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陽縣位于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脈中段西麓。東西45公里,南北47公里,國土總面積1432.9平方公里(215萬畝)。東與汾陽、孝義兩市交界,西與柳林、石樓兩縣接壤,南與交口縣相連,北與離石市毗鄰,340省道、209國道和孝柳鐵路橫貫境內。中陽縣轄5 鎮2鄉,100個行政村(居)委,272個自然村,居民總戶數3.3萬戶,總人口13.8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5萬人。
行政區劃
中陽縣轄5 個鎮、2個鄉:
鎮:寧鄉鎮、金羅鎮、枝柯鎮、暖泉鎮、武家莊鎮
鄉:下棗林鄉、張子山鄉
歷史沿革
中陽縣戰國為趙之中陽邑,西漢置中陽縣,東漢并入離石,北周大象初年置平夷縣,金明昌六年改平夷縣為寧鄉縣,部分村鎮曾為古孟門縣管轄。1914年改稱中陽縣。1958年與離山縣合稱離石縣,翌年恢復中陽縣。
地形氣候
全境呈不規則菱形,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高海拔2100.7米,最低846米,平均海拔1473.4米。地貌東南部為土石森林區,西部為黃土丘陵區,沿川為河谷區。氣候屬暖溫帶亞干旱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8度,多年平均降水量51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708.4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43天。
資源特點
境內土地資源遼闊,人均占有國土面積17.9畝,為全區平均數的1.57倍,全省平均數的2.04倍,全國平均數的1.27倍。國土總面積中耕地面積26萬畝;森林面積89萬畝,森林覆蓋率41.2%。生物資源雄厚,有甘草、茯苓、黨參、松籽、山楂、菌類等300多種中草藥材和采集野生植物,有包括國家一類、二類保護動物褐馬雞、金錢豹、獐在內的上百種野生動物。粕籽羊是中陽久富盛名的土特產,屬“三晉百寶”之一。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鋁釩土、石英等2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尤其以煤的儲量大、品質優、埋藏淺而著稱,全縣含煤面積450平方公里,儲量49億噸。
經濟發展
2006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6.8億元,增長19.9%;工業總產值55.5億元,增長23.6%;財政總收入4.91億元,增長2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4元,增長5.04%;農民人均純收入2310元,增長10%。
中陽縣經過近幾年的結構調整,工業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形成了煤焦、鋼鐵、建材三大支柱產業,建成了中鋼、桃園等龍頭企業和一批中小型企業,主要分布于尚家峪工業園區(市級園區)、枝柯工業園區、西山煤炭工業園區三大園區。
2006年底,全縣保留36對礦井,其中低硫煤礦井18對,高硫煤礦井18對,核定生產能力978萬噸。
全縣共有50萬噸以上洗煤企業10戶,即聚益煤焦公司120萬噸洗煤、瑞通洗煤公司50萬噸洗煤、科仕達公司55萬噸洗煤、萬達洗煤公司60萬噸洗煤、瑞昶洗煤公司60萬噸洗煤、煤運洗煤廠60萬噸洗煤、百勝洗煤公司60萬噸、偉凱洗煤公司60萬噸洗煤、中鋼煤化車間90萬噸洗煤、雙輝焦化公司90萬噸洗煤(在建),年設計生產能力705萬噸;焦化企業4戶,包括中陽鋼廠60萬噸機焦,耀龍煤焦公司20萬噸鑄造焦,益錦焦化公司40萬噸機焦,振中煤化廠30萬噸鑄造焦和60萬噸機焦(在建),年設計生產能力150萬噸。
全縣共有鋼鐵企業4戶,包括中陽鋼廠100萬噸煉鋼和2×405 m3、2×158 m3、2×25m3等6座煉鐵高爐,金洲冶煉公司158m3煉鐵高爐,聚星鐵業公司158 m3煉鐵高爐,宏源冶金公司2×25m3煉鐵高爐,煉鐵高爐總容積1500立方米,生鐵、鋼材年產量均為100萬噸。
全縣共有水泥廠2個,即桃園水泥廠50萬噸、眾鑫水泥公司2萬噸。
龍頭企業
中陽鋼廠位于中陽縣城以北、南川河以西,占地1500余為,現擁有職工5000余人,固定資產20億元,年產鐵80萬噸,焦60萬噸,鋼100萬噸,鋼材100萬噸(40萬噸線材、30萬噸管材、30萬噸棒材),年可實現產值30億元,創利稅5億元,2005年上交稅金2.2億元,是一座集煉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國家級大二型鋼鐵企業。為了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中鋼從2003年開始,新上馬了240萬噸煉鋼改擴建項目,目前80萬噸高線已建成投產,投資14億元的1080m3×2煉鐵高爐項目已開工建設。
桃園水泥廠位于縣城南209國道旁,現有職工300人,固定資產1.26億元,年產水泥50萬噸,年創產值1億元,創利稅1000萬元,是晉陜周邊地區少有的大型干法旋窯生產線水泥企業。從2003年開始,該企業規劃投資近50億元建設煤焦電化綜合開發項目,目前舍窠煤礦30萬噸礦井、南山煤業公司60萬噸礦井、鑫隆煤業公司90萬噸礦井已動工建設,2×13.5萬千瓦發電、450萬噸洗煤、100萬噸焦化等項目的有關手續已基本辦理完成。
