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地處太岳山東麓,山西省中南部,省會太原市東南,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安澤、古縣,西連靈石、霍縣,北靠平遙、介休。全境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74公里,土地總面積2554平方公里,沁源四面環山,西北高而東南低,海拔最高2523米,最低939米,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國土面積2556平方公里,轄5鎮9鄉254個行政村,總人口16萬。其中,農業人口14萬,耕地面積20萬畝。
行政區劃
沁源縣轄5個鎮、9個鄉:
鎮:沁河鎮、郭道鎮、靈空山鎮、王和鎮、李元鎮
鄉:中峪鄉、法中鄉、交口鄉、聰子峪鄉、韓洪鄉、官灘鄉、景風鄉、赤石橋鄉、王陶鄉
歷史沿革
沁源,因沁河之源而得名,古為冀州之域,春秋為晉之地,戰國前期屬韓后屬趙,秦屬上黨郡,西漢置谷遠縣,王莽時,改谷遠為谷近縣,三國為魏之地,晉廢縣,屬上黨郡。
1942年10月,為適應戰爭需要,在朱鶴嶺以北地區分設綿上縣,綿上縣政府駐東村、赤石橋、水峪等地。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綿上又合并為沁源縣,縣政府駐郭道鎮。太岳區的岳北專署駐沁源城關。1949年太行區的長治專署和太岳區的岳北專署,合并為長治專署后,沁源縣政府,從郭道遷到城關。
1958年沁縣和襄垣合并不久,又和沁源三縣合并為沁州,縣政府駐沁縣城。1960年沁縣、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為三縣,沁源縣政府從沁縣遷回城關鎮(現改名為沁河鎮),至今。

沁源縣 靈空山風景
地理氣候
沁源地處太岳山東麓,沁河之畔,溝淵地肥土沃,山嶺崖峻林綠,地上自然資源景觀綺麗秀美,天姿茂異,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功奪天造。自然資源優勢可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境內群山環抱,起伏連綿,均屬太岳山系。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西北緊依太岳山主峰,主要山脈有靈空山、云蓋山、天池山、云夢山等二十八座大山。最高峰為茶房沿,海拔2523米,最低處龍頭海海拔 939 米。諸山植被復蓋較好,綿山至靈空山一帶,油松密郁,樹干粗大,高在10米以上,林深樹密,蔽日遮天。東部山勢略低,最高處海拔1745米。諸山復蓋有片斷油松,但以老爺山樹大林深,樹高多在10米左右,其余多為疏林。沁河為境內最大河流,發源于縣西北部的二郎神溝,向南注入黃河。其支流有柏子河、赤石橋河和紫紅河等。
沁源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8.7℃,那里冬季漫長而嚴寒,一月平均氣溫為零下 8.5℃,夏季短暫涼爽,七月 22.4℃,年降雨量600毫米, 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50至180天。
經濟發展
沁源縣的經濟以農、林、牧、煤為主。現有耕地 28.19萬畝,農作物以雜糧為主,有玉米、谷子、豆類、小麥、莜麥、土豆等。森林面積達二百多萬畝,野生資源有山桃、山杏、橡籽、油松籽、木耳、蘑菇等。野生藥材有 120 余種,有黨參、黃岑、連翹、柴胡等。野生動物有狼、豹、山豬、山羊等。沁源縣的牧坡資源也非常豐富,連片牧坡面積達72萬畝,牧草 200余種,畜牧業頗發達。每年向海外出口一定數量的肉牛。
發展中的沁源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境內含煤面積約2040平方公里,原煤儲量128.8億噸,可采量90億噸。其中主焦煤儲量約41.4億噸,全縣鐵礦總儲量5800萬噸,含鐵量大多在30—50%。全縣鋁礬土礦總儲量約1億噸,品位多在60%以上。全國畜牧基地縣之一,全縣以飼養大牲畜為主,被國家列為全國黃牛改良基地縣。山西省用材林基地縣之一,全縣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有省營林場6個,縣營林場3個,年生產木材4萬立方米。孕育著深厚長久的發展潛力。
隨著國家中西部經濟大開發,沁源這塊資源富集的聚寶盆,風景優美的旅游區,地理優越的金三角,民俗敦厚的新桃源,必將會成為眾多國內外有識之士關注與向往的地方。中共沁源縣委、沁源縣人民政府帶領全縣16萬人民,致力于改善投資環境,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
近年來,沁源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健康發展。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鄉鎮企業股份制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采掘、冶煉、焦化、加工為主體的模式。農業經濟初步建立起了糧食、蔬菜、果品、種子、木材、畜產品基地,糧食生產連續幾年獲得大豐收。
2009年,沁源縣的財政收入近20億元,在全市乃至華北的縣域經濟中都屈指可數.不去不撓的沁河兒女將會更上一層樓!
基礎設施
境內交通較為方便,汾屯線(汾陽至屯留)公路途經縣境。由沁源縣交口經沁縣至武鄉的支線公路,連接著太原至大口干線公路和榆次至黃碾支線公路。境內鄉鎮間均可通行汽車。但部分山區運輸仍靠人挑畜馱。
交通郵電事業發生質的飛躍,全縣總通車900余公里,沁縣至沁源的地方鐵路一期工程竣工,實現通車。全縣電話總裝機12000余門,所有鄉鎮均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與全國聯網。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取得新的成績,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440所,兒童入學率100%。全縣14個鄉鎮實現了小學階段義務教育達標,高中階段率先實施免費教育。縣級科技機構重點推廣地膜覆蓋、蓄水豐產溝、ABT生根粉等實用技術,積極完成“星火計劃”項目。全縣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建有22個文化活動中心站,1998年,躋身于國家級文化先進縣行列。此外,在衛生、體育、計劃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圣壽寺
風景名勝
名勝古跡主要有圣壽寺,位于縣城西北18公里的靈空山峪,建于唐朝景福二年,有寺院東鐘樓、仙、巒二橋,規模嚴整、布局奇特,其中十景最引人注目。靈空山,亦稱九頂山,位于縣城西北30公里處,山峰迭翠,壁立如削,水清林密,云霞繚繞,為天然勝景。縣城南七公里處的閻寨村,有抗日時期“青年抗敵決死隊抗戰四周年陣亡將士紀念碑”三通,碑上記載著當時抗日軍民的英雄事跡。
沁源的旅游資源有:沁河源頭、靈空山國家森林公園、菩提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