會昌在其《上黨天下之脊賦》一文中曾經提出“石原是骨,決漳源以灌溉,土豈不毛”的興修水利主張。在舊社會這只小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這種愿望逐步變為現實。1957年7月。米蘭巖鄉梯后村在彎彎相套、千仞直聳的懸崖峭壁上修筑了虹霓河上第一條12.5公里的
“萬福水渠”引水灌溉;1958年,虹霓村在虹霓段上修建了第一個30千瓦的小水電站;1959年,平順縣開始在濁漳河的侯壁斷臺修建侯壁水電站;1971年修筑“戰備渠”引濁漳河水灌溉;1984年從濁漳河的辛安泉提水到縣城,1992年后向平順縣中部、南部、西部地區延伸。千年干旱注甘露,瘠薄山地變水田。河水變害為利,成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寶貴資源、潛藏的財富。
經濟建設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和支持平順老區建設,1994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朱镕基、胡錦濤、姜春云先后來我縣視察,并作了重要指示,給全縣人民極大的支持和鞭策。 改革開放以來,平順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太行精神,大搞脫貧攻堅和經濟建設,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96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一個戰略,強化一個基礎,突出一個重點,抓好四項產業,解決好一個關鍵”的發展思路,按照“重工、強農、活商、修路、栽樹、興牧”的工作方針;抓了富民工程、富縣工程、溫飽工程、興旺工程、扎根工程、基礎工程、形象工程、堡壘工程等八大工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思路,大膽創新,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基礎設施建設捷報頻傳,甘林線鋪油,古石線通車;教育“普九”順利達標;招商引資、合資開發取得新進展;扶貧攻堅成效顯著,有17個鄉鎮越過溫飽線,全省定點扶貧現場會在平順召開。
平順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工作、戰斗過。平順人民堅定地聽黨話、跟黨走,出兵出糧出干部,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上黨戰役等大型戰役,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巨大犧牲,有1561人載入《英名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西溝、川底、羊井底等全國農業先進典型和李順達、申紀蘭、郭玉恩、武候梨等全國著名勞模。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申紀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太行英雄”稱號,留村黨支部兩次被中組部命名為“農村先進基層黨組織”,杏城鄉成為全省第一個無荒山鄉。96年以來,我縣被評為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跨入全省文化先進縣、廣播電視先進縣、生態林建設先進縣行列,榮獲長治市義務修路先進縣稱號。
文化藝術
平順有上黨落子、上黨梆子、平腔、干板秧歌等劇種。民國26年(1937)縣犧盟會首創專業劇團。之后,劇團曾兩度并分,以上黨落子為主體劇種。自1956年參加晉東南地區第二屆戲曲匯演到1996年,平順縣劇團共參加省級調(賽)演6次,演出劇目20個,集體獲獎4次,個人35人次;被省級以上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并播放劇目16個。
平順縣民間文藝,以吹奏、泥塑最為有名。民國28年(1939)揚威村的郭海蘭率班參加長治8縣首屆民樂吹奏大會名列魁首;1953年苗莊村郭仁貴率班赴太原出席“山西省民間音樂吹奏匯演”獲第二名;1956年川底村郭群娥參加全省民間藝術調演,塑造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塑像,一舉出名;1989年9月,西社八音會在長治市“臨漳杯”民間器樂大獎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班主曹建國榮獲最佳演奏獎。1992年曹建國率班代表長治市參加山西電視臺舉辦的民間器樂比賽獲一等獎,曹建國等曾赴中央電視臺吹奏表演。
廣播電視、體育、衛生事業也都從無到有不斷發展。1996年平順縣被山西省政府授予“文化先進縣”和“廣播電視先進縣”的稱號。
旅游資源
平順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遍布縣境。共有古建筑材料37處,其中國保3處,省保6處,古人類遺址14處,石刻100余處,革命文物30余處。大云院、龍門寺、天臺庵、金燈寺、九天圣母廟、三晉第一碑、太行大峽谷和南腦原始森林均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平順山奇,集無數奇異風光,存諸多古跡名勝。境內有構成太行大峽谷主要組成部分的玉峽、虹霓、濁漳大峽谷;有龍慮山、靖林山、青羊山、龍門山等風景區;有鴉銜石、劉秀心肝、馬刨泉、藏龍橋、風門口、魯班壑、小西天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有狐仙洞、五龍洞、冰凌洞、桃花洞、蒼龍洞、黑龍洞、烏龍洞、漳水五龍洞、紫云洞等天然溶洞;還有金燈寺、大云寺、龍門寺、九天圣母廟、天臺庵、淳化寺等千年古剎和明惠大師石塔、三晉第一碑、玉峽關碑銘、虹梯關碑銘等古代文化遺存。發展旅游得天獨厚。
“北雄風光最勝處”是自古及今人們對平順境內太行山的贊譽。北魏酈道元《不經注濁漳水》中這樣寫道“清涯如點黛,赤壁若朝霞,樹文禽,潭泓綠水,景物奇秀,為世所稱”。濁漳河、虹霓河、井底河、八道水四條河流對應的四大峽谷境內山川秀麗、風光如畫、瀑布懸流、古松奇柏、溶洞石林、絕壁對峙、雄奇峻險,是集“古、雄、奇、險、峻、秀、幽”于一體的大峽谷自然勝景。在2002年6月被《山西旅游發展總規劃大綱》定位為一級自然風光旅游開發產品。
