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市位于呂梁山脈中段東麓,晉中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標為東經111°21′ -111°56′,北緯36°56′-37°18′。北與汾陽市毗鄰,西北與中陽縣相依,西與交口縣接壤,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境域東西直線最長處46千米,南北直線最寬處26.55千米�?偯娣e948平方千米�?側丝�44萬人(2004年)。郵編:032300。區號:0358。
行政區劃
孝義市轄5個街道、7個鎮、5個鄉:
街道:新義街道、中陽樓街道、振興街道、崇文街道、東許街道
鎮:兌鎮鎮、陽泉曲鎮、下堡鎮、西辛莊鎮、高陽鎮、梧桐鎮、柱濮鎮
鄉:大孝堡鄉、下柵鄉、驛馬鄉、南陽鄉、杜村鄉
歷史沿革
孝義歷史源遠流長,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是山西歷史上置縣最早的地方之一�!蹲髠�·宣公十五年》所記載的晉景公賞士伯以“瓜衍之縣”,即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因縣名與涪州的永安縣(今重慶奉節)重名,遂產生更名之議。因鄭興以“孝行聞于朝”,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勒賜改永安縣為孝義縣,改鄭興所居的故里為“孝義里”。如此,避免了兩縣的重名,同時也表彰了鄭興的孝德。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曾一度改稱為中陽縣,熙寧五年(1072年)改縣為鎮,不久又復置孝義縣,此后一直沿用孝義兩字。1958年并入介休縣,1961年復置縣。
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孝義縣設立孝義市。自此后,孝義的城市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現轄7鎮5鄉4個街道辦事處377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常住人口43.36萬人。孝義市城區不僅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成為晉西、陜北的物資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樞紐,昔日的歷史古城,煥發了勃勃生機。
歷史文化
孝義市,是鑲嵌在三晉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她,背倚呂梁山脈,銜呂梁之雄峰;面俯晉中盆地,吞汾河之浩水。市域面積945.8平方公里,人口44萬人,是古老文明和現代繁華的聚匯之地。孝義,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處處凝集著一個“特”字: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隋朝末年,鄭興“割股奉母”的動人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因“邑入鄭興孝行聞于朝”,唐太宗親賜“孝義”一名,縣名自此由永安縣改為孝義縣。淳樸的民風營造出人際關系之和諧、經商合作之誠信、仁義之風尚。隨著千年歷史的延綿不絕,被譽為“文化三絕”的皮影、木偶、碗碗腔沉淀下來,成為孝義文化最具特色的亮點。近年來孝義市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文化先進縣(市)”。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是我國首座收藏、研究皮影和木偶藝術的專題博物館;市木偶藝術團多次出國訪問演出,贏得較高的聲譽;市碗碗腔劇團多次進京演出。2005年9月,孝義大型木偶廣場表演劇《勝溪春潮》摘取了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金獎。
地理位置
孝義市屬于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晉中盆地西南隅,呂梁山脈中段東麓。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11°21’~111°56’,北緯36°56’ ~37°18’之間。海拔731~1777米。北與汾陽為鄰,西北與中陽縣相依,西與交口縣接壤,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境域東西直線最長46公里,南北直線最寬為26.55公里,總面積945.8平方公里。孝義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山西名勝志》卷七記載:“瓜城在縣北十里,本虢城也。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于此,乃筑城以居之。”又云:“六壁府在縣西南十五里,俗以城有六面故名。后魏書太平真君五年討胡賊于六壁,即此城也。”《續修四庫全書》也記載:“西河有中陽縣,俗名向陽峽,崖險插天,中斷如辟,延袤二十余里,為汾石咽吭。漢晉皆置關守之。洪武初置巡簡司。隆慶元年九月十五日,北虜自此入侵。”由此可看出,兵家進軍太原,或揮師中原,孝義是他們繞不過去的門檻和軍需補給的天然糧倉。
地形地貌
孝義襟呂粱帶汾水,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整個地區因地質結構不同而分為西部的山區,中部的丘陵和臺塬區,以及東部的平原區。孝義的西部山區山川壯麗,景色萬千。其山地為石灰巖千石山區,屬呂梁山脈。山頂渾圓,山脊起伏,山坡呈階梯狀,溝谷切割陡峭,地表大部分被灌木覆蓋,主要山峰有龍盤山、鳳凰嶺等,海拔1200~1400米,最高峰薛頡嶺海拔高達1777米,為孝義第一高峰。山區面積為147.6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61%。
中部地區一部分被黃土覆蓋,形成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溝底基巖出露,丘陵區地形破碎,墚峁相連,重巒疊嶂,梯田遍布。黃土丘陵區面積442.2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6.76%。中部地區的另一部分由于河溪洪水的切割,被切割為長墚狀臺塬地貌。臺塬面開闊平坦,地勢呈北東向傾斜,溝谷深切,谷底有溪流,塬面和緩坡面多作為農田,處少數太塬平地可資灌溉以外,大部分耕地為旱田,面積為182.7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9.32%。東部為太原盆地的組成部分,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是孝義的主要糧棉產區,該部分面積為173.1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8.31%。
