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太原市 | 大同市 | 長治市 | 陽泉市 | 晉中市 | 晉城市 | 忻州市 | 朔州市 | 臨汾市 | 運城市 | 呂梁市
 
山西的相關信息
山西旅游投訴電話
山西旅游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山西最佳旅游時間
氣候: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面寒冷干燥;夏季短面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天氣溫和。山西省,屬于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區,也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全省,年平均最高氣溫為十二至二十攝氏度,最低氣溫為零下四至零下七攝氏度。全年無霜期從北向南四至七個月。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五十毫米。
最佳旅游時間:5-10月。

山西旅游特別提醒
山西省因地勢較高,東南面又有山嶺阻擋海洋氣流,故較鄰近的華北平原氣溫低,降水少,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春季的風沙很大,所以到山西旅游最好準備太陽鏡、帽子等物以防風沙。

山西娛樂指南
山西民間有許多饒有趣味的傳統娛樂活動,特別是種類繁多的地方戲和威名遠揚的山西鑼鼓。
山西地方戲歷史悠久,特別是晉南地區是我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人們把山西稱做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在山西農村,逢喜慶節日、婚喪嫁娶都要唱戲,所以看戲、唱戲成為農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除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四大梆子外,還有50多個小劇種。既有非常古老、專為迎神賽社用的賽戲、隊戲、鑼鼓雜戲,也有年輕的沁源秧歌、琴劇;有以彩扇為道具的左權小花戲,也有用刀槍武打的祁縣武秧歌;有悠揚婉轉的眉戶戲,也有粗曠沙啞的耍孩兒等等。這些民間小戲雖然沒有四大梆子精致、華麗,但它和群眾離得更近,更有生活氣息
山西鑼鼓是山西民間藝術家族中的一員。它節奏歡快、音色鏗鏘、氣勢恢宏、形象壯美,顯示了炎黃子孫的堅強性格以及黃土高原的質樸風情。
山西的鑼鼓種類很多,僅鑼就有盤形的鑼、笠形的錢、杯形的鈴等。它們有大有小,形態各異,小的直徑只有7厘米,和人的手掌差不多,大的直徑140厘米,像一個七八歲的小孩那么高。鼓的樣子就更多了,有單面蒙皮的板鼓、魚鼓、八角鼓、扇鼓和瓦鼓,也有用木頭作架子的的撥浪鼓、銜鼓、花鼓、腰鼓、書鼓、托鼓、堂鼓、戰鼓、平鼓、編鼓、筒鼓、把子鼓、墩鼓、車鼓等等。種類不同的鼓,敲擊的方法也不同,有的是多人敲一面鼓,也有一人敲幾面鼓,還有的邊敲邊做各種動作。根據節奏、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為太原鑼鼓、花鼓、轉身鼓、扇鼓等,還有威名遠揚的威風鑼鼓。
首頁 >> 山西 >> 晉中市 >> 和順縣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境東陲,太行之巔。東臨邢臺,西通山西省府太原,北連太舊高速,南下上黨盆地。全縣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萬畝。現轄5鎮10鄉,330個行政村。人口14萬人(2003)。和順歷史悠久,民淳俗厚,物華天寶,是一塊美麗而又豐腴的土地。

行政區劃

  和順縣轄5個鎮、5個鄉:

  鎮:義興鎮、李陽鎮、松煙鎮、青城鎮、橫嶺鎮

  鄉:喂馬鄉、平松鄉、牛川鄉、馬坊鄉、陽光占鄉

歷史沿革

  和順,春秋時名蓋與,為晉大夫梁余子養封邑。戰國改名為閼與,隸上黨郡。北魏孝昌二年(前236年),閼與改置為樂平郡及樂平縣。北齊置梁榆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590),定名為和順縣。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26年(1937)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民國29年(1940)為抗日戰爭需要,分為和東、和西兩縣;民國34年(1945)和順縣城解放,復并為和順縣,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專區。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屬榆次專區(后改為晉中專區、晉中地區)。1958年10月,和順縣與左權縣合并,仍稱和順,縣治不變。1959年6月和順、左權分置。2000年,晉中撤地設市,隨之改屬晉中市。

