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縣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屬大同市近郊。現轄10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現有189個行政村,總人口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9萬人。總土地面積225.5萬畝,平、川、山區、丘陵各占三分之一,其中耕地面積59.8萬畝,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縣。
行政區劃
大同縣轄3個鎮、7個鄉:
鎮:西坪鎮、倍加皂鎮、周士莊鎮
鄉:吉家莊鄉、峰峪鄉、杜莊鄉、黨留莊鄉、瓜園鄉、聚樂堡鄉、許堡鄉
歷史沿革
大同縣遠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集居,系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區。據記載,夏朝屬冀州,商朝屬危方、下方,西周屬鬼方,春秋屬樓煩、代。大同縣于公元前3世紀戰國年代建成,屬趙國的代地。秦滅六國設平城、班氏,乃有“平城”之名。西漢置平城、班氏、平邑三縣,東漢廢縣后又設郡,三國時期曹操統一北方仍置平城縣,屬冀州新興郡。西晉,班氏、平邑并入平城,屬并州雁門郡。公元313年拓跋猗盧定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為南都,修秦漢舊平城為北都,屬代國,后為北魏代都,曾名為萬年縣,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置恒州治理平城,北魏分裂后屬東魏,北齊、北周曾名為北恒州、恒安鎮、東州城、云中縣,至此有“云中”一稱。隋文帝統一中國置云內縣。唐朝貞觀年間置定襄城,后改為云中縣、云中郡、云州。五代時期,為后唐所占,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改名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劃出“大同縣”,從此沿用到今天。宋設云中府路,金屬西京路大同府。元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明屬山西行中書省,后屬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清屬山西省布政使司大同府,后屬山西省大同府。民國先后屬北路觀察使、山西省雁門道,廢道后直屬山西省。抗戰時期,日偽、國民黨和共產黨政權并存,黨的政權設東大同,先后屬晉察冀邊區第二專署、晉冀區專署、北岳專署、雁北專署,曾建立過大陽天、大陽豐等縣政府。
1949年5月大同解放,東、西大同縣合并,屬察哈爾省雁北地區,另成立大同市。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地區。1954年與懷仁縣合并為大仁縣,1958年歸屬大同市稱大郊區, 1960年原大同縣劃為古城區。1965年恢復大同縣建制,歸雁北專署。1993年7月1日,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并,歸屬大同市。1996年6月,成立于1992年的大同縣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大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合并,蔚州疃、樊莊兩村隨之劃割。大同縣行政中心自古以來一直在市區,1971年遷到西坪鎮。
人口民族
2007年抽樣調查常住人口17.216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7241萬人,占27.44%;農村人口12.492萬人,占72.56%。2007年公安戶籍人口68455戶、17.37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6944萬人,農業人口13.4388萬人,未落戶人口4201人。縣城約3萬人。
大同縣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593人,其中有2個回民聚居村406人;大同縣是全省宗教工作重點縣,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五教俱全,信教群眾620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8%。有正式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28所,教職人員87名(其中,佛教10所、19名,道教2所、3名,基督教14所、56名,伊斯蘭教1所、1名,天主教1所、8名)。
全縣60歲以上人口2.4萬人,占總人口的14%,按我國10%的標準,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全縣殘疾人抽樣調查,占總人口的6.3%;全縣重點優撫人員和五保戶2000多人。

自然環境