水文河流
孝義市境內的地表水多為河水,河谷水系發達,但多為季節性河道,均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有史料記載:“勝水一名孝河,源出狐岐山之麓,流經縣西十五里至縣東南入于汾。土京水一名西陽水,源出縣西南一十五里,土京水合勝水入汾河。”“玉泉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下有泉如涑玉因名。通吉隰往來之路,其水引縣南,灌南曹五樓諸村民田。”這些史料都是孝義水系發達、河流眾多的有力佐證。主要河道由過境河和境內河組成。過境河有汾河、磁窯河、文峪河、虢義河;境內河有孝河、兌鎮河、下堡河、柱濮河等。汾河是孝義市最大的過境河,流經孝義市與介休市交界處。孝河為境內主要河流,河流長度為56.5公里,流域面積約為460平方公里,由發源于西部山地的下堡河、兌鎮河、柱濮河等支流匯流而成,由西向東基本橫穿全境,在蘆南村東南匯入文峪河。孝河多年平均地面水經流量為3491.2萬立方米。
氣候特征
孝義市屬暖濕帶大陸性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受季風交替影響,風大雨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多雨炎熱;秋季受冷高壓侵入,溫濕晴朗;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寒冷少雪。
孝義市年均氣溫10.1°,氣溫月際變化大,最冷月為1月,平均溫度為-5.6°C,最高月在7月平均溫度為23.7°C,極端高溫可達39.5°C,極端低溫為-22.9°C。年平均日照2640.7小時,日照率為60%,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147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輻射量71.51千卡/平方厘米。
孝義市年平均降雨量48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降水量由東向西隨著地勢的逐步升高而增加。降水以小雨最多,年平均降小雨天數為63天,降中雨天數為9天,降大雨天數僅為3天。年均積雪深度為6.5厘米。全年平均無霜期190天,霜凍期為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全境內年平均蒸發量E20觀測值為1957.84毫米,折算水體蒸發量為1152.6毫米,年平均僅為62.4毫米。
孝義的風向冬季多為西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一年內風力最大的月份為1月。
自然資源
全市境域國土總面積為945.8平方公里。宜耕面積6.977萬公頃,宜林面積10159萬公頃,墾殖指數較高。實有耕地面積3.37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35.6%,其中:水澆地面積10233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6.5%;旱地面積2.143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63.5%。現有牧草地4000公頃,占總面積的4.2%,其中:天然草地3867公頃,人工草地133公頃。
據2004年山西省第二次水資源普查,孝義市水資源總量為5991萬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14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2763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4701萬立方米,重復計算量為1473萬立方米。屬于我國水資源匱乏省份中的嚴重缺水縣(市)之一。
孝義素有“三晉寶地”之稱,礦產資源豐富,品種較多,分布集中,地質條件好,便于開采。孝義的礦產資源尤以煤、鋁為最,是中國第一批50個和山西省35個重點產煤地之一,也是國家鋁工業的主要開發基地。
經濟發展
2010年全市GDP達到258.93億元,財政收入達到50.01億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半;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46億元,是“十五”末的3.5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33.47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46.0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6.81億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0.72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6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86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全省縣(市)域第一,位列中部百強第四位,中國百強第70位,躍上了新的發展臺階。
�。ㄒ唬┲饕笜嗽龇黠@,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市GDP達到200.1億元,同比增長9.2%,占呂梁市的31.77%。財政總收入完成43.54億元,同比增長52.24%,占呂梁市的26.8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03億元,同比增長42.46%,總量居全省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06元,同比增長16.21%,比呂梁市平均水平多1134元,比省平均水平多9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50元,同比增長18.72%,是呂梁市平均水平的2.1倍,是省平均水平的1.65倍。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97.85億元,同比增長40.73%,人均儲蓄存款明顯高于全省。這幾組數據有力地表明:我們的實力更強了,家底更厚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ǘ┺D型項目扎實推進,產業支撐能力得到提升。