全縣納入市“雙百雙千”項目共20個,其中“兩區”開發項目8個。這些項目總投資近100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0億元,建成項目2個,在建項目11個,其余7個項目正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農業發展
按照“穩定發展養殖業、適度調整種植業、積極擴大林果業”的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農業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全縣完成退耕還林47.6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4.5萬畝,荒山造林31.6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實施“一企綠化一山”工程,2004—2005年兩年造林2.55萬畝,完成投資4915萬元;核桃戰略進展良好,全縣現有核桃9.1萬畝,從2005年起,每年新栽1萬畝,改造1萬畝,計劃到“十一五”期末,全縣核桃面積達到15萬畝。
2006年全縣有紅蕓豆2.5萬畝,優質谷子1.5萬畝,脫毒種薯2萬畝,牛1萬頭,豬2萬頭,兔6萬只,雞15萬只,花卉基地200畝。
全縣有1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即遠錦貿易公司,企業總資產1325萬元,主要從事紅蕓豆、仁用杏、核桃、小雜糧加工銷售。2006年該企業投資1億元上馬上慧仁核桃深加工項目,目前已完成廠房建設工程,訂購了部分設備。
基礎設施
全縣共有村通油(水泥)路 525公里,通鄉公路250 公里,萬人擁有公路60 公里。西山循環路因年久失修破壞嚴重,正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改造建設。
全縣共有教職工2625 人,在校生 37159 人,其中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585余人;職業高中1所,在校生633余人;初中10所,在校生 10732 人;小學106所,在校生18437 人;縣直幼兒園3所和農村單辦幼兒園9所,以及附設學前班94個,在校生4772人。近年來,縣委、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事業呈現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2003年以來,累計投資1.5 億元改善了教育基礎設施,新建了中陽一中、中陽五中、中陽六中,改建中陽二中、新城中學。此外,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危房改造工程的機遇,大力實施危房改造,全縣現在基本取消土窯洞;積極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目前農村中小學全部免除學雜費。
全縣共有鄉鎮衛生院11所,縣直衛生院1所,從業人員 688人,目前正在積極申報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縣。
目前東山沿川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95%,西山無線電覆蓋率達到90%。
旅游景點
柏洼山位于中陽縣城東五公里處,峰巒秀麗、疊嶂巍然,山中常年滿目蒼翠,山頭四季白云繚繞,稀有樹種“白皮松”和我國特產珍禽“褐馬雞”也是柏洼山獨具的自然景觀。據康熙四十八年(1709)《寧鄉縣志》記載,中陽縣古八景之中的“林泉昏霧”,就在此山之中。
洼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龍泉觀,創建年代不詳,據觀內石碑記載,重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后經元、明、清相繼重修與擴建,逐步形成今天巍峨雄宏、鱗次櫛比的道觀建筑群,可分為昭濟圣母廟建筑群和真武廟兩組,共有殿堂樓閣60余間,占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
昭濟圣母廟建筑群以依山勢而筑的三層樓閣和戲臺為主體,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傅山紀念室、戲臺、寢宮、昭濟圣母廟、扶桑大帝廟,軸線東有土地廟,西有老君廟、三官廟,山神廟、傅山真跡碑亭,每個建筑互相聯系,又自成院落,獨具風格。
昭濟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瓏別致,泉水甘冽清醇,且旱不減、澇不增,終年潺潺長流。游人至此,爭相暢飲龍泉圣水,傳說飲此水可消災免難、醫治百病。1995年經取樣化驗,此水為含鍶優質礦泉水。今圣母殿西墻有詩刻贊龍泉水“靈巖石髓噴寒泓,一水瀠洄澗底生。玉瓷引來仙液滿,金波通去小溪明。但逢盛世宜為醴,不出名山總是清。玩到中流恬淡處,升沉無事問君平”。