光榮革命

  和順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和光榮革命傳統的縣。和順古稱梁余,春秋時為晉大夫梁余子養封邑,名蓋與。北齊置梁余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更名為和順縣。早在上世紀30年代革命處于低潮時,共產黨人就已活躍在和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劉伯承、徐向前、薄一波、秦基偉等首長都曾在和順戰斗和工作過。抗戰期間,一直是太行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1937年10月,八路軍總部首登太行山,就駐扎在和順石拐。

地理位置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境東陲,太行之巔,地理坐標東經113°05′~113°56′,北緯37°03′~37°36′,東鄰河北省邢臺市,西連榆社縣、榆次市,南與左權縣接壤,北界昔陽縣、壽陽縣。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13.5%,在晉中排第一位,其中耕地面積25萬畝。現轄5鎮10鄉,330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其中農業人口11.8萬人。縣政府駐城關鎮榆(次)——邢(臺)公路縱橫東西,平(定)——黎(城)公路、陽(泉)——涉(縣)鐵路貫通南北。

氣候環境

  本縣地勢高峻,以山地、丘陵居多,僅在清樟河沿岸有小塊平川,一般海拔在1300米以上,東和西部山地,森林茂密,多長松、柏、樺、楊。主要山峰:東有陽曲山、五蛇垴;西有人頭山、北萬山等,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其中以陽曲山最高,海拔2058米。主要關隘北有松子嶺關,東有黃榆嶺關,東北部有馬嶺關。均地處險境,為與外界交通要沖。境內主要河流有清樟河、里恩河、松溪河、西清漳河。

  該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秋季凉爽,陰雨較多,冬漫長而寒冷。年平均氣溫6.3℃,一月零下10℃左右,年降水593mm,霜凍期為九月中旬至次年五月中旬,無霜期124天。

自然資源

  現已探明的地下礦藏有煤、鐵、鋁、耐火黏土、銅、磷、硫、水晶石、輝緣巖、白云石、石榴子石等29種之多。其中尤以煤炭資源為最,素有“煤鄉”之稱,為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在儲量、煤種、煤質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首先是儲量豐富面積大。境內含煤面積185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2%;地質總儲量156億噸,現有技術條件可開采量達34億噸。其次是煤種齊全煤質好。儲煤有1-5號、8-9號、11-13號共12層,煤種有煙煤、無煙煤、貧煤、瘦煤、焦煤等,發熱量平均在8000卡/左右。

  和順牧坡廣闊,水草豐盛,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全國畜牧重點縣之一。畜牧業生產以牛為主,早在70年代初,和順就作為全國黃牛改良基地縣,引進西門塔爾世界名種,進行改良,成為當家牛種,以優質肉品打入國際市場。和順是全國林業基地縣之一,宜林面積150萬畝。占總面積的45%,其中森林覆蓋率26.9%。主要樹種有油松、楊樹、旱樹、白榆、落葉松及雜木等,林產品加工和四荒開發的前景十分廣闊。1995年被命名為全國林業先進縣。

經濟發展

  全縣經濟呈現以農業為基礎,煤炭工業為主導,第三產業為輔的框架結構。農業生產上,主要以種植玉米、谷子、山藥及莜蕎麥等雜糧為主;工業生產上,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建材、冶金四大行業為主體,機械、印刷、加工、運輸、食品等行業為輔的工業生產格局。全縣有縣屬工廠、焦化廠、農機廠、礦機廠,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炭、尿素、氧化鎂、電石、硅鐵、水泥等。