2008年下半年,盡管我市煤焦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但因其群體規模大、產業鏈條長,表現出了較強的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尤其是在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政策催生下,昔日發展滯后的新型產業、非煤產業重點項目迅速推進。興安化工240萬噸4A沸石一期120萬噸項目,開創了重大項目當年開工建設、當年投產達效的先例,帶動全市鋁工業產能達到160萬噸,鋁工業已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8個“雙百雙千”項目全部開工建設,22個建成投產,完成投資111.39億元。以東興國際酒店、晨光物流、新天標汽修綜合服務、曹溪河生態旅游開發等25個項目為代表,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相繼規劃實施。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5.3%。這些顯著變化充分說明:全市經濟轉型已經啟動、進程加快,新的支柱產業正在形成。
�。ㄈ�“三農”工作得到加強,新農村建設水平穩步提高。市財政統籌“以工補農”資金6500萬元支持新農村建設。67個重點村鋪開新村莊建設,完成投資14.9%,22個村10156人遷入新居。重點村“五化五通五個一”工程取得突破,街道硬化戶通率達到80%以上,有線電視戶通率達到90%以上,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9%,完善了村容保潔機制,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善。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高陽農業園區投產企業達到10戶,實現產值1.86億元。銘信禽業1000萬只肉鴨養殖加工項目打破了我市非資源性產業不大、不強的局面,用短短一年多時間打造出山西第一、全國第四的肉鴨養殖加工基地,典型示范和龍頭帶動作用明顯。全市具有一定帶動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5個,41項農產品、28萬畝特色基地獲得國家、省無公害認證,為加速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集中力量辦大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I資12億元,鋪開14條街道、公路建設工程,12條當年竣工通車,新增道路里程130公里,形成了明顯優于周邊縣市的“周邊大貫通、區域大循環、城鄉大延伸”的城鄉道路基本框架,對周邊縣市的吸引、輻射和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引文入孝工程全線貫通,年輸水量1000萬立方米,極大地緩解了工業用水緊張矛盾。上令狐220千伏、下柵110千伏、石公110千伏、高陽農業園區35千伏變電站建成運行,城南110千伏、鋁工業園區220千伏變電站正在加緊建設,我市電力供應緊張、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不復存在。城區集中供熱面積達到375萬平方米,日供氣能力達到10萬立方米,集中供水、供氣、供熱率分別達到100%、80%和80%以上。天然氣主口接入孝義,將于近期入企入戶,城市基礎功能不斷完善。
�。ㄎ澹┡ぷ≈挝�、綠化不松手,市域環境質量有效改善。工業企業達標治理穩步推進,累計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7200噸、化學需氧量1100噸。城鄉“大造林、大綠化”完成投資2.9億元,造林6.2萬畝,主干公路通道綠化、環城防護林綠化基本完成,城區道路、公園、機關單位和居民小區綠化新增綠地面積155萬平方米。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08天,比上年增加96天,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成效明顯。特別是勝溪湖森林公園建成開放,不僅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而且構筑了北方難得一見的“一湖兩岸”城市格局,孝義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勝溪大地“人杰地靈”的秉賦得到彰顯。
�。╇[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大,安全生產得到加強。深刻汲取“6·13”事故教訓,全面核查保留煤礦資源儲量,查處越層越界行為。實行煤礦復工復產十部門“一票否決”制度。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采礦行為。組織3200余名干部職工逐級、逐人、逐崗位分解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完善了市、鄉、村、企四級安全責任鏈條。嚴格安全責任追究,81名安全監管責任人被行政問責。扎實開展18個行業領域全方位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排查整改各類安全隱患45000余條,培訓各類從業人員4萬余名,市域安全生產環境有了改善。
(七)關注統籌和諧發展,社會民生事業長足進步。新建孝義三中、建西街寄宿制小學、孝義二中德平綜合教學大樓,新改擴建51所農村學校。高考達線人數連續四年以百人以上速度遞增,達到1175人,位居呂梁第一。完成市圖書館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和四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組建了孝義歌舞劇院。完成市中醫院搬遷改造工程。新建、改建13個村衛生所,村衛生所達標率達到8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補助提高到每人15元,參合率達到99.08%。農村、企業、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及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大幅增加,財政補助標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用于各類保險的配套資金超過2000萬元。市財政一次性撥款6500萬元,用于社會保障擴面提標、生活困難村干部和從醫從藝人員的生活補助。農村低保人員突破1萬人,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市財政籌資2000萬元補貼城鄉群眾冬季取暖,開展春節慰問等活動。采煤沉陷區治理新建小區完成投資5.44億元、建筑面積55.3萬平方米。計生、扶貧、宗教、氣象、地震、市志、檔案、殘疾人等事業均取得新的成績。