“天下名山僧占多”,如此絕妙的清山綠水之中點綴了六處國保和三處省保以及漢寨、唐堡、趙長城等1566處文物古跡。其中,天臺庵為中國僅存的四處唐代木構建筑之一;龍門寺是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寺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巴隊代建筑博物館;大云院五代壁畫是國內寺廟道貌岸然觀中唯一幸存者。如果說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那么,平順則是這座博物館最輝煌的殿堂。
巍峨太行山區,哺育了無數革命英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長的歷史長河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戰爭年代,朱德、楊秀峰、楊獻珍、何長工、趙作霖、岳增瑜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平順居住戰斗,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全國第一個互助組的組建者、愛國豐產運動的首創者、探索農村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行者——李順達故居西溝。李鵬、朱容基、胡錦濤、姜春云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親手植樹的“太行綠色明珠”一留村。紅旗渠首位于平順候壁,渠頸在平順境內綿延41華里。多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永遠鼓舞我們前進。
人文歷史
平順這塊土地.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平順人民,是偉大而英雄的人民。從東撣、中五井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可以看出,我們的先民始祖們很早之前就以頑強不息的精神奮斗拼搏.艱苦創業。嚴酷的生存環境,砥礪著平順人民的意志和精神,在與各種艱難困苦的斗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平順山勢險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后趙石勒曾在此修筑石頭城(今石城村)屯兵儲糧;東晉十六國西燕的慕容永為抗御慕容垂的進擊在此修筑益陽城(今趙城),至今尚有城墻遺存。特別是明代中葉的陳卿起義,持續十幾年,波及晉、冀、豫三省。陳卿“憑險以拒汴師”,使“三晉震恐”“唯帝念哉”,直接撼動了明王朝的統治。清末民國初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天門會起義以平順為依托,起義的烽火燃及晉、冀、豫三省部分地區。抗日戰爭時期,平順是太南根據地的腹心地區,成為大后方。朱德、楊秀峰、楊獻珍、何長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居住和戰斗,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解放戰爭時期,平順縣為可靠的后方,上黨戰役后勤指揮部就設在這里。平順人民發揚老根據地的革命傳統,出兵、出力、出錢、出物.全力以赴參加了上黨、豫北、豫西、臨汾、太原等戰役。平順人民還曾兩度遴選優秀干部渡黃河、跨長江開辟新區.為解放全中國和新解放區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平順山高,凝太行之靈氣,展上黨之雄姿。平順雄踞太行之巔,大山造就了英雄的太行兒女,凝聚和恢弘了偉大的太行精神。
明嘉靖年間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卿,率山民抗差役,拒賦稅,打富豪,殺惡霸,破官倉,濟貧窮,取潞(潞州,今長治市)、澤(澤州,今晉城市),克遼(遼州,節左權縣)、沁(沁州,今沁縣),揮戈直指京都,在中國農民起義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清道光年問的張小三、咸豐年間的王抓鉤率領饑民抵賦課、拒銀糧斗爭,也曾使潞安府的封建統治者慌恐不安。中華民國時期的民主革命家石璜,追隨孫中山討袁護法.推行民主共和,高舉愛國抗日的旗幟.積極支持共產黨抗日救國,受到朱德、彭德懷、楊秀峰等共產黨領導人的褒獎。
中國革命青年運動的杰出領袖岳增瑜、趙作霖,高舉五四愛國運動旗幟,領導北平知識文化界愛國青年,反對國民黨反動政府投降賣國、打內戰、消極抗日的政策,推動了全國的抗日高潮。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李順達于民國32年(1943)初,創辦了太行山第一個互助組,發展了生產.支援了抗戰,帶領人民群眾度過了災荒,有效地保證了所駐部隊的糧食供給。在李順達的影響和帶動下,平順縣的互助生產迅速發展。民國33年,李順達出席太行區首屆群英會.被評為“生產互助一等英雄”。民國35年,平順縣人民政府把李順達互助組作為“平順人民的方向”予以表彰;民國37年,中共太行區委和太行行署確定為“翻身農民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平順縣互助合作生產進一步發展,又相繼涌現出郭玉恩、武侯梨、申紀蘭等全國著名的農業勞動模范。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頒發了四枚1952年“愛國豐產金星獎章”,平順縣就有李順達、郭玉恩二人獲得了兩枚。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李順達、郭玉恩、申紀蘭、武侯梨四位勞模交相輝映,“走在了一個時代的前列”。他(她)們“是中國農民的杰出代表”,“中國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典范”。
供銷合作英雄張金成,從民國31年(1942)辦起一條扁擔合作社,民國33年被首屆太行群英會評為“合作英雄”始,堅持一條扁擔、兩只貨箱50多年不離肩。他的名字冠三晉,蓋太行,揚華夏。
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又有路愛平成為“全國綠化勞動模范”,獲得“全國綠化獎章”。還有建設山區的模范桑林虎、向福祥、牛來好等,省部級以上的勞動模范就有70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