  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谷子、山藥、黃豆、莜蕎麥等。1986年,全面推廣地膜覆蓋為主的一系列旱作農業新技術,從而走出了一條振興高寒山區農業的新路子,被稱為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場“白色革命”。全縣的地膜覆蓋普及率局全省第一、全國第二,隨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結束了和順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農業結構日趨合理,經濟作物的比例增大,以青城、土嶺為主的早市山藥帶和橫嶺西部等地的優質山藥區以及城郊為主的精細菜等區域性商品生產基地正在形成,生態農業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依托豐富的礦藏資源,大跨度發展,大踏步邁進,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冶金、建材四大支柱行業為主體,機械、印刷、加工、修理、食品等行業為輔的工業生產格局。到1994年底,全縣縣屬工交企業發展到40個,鄉辦工業42個。主要產品有碳胺、尿素、電石、水泥、氧化鎂、焦炭、墻地磚等90余種。其中碳胺、陽光陳醋等多種產品創部優,生鐵、弓腰鉆、馬賽克、焦炭等9種創省優。水泥總廠、建陶廠等企業規模宏大,技術先進,產品優良,許多方面在全省、華北地區乃至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全縣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75%。92年以來,投資2億多元相繼建設的水泥、尿素、硅鋼鎂、煤氣、墻地磚等一批工業重點工程,使全縣工業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社會環境穩定優越。和順民情敦厚,里俗淳樸。與人共事能以誠相待,和睦相處,同山東嶧化集團的成功合作就是一例,素有內和外順之美稱。長期以來,和順縣的治安狀況和社會風氣良好,形成了社會安定、人民極積向上的小氣候。 

基礎設施

  和順公路四通八達,鐵路業已營運,榆(次)邢(臺)公路縱貫東西,207國道、陽(泉)涉(縣)鐵路貫通南北,全縣實現了13個鄉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郵電通信蓬勃發展,開通了程控電話和無線移動通信。市場貿易繁榮活躍,國有、集體、個體門店星羅棋布,各類市場迅速發育。

教育發展

  和順地處太行之巔,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兩區”開發縣,也是典型的山區縣。全縣有各級中小學100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高級職業中學1所,初中13所,小學85所;全縣有小學在校生9879名,初中在校生6103名,普通高中在校生2002名,職業高中在校生1733名;全縣有教職工1619人。

  職成教育持續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不斷增強。2004年,職業中學順利通過了省部級重點合格職業中學的驗收。2006年晉中市教育局授予“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同年又被晉中市教育局和農業局授予“勞動力轉移培訓先進縣”;農村教育成績顯著,被山西省教育廳和晉中市教育局分別授予“2001-2005年農村教育工程先進單位”和“農村教育工程先進單位”。

  全力實施中小學“危改”工程,基礎教育設施發生歷史性的變化。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被晉中市教育局、財政局授予“危改先進單位”。

醫療衛生

  和順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31個。其中縣級6個,鄉鎮衛生院10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撤鄉并鎮后由衛生院轉制),社區衛生服務站28個,村衛生所215所,廠礦學校醫務室7個。全縣共有床位420張,其中縣級醫院140張,鄉鎮衛生院共有床位280張。全縣衛生技術人員598人,其中縣級261人,鄉級337人,大專及以上學歷142人,中專學歷334人,獲得高級職稱的13人,中級職稱156人,初級職稱343人。

  和順縣衛生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投資400余萬元,新建改建了14個醫療衛生單位,全縣衛生系統80%業務用房得到了改善;投資300余萬元為縣、鄉醫療衛生單位裝備了CT、彩超、高壓氧艙、200mAX光機、B超、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生化分析儀、胃鏡、氣象測譜儀、生物顯微鏡等一大批急需、必備的診療檢測設備,全縣綜合防治水平明顯提高;投入近100萬元,對鄉村兩級衛技人員進行培訓3641人次,衛技人員素質明顯提高;不斷創新農村衛生服務模式改革,繼續推行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新農合基本用藥由鄉鎮衛生院統一采購,衛生院向衛生所零差價配送藥品,保證了群眾用藥需求;積極推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縣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增加到28個,健全了服務網絡,方便了群眾就醫;探索合同式購買衛生服務,投資110萬元為育齡婦女普查26572人,診療11126人次;新農合試點健康有序推進。