�。ò耍┟裰鞣ㄖ平ㄔO不斷加強。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府六位副市長先后向市人大述職。積極支持政協工作,完善市長接待政協委員日、工商聯市長特邀聯絡員制度。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聯系,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43件、政協委員提案140件。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科學發展建言獻策”活動,設立市長信箱,開通民生熱線,收到并解答群眾意見、建議3700余條。
交通便利
當今孝義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公路、鐵路四通八達。距省會城市太原120公里。境內38公里的南同蒲公鐵路介西支線直插腹地,貫穿東西;33公里的孝柳鐵路向西延伸,直抵黃河。大運高速公路、太軍高速公路從南北兩側擦境而過。孝義的主干公路—南北縱貫的汾介一級公路和東西橫穿的孝午公路、與340省道和108國道、市鄉油路、鄉村公路,構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公路通車里程達1288公里。便利的交通使孝義市成為晉秦物流要道和晉西運輸樞紐,是呂梁和陜北等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因此,孝義著實是古老文明和現代繁華的聚匯之地,是鑲嵌在三晉大地上的一顆明珠。
傳統文化
孝義皮影是中國稀有珍貴的傳統民間藝術,已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孝義皮影、木偶戲的特色。皮影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各式各樣的皮制道具,通過燈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樂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觀眾聽到和看到有聲有色的各種戲劇故事,給人以形神兼備的美感。因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間藝人通過手工雕刻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為皮影戲,或影戲。皮影戲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的一顆明珠。它以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的獨特魅力,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深受民眾的喜愛。
(2)孝義皮影、木偶的起源。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于中國,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先秦,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義是我國皮影戲發祥地之一,也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義而得名。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于子夏從師于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于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而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子夏講學被當地人所喜愛,當地人學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地變為影戲,這就是最早的孝義皮影戲。
(3)孝義皮影藝術的歷史盛衰。到漢代,皮影在孝義廣泛發展起來。到宋元時期,孝義皮影已發展成熟,成為孝義男女老幼都喜愛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據可考證的文物(1980年12月14日在山西省孝義市驛馬鄉榆樹坪村南金代墓中出土皮影頭像壁畫)證實,至遲在金正隆元年(1156年)以前,皮影在孝義一直長盛不衰,深受當地百姓喜愛。據記載,金元明清近千年間,孝義皮影到了鼎盛時期。最盛時期,孝義境內有100多個皮影戲班,從事這一職業者達數百人之多�;臼菬o村不廟,,無臺不戲的戲劇之鄉,并流傳到陜西、甘肅、寧夏、遼寧和內蒙古等地。這些均可由歷史古跡所考證,如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歷朝多次重修的孝義城隍廟全木結構過廳式樂樓,規模宏大,全國罕見。到1992年,孝義市仍保存樂樓和古戲臺125座,皮影戲臺12座。到清咸豐年間,隨著碗碗腔、皮影戲從陜西傳入孝義,孝義當地的皮影在競爭中逐漸衰落下來。民國以后,其流行和分布范圍越來越小,演出市場越來越小,影班解散,藝人改行。但抗日戰爭時期,皮影戲因說、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動快,劇目豐富多彩,曾再度興盛,受到群眾的歡迎。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孝義還殘存15個農暇搭伙的皮影班子。由于歷史、社會和自身的原因,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皮影戲與其他的傳統文化的斷裂現象一樣,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日漸式微。皮影的演唱、制作方法、雕刻工藝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古老的皮影戲演唱技藝瀕臨滅絕,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皮影演出建筑遭到破壞。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來越少,能唱皮腔的藝人更少之又少,制作皮影的人也寥寥無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