全縣位于東經113°20′-113°55′,北緯39°43′-40°16′,東接陽高、南連渾源和懷仁、北鄰新榮、西依大同市區,屬晉冀蒙交匯之地。地形呈南北高、中間低走勢,主要有采涼山系、六棱山系和東部火山群。國土面積1497平方公里(224.65514萬畝),平均海拔1157米。 其中,平川123.855萬畝,占55.13%;丘陵67.8萬畝,占30.18%;山區33萬畝,占14.69%,是一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縣。全縣農用地180.6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0.15%。其中,耕地64.42726萬畝(水澆地12.08239萬畝,旱地52.06008萬畝,菜地2847.9畝)。全縣建設用地19.45851萬畝,其中集體用地7.45859萬畝,國有用地11.99992萬畝。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全縣林地達84萬畝,牧草地達36.11415萬畝,森林覆蓋率、林草覆蓋度分別達23.6%、51.2%。
大同縣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帶,春季風大干燥、夏季雨集中、秋季溫差大、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6.4℃,年活動積溫2846.5℃,年平均降雨量389mm,年平均無霜期125天,年平均大風日數34天、平均風速3.0米/秒。土壤以粟鈣土為主,干旱、冰雹、凍害等災害性氣候出現頻繁。境內有十處地質斷裂帶,屬地震多發區。
大同縣是個富水區,水資源總量10547萬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3094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7453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620立方米。地表水屬海河水系,以桑干河、御河、沙河和方城河、中高莊河等為主,形成了大中小型16座水庫,水面達12630畝,濕地達6萬畝。桑干河年均流量2.6億立方米,境內流程58公里,注入境內的山西省第二大水庫——冊田水庫,總庫容5.8億立方米,面積約5萬畝,蓄水量8600萬立方米,每年向大同市和大同二電廠供水5000萬立方米,歷年共向北京市輸水2.3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大同縣物產豐富。境內有12種金屬礦產,玄武巖、火山巖、石灰巖、花崗巖、白云巖探明儲量分別為69億立方米、5.5億立方米、3000萬立方米、311萬立方米和82萬噸,還有煤、石英、長石、礦泉水、磚瓦粘土、砂、鐵。主要工業品為活性炭、水泥、機磚等。
野生動物有狍子、野兔、豺、狐子、山貍子、獾子、瞎老、黃鼠狼等,禽鳥類有雞、鴨、鵝和天鵝、大雁、燕子、麻雀、鴿子、喜鵲、布谷鳥、啄木鳥、老鷹以及畫眉、黃鶯、山雀等。養殖業以牛、羊、豬、雞和鯉魚、鰱魚、蛇魚、鯽魚、蛤蟆魚等魚類為主。
樹種有油松、落葉松等針葉林和楊樹、柳樹、榆樹等闊葉林以及蘋果、梨、葡萄、杏、李、檳沙果等經濟林。農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馬鈴薯、豆類、蔬菜等,特色農產品有黃花、綠豆、鮮食杏、檳果、西瓜、香瓜、地榴、藥材等。
經濟發展
2002年,縣委、縣政府從本縣實際出發,提出并實施了“品牌興縣、產業富縣、項目強縣、依法治縣”十六字發展新方略,全年共引進各類企業190多個,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358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895萬元,實現利稅5770萬元,財政總收入完成8916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08萬元,農民入均純收入2046元。
全縣有中小企業188個,從業人員3957人.其中工業企業75個,農業企業69個,商業、建筑、服務企業44個。規模以上企業27家,按所有制分類,國有企業7家、其它企業20家;按行業分類,煤炭和煤炭運銷業5家(按全縣稅收的80%以上)、建材業8家、化工業4家、冶金業3家、農產品加工業3家、裝備制造業4家。全縣個體工商戶2391個,從業人員6113人。

大同縣京包鐵路
交通電信
大同縣地處山西省北部赴京津地區的交通要沖,同渾、大張、大塘、109國道、京大高速、得大高速六條公路和京包、大秦、大準三條鐵路縱橫交錯,位于倍加造鎮的大同飛機場已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長治四條航線。全縣縣道11條279.2公里、鄉道82條712.6公里、村道123條341公里,共1332.8公里。其中,二級路39公里,三級路87公里。目前,村通水泥路1256公里,建成縣城二級汽車站1座、鄉鎮四級汽車站8座、候車亭136個、招呼站62個,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境內鐵路干線85.1公里,全國最大的煤炭運銷基地——大秦公司湖東編組站位于我縣,目前年發運量達到3.5億噸。
大同縣電力、電信事業發達。全縣有220千伏安、110千伏安變電站各一座,35千伏安變電站3座,總容量23.56萬千伏安。全縣市話裝機容量5000門,農話裝機容量3696門,有數字通信基站3座,移動通信用戶12000戶,有移動通訊基站23個。10個鄉鎮全部實現了光纜傳輸,70%以上的村通了程控電話。
文教衛生