發展規劃

  立足和順的資源優勢和經濟基礎,我們滿懷信心地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總體方針和奮斗目標為:“實施五大戰略,建設五大工程,抓好五件大事,實現五大目標。”即繼續實施“支柱產業、名牌產品、科教興縣、資源開發、區位優勢”五大戰略;致力“振興煤炭產業,發展多元經濟,開發特色農業,建設牧林大縣,開辟旅游資源”五大工程建設“全力抓好更新思想概念,營造發展環境,培養各類人才,擴大對外開放,塑造和順形象”五件大事;到200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2000萬元,鄉及鄉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500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到700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54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的奮斗目標。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把“擴大對外開放”作為一件大事抓緊抓好,加快招商引資步伐。

  煤炭產業方面。我縣煤炭品種多、煤質好、儲量大、易開采,廣泛適用于工業生產和民用,具有十分巨大的開采價值。希望能與我方進行煤炭生產、運輸、銷售以及加工轉化等多種合作。

  養牛業方面。經多方考察論證,搞肉牛屠宰加工,一頭牛可在賣牛肉的基礎上增值5倍。由于我們缺乏資金,非常希望客商在肉牛深加工上勇躍投資。

  工商企業方面。依托豐富的礦藏資源,和順工業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為主的體系,一些企業由于缺資金、缺技術、管理差,仍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在此,我們熱忱歡迎各方到和順租賃、承包、領辦這些企業,共同受益。

  林業方面。林業是該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在林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大效益之中,前兩個效益發揮較好,經濟效益較差。各界人士在經濟林的種植上,林產品的加工上,名、特、優質產品的開發上,到我縣一展雄才。

旅游資源

  和順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6.3℃,晝夜溫差大,夏無酷暑,清涼宜人。清代一位和順縣令曾生動地描述了和順的氯候特點是:“春寒如冬,夏無盛暑,初秋隕霜,將冬霏雪,”和順確實是天然的消夏避暑勝地。一縣之內,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趙國王侯貴族的避暑之地,云龍山趙襄王的避暑臺,迄今遺跡可尋。云龍山靈溪勝境、合山泉神奇倒流、走馬槽太行風光,陽曲山登高望遠等景觀,實屬觀光旅游、消夏避暑的好去處。和順境內峰巒疊嶂,森林茂密,養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經山西省有關部門批準,開設了六個大型狩獵場,供人們觀光狩獵。

  青崗寺位于縣城東四公里的義興鎮鳳臺村東的鳳凰山腳下。背山面水,環境清幽,為和邑十景之一的“鳳臺異形”風景區,古今游攬勝地。因其歷史久遠,再加年久失修,殿宇破爛,碑刻散落,始建年代,無志可考。所幸建筑遺存尚好,經省古建研究所古建專家蔡澤俊實地考察,視大殿呈元代建造特點,當屬元代所建,距今己有8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人間蒼桑,自然風雨剝蝕,千瘡百孔,遍體鱗傷,滿目荒涼,塑像一空,但整體建筑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50年代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后,于九三年縣政府又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池寺位于喂馬鄉前窯堤村西四公里處。其地“石澄嵯峨,曲經幽秀,地高而凹,狀若天池”,寺名由此而得。寺院規模不大,建筑尚壯觀,該寺創建年代不詳,明,重修碑記始于嘉靖十年(1531),后明崇禎十五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咸豐六年、同治十二年、民國二十五年幾次修葺,現在建筑基本保持明代風格。此寺原為佛教寺觀,后改祀釋迦牟尼、孔丘、老聃,大殿更名為“三教殿”。全寺建筑為一四合院,占地680平方米。大殿高8.2米,面闊10米,進深9米,出檐1.5米,單檐歇山頂,屋頂覆蓋筒瓦,板瓦,檐下斗拱壯實,單抄重拱。南向四根露明柱,明間裝格扇門,次間下砌檻墻、上裝格式窗。三梁起架,梁枋重金彩繪龍鳳圖案。殿內后槽兩根立柱,神臺砌于立柱之后。泥塑全部毀壞,壁畫猶有殘留部分,內容與三教教義有關:老聃皓首紅顏,面目慈善,執佛塵,背斗笠,騎青牛,書童相隨。孔丘峨冠多髯,面目嚴肅,手執竹簡,真真有神。壁畫線條流暢,簡樸寫實,表現了名清時代北方傳統的民間畫風。