真武廟在圣母廟東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內有真武大帝及青龍、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為我國民間泥塑精品。院內月臺前有兩棵濃蔭蔽日、高大參天的古松“盤龍松”與“棲鳳松”。“盤龍松”從樹根起有一道10公分寬、2公分深的自然溝痕,呈螺旋狀一直旋轉到頂,傳說是很久以前有條龍在上面纏繞留下的痕跡,故得此名。而“棲鳳松”至今仍筑有鳥巢,有飛鳥棲息。
柏洼山中還有許多古松柏,諸如龍爪松、鳳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鎮山柏、千歲柏、萬壽槐,以及更多的無名古松柏,千姿百態。有的筆直挺拔、雄偉矯健;有的虬于扭曲,古樸蒼勁;有的形如猛獸;有的狀似珍禽,可謂惟妙惟肖,天然自成。這些大自然的杰作,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神奇美妙的傳說,引發了無數游人的浮想遐思。 相傳農歷五月十七日為昭濟圣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戲臺之后,屆時舉行傳統廟會三日,每年廟會期間,附近城鄉百姓成千上萬紛紛來此游覽觀光,求嗣祈安,人們能在勞作之余,登臨柏洼山領略家鄉自然風光之美,確也是一件美事。 龍泉觀逐步受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對柏寬山古建筑進行了全面維修保護,終使荒妃年久的柏洼山古跡又重現了昔日的光彩。
如今孝柳鐵路、307國道從其山腳下通過,使其地理環境優越,交通條件便利,柏洼山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迎接日益增多的游客。
仙明洞洞口朝北,洞口內有僅容一人穿過的小洞口。從此進入后洞,忽兒匍匐,忽兒半蹲,忽兒彎腰,忽兒站立,如此向南鉆行。穿過乳心石、壽龜坡、石蛙望月、擎天柱、祈雨臺、老鷹咀、葡萄山等景點,約至300米處,遇一高約8米左右,寬可容納500余人的大洞廳,洞頂狀若蓮花,洞底石上隱現歇馬跡、馬蹄狀之淺窟,故將此洞廳稱為“歇馬池”、“馬蹄灘”。大廳南壁處又有兩洞分別向南延伸,深不可測,據當地進入過此兩洞的村民介紹,此兩洞洞中也分別各有一個可容納200人左右的大廳。至此后,仙明洞更深處的情況目前尚未探明。現已勘探的300余米的這段洞中,至今尚存秦漢以來的石碑、香爐、瓷片、獸骨、壁書等遺物、遺跡。
中陽剪紙
中陽剪紙主要分布于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占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樸、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中陽剪紙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血肉相連,它以中陽當地民俗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說為主要表現內容,其中既有以魚、蛙、蛇、兔為主題的裝飾紋樣,也有配合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的民俗剪紙,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剪紙作品。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體現著喜慶、熱烈的民俗氣氛,有時也根據風俗習慣,運用紫、黑、黃、綠、藍等彩色紙剪制作品。中陽剪紙的主要作者是中陽農村中的勞動婦女,剪紙是她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她們審美情趣和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中陽剪紙富有濃郁的山野泥土氣息和原始藝術質樸的美感,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勞動婦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藝的傳承關系一般是自發的,亦有以家族方式傳承的。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計汝、高寶香、劉玉蓮、王中文、馬翠蓮等十幾人,年齡已在60歲以上。這些老人一旦離去,中陽剪紙勢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最終走向消亡。所以應盡早采取措施,對之進行搶救。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西省中陽縣的王計汝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山西省文化廳、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主辦,中共呂梁市委宣傳部、中共中陽縣委、中陽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首屆中陽剪紙藝術節,于2007年9月28日至10月1日,在山西省中陽縣隆重舉行。 2008年12月11日《古韻新彩》中陽·全國剪紙藝術展獲獎作品在中陽開展,一批剪紙藝人的發展,為中陽剪紙藝術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