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作為全國“兩基”教育先進縣,現有中小學校140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16所、小學122所,另有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校1所、幼兒園18所。中小學在校生23351名,其中高中3254名、初中7183名、小學12914名;在園幼兒2050名。全縣教職工2300名,其中中學819名、小學1156名。專職教師1878名,其中高中137人、初中606人、小學1135人。
醫療衛生進步明顯。現有醫療網點166個,床位354張。其中縣醫院、中醫院各1所,鄉鎮衛生機構16所,街道、村衛生所143所,個體診所5所。從業人員871名,其中縣城247名,鄉鎮431名、農村184名、個體9名。
文體事業推進有力。現有鄉鎮文化站8個、農家書屋20個、農村流動圖書室50個;有健身場地100個、籃球場46個、小田徑場24個、健身路徑26條,全縣人均體育場地1.46平方米;有文物保護單位12個、歷史文化名村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全縣有7支農村電影放映隊、11支農民業余文藝隊。

大同縣:昊天寺
旅游資源
大同縣旅游景點眾多。縣城東北部的大同火山群是我國境內最典型的火山集中分布區,是東亞大陸稀有的自然遺跡,是研究第四紀地質運動的天然實驗室,海拔分別在1000米至1500米之間的30余座火山錐均勻分布,具有不可媲美的旅游文化、地質學考察價值,已列入國家地質公園。建在火山口的昊天寺吸引了各方游客;縣城東部的冊田水庫風光旖旎,環境優美,主要景觀有烏龍峽、小龍門、回音壁、羅漢洞、蝴蝶灣、紅門寺遺址等;縣城北端的采涼山,主峰海拔2144米,超過恒山100米,自古有“北岳恒山萬丈高,不及采涼半主腰”的說法,周邊的地藏寺、采涼積雪、五里臺溫泉、麻地溝風光等景觀都極具開發價值;縣城南端的南山睡佛已有1.38億年的歷史,其逼真的佛像造型實屬鬼斧神工,與云岡石窟相映生輝,珠聯璧合;杜莊土林是黃土高原峽谷中的一道奇特風景,大自然的滄桑巨變造就了詭異迷離的地貌。此外,西漢 “白登之戰”遺址、李殿林舊居、呂家大院、慈禧西逃舊居等一大批人文景觀也極具觀賞價值。
大同縣人文薈萃,涌現出眾多名人志士。古代有北齊武明皇后婁昭君,文宣帝高洋生母;清朝李殿林,曾任內閣學士、吏部左侍郎、郵傳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典禮院掌院學士等職。現代革命先驅舉不勝舉,尤以新加坡華僑倉夷烈士為代表。當代名人主要有呂日周等人,其現任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北大名譽教授,曾任省政協原副主席,被評為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風云人物,還有全國勞動模范趙喜順、“新糧王”范成忠等。
大同縣歷史悠久,戰國時屬趙,漢置平城縣,遼時從云中縣分置為大同縣。位于縣城東部的冊田水庫(桑干湖)已納入云岡、恒山國際旅游節的旅游景點之一;縣城東北部的大同火山群是我國境內最典型的火山集中分布區,是東亞大陸稀有的自然遺產,此外還有南山睡佛、土林奇觀,采涼積雪、馬鋪山“白登之戰”遺址、昊天闡寺、呂家大院等。
昊天寺位于縣城北昊天山巔,距離縣城約1.5公里。該寺建于北魏年間,早于大同市華嚴寺。明代萬歷年間曾重修,“文革”期被毀壞。昊天山是火山群的一部分,經考古學家的考察,屬新石器遺址。該山自古就有“離天二指”之說。
“湖東睡佛”位于桑干河南岸,本縣麻峪口、吉家莊、峰峪三鄉與渾源縣接壤處,全長約14公里。此佛西南-東北而睡,頭正朝看西南方的佛國大竺。
冊田水庫位于縣城東約20公里處,庫容量為5700萬立方米,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庫。庫面最寬處達公里,長16.5公里。庫區下方有一烏龍灘,灘內的黑色玄武巖好象有規則地排列著,那塊塊石頭經多年的流水沖刷,已沒棱沒角,光禿禿的,有幾分神奇。兩岸樹木蒼勁翠綠,郁郁蔥蔥。北岸懸崖陡峭,怪石嶙峋。崖上有一洞,相傳叫烏龍洞。由于攀援艱險,從未有人探尋,所以至今神秘莫測。洞下有一泉水,以0.27m3/秒的流量日夜不停地流著,相傳叫烏龍泉。泉水清澈見底,魚兒嬉戲游逗,似與游人相樂。目前,該庫區是山西省少有的天然公園,也是大同地區消夏避暑、旅游觀光的好地方,每年前來瀏覽觀光的游客多達4萬人次。
民俗風情
大同地區,氣候比較寒冷,屋內多有土炕,灶炕相連,…來做飯,二來取暖,尤其農村,更為普遍。為美化室內環境,鍋臺刷成白色,灶圍刷成黑色,炕圍繪有各色圖案,既是一種室內裝飾,又是一種講究衛生之傳統習慣。每逢搬遷新居和新媳婦進門,都要請著名匠人彩繪炕圍;主人盛情款待藝人,藝人則是十分留心地施展繪畫天才,每當一幅炕圍畫完之后,鄰居必定要去參觀品評一番。
踢鼓秧歌亦稱“地秧歌”。“土灘秧歌”/亂秧歌”。“踢鼓子”,渾源縣又稱它為“故事”,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為著名古典小說《水濟》中宋江、吳用、公孫勝、林沖、花榮、魯智深、武松、時遷、孫二娘、劉唐、王英。踢鼓秧歌在大同地區的繁榮盛況。
撓擱和抬擱是反映古代農民慶祝豐收景象時,將子頂在脖子之上,以示合家歡樂的民間舞蹈。相傳,大地區遠在300年前,就有撓擱和抬擱出現。撓擱是在一個壯漢肩背上綁起一根豎起的鐵桿,高約米,鐵桿頂端安有鐵座,鐵座上綁有一個化了妝的孩子;有的鐵桿分成兩叉,鐵座綁有兩個化了妝的孩子。鐵座面的人稱“撓擱人”,下面的壯漢稱“底座”,此活動多在正月十五出現在街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