  香山寺位于和順縣喂馬鄉大佛頭村西一華里處的山坡上,始建于北宋熙寧三年,距進約一千八百余年的歷史,具有相當的文物價值,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殿宇背靠山崗,東西有清水環繞,院內有兩大古松參天,現存正殿五間,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四間,南殿兩側有鐘樓二樓,東側另配有禪院。

地方特產

  喂馬大莜麥主產于本縣喂馬鄉。該莜麥獨具特色,醫療保健價值極高,能夠治療貧血和毛發脫落,延緩人體衰老,保持旺盛的生理機能。該產品獲第二屆中國農博會金獎。

地方文化

  和順縣地方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民間文藝和民間工藝品。民間文藝主要有鳳臺小戲、夫子嶺弦腔、音鑼鼓、跑蓮燈、民間故事、傳說、諺語等,民間手工藝品主要有手工刺繡、剪紙、五谷畫、絨畫、中藥畫、秸桿畫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地方文化也在不斷完善發展,特別2005年以來緊緊圍繞“三縣建設”大政方針,以“文化活縣”為動力,宣傳服務為宗旨,打造和順地方文化為導向,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目的,積極工作,開拓創新,有力地推動了本縣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了本縣的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經濟和諧發展。

  1、2004年組織本縣各界文藝人士成立了“鳳臺小戲”開發研究籌備組,2005年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對收集、整理、創作的“鳳臺小戲”進行了一次摸底,提出了出資料和演出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并進行認真的調查收集,整理出15余頁的可行性報告,并把“鳳臺小戲”做為本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送市文化局。11月向全縣各界的文藝創作人士共收集“鳳臺小戲”各種演唱劇本、曲牌等資料約300余頁。2006年進一步完善整理,刻錄光盤參加山西省文化遺產展覽活動。

  2、夫子嶺弦腔、音鑼鼓、跑蓮燈等地方文藝,隨著時間的發展,繼承人逐步減少,已經面臨絕跡的境地。

  3、和順民間故事、傳說、諺語、歌謠,已經進行了收集整理,編輯成了《和順縣三集成》。

  4、民間手工刺繡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產品已向多元化發展,市場前景看好;2006年進一步完善整理,刻錄光盤參加山西省文化遺產展覽活動并被晉中晚報刊登報道。

  5、剪紙多出于民間個人之手,現在還沒有形成集體型規模。

  6、五谷畫、絨畫、中藥畫、秸桿畫是本縣創建發展的手工藝品,已經初具規模,產品市場供不應求。

文化業績

  1、2003年舞蹈《秧歌情》,在獲得第十屆群星獎金獎的基礎上,又在中國“腦白金杯”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榮獲銀獎第一。

   2、2004年9月份在榆次老城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舞蹈《秧歌情》榮獲了“福田汽車杯”中國第六屆民間藝術節藝術表演金獎。

  3、2005年組織參加了中國“中國青少年藝術英才中國總決賽”總決賽并獲的兩項金獎。組織排練200人的大型“竹板群”文藝節目,參加了晉中市元宵節文藝游行,受到了領導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并榮獲“優秀表演獎”。

   4、2006年9月20日舞蹈《跑蓮燈》代表晉中市參加了山西省在晉城市舉行的第五屆廣場文化節,并榮獲“秀獎”。選送15名選手參加“中國星”第二屆中國聲樂器樂舞蹈暨藝術人才選拔賽,中國總決賽,并獲大獎1名、金獎2名、銀獎5名、銅獎7名的優異成績。

  5、2007年積極組織帶領文藝工作者和文工團演職人員精心策劃、編創、選材節目準備參加中國第十四屆“群星獎”大賽,經過層層選拔,以紀實和寫意相集合的藝術手法,采用雙人舞和群舞相統一的形式,形象地再現了青年人鬧紅火看大戲的歡樂情景,表達了山區人民生活美滿幸福的喜悅心情的舞蹈《看大戲》被選拔為參賽作品。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