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太行山西麓,北倚恒山,南臨五臺山,桑干河的上源滹沱河自東向西從境內流過。主要交通有108國道、京原鐵路。地處山西省東北部,東西長68公里,南北寬34.82公里,總面積2368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區約占總面積的48.75%,是典型的山區縣。繁峙縣山多、坡廣、灘大,土地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有耕地面積76.9萬畝,人均耕地3.3畝;有森林面積21.7萬畝,天然牧坡140萬畝。銅礦、金礦儲量均居全省首位。現轄3鎮18鄉,401個行政村,人口為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萬人,農業人口20.3萬人,勞動力6.9萬人。
行政區劃
繁峙縣轄3個鎮、18個鄉:
鎮:城關鎮、砂河鎮、大營鎮
鄉:高升寨鄉、下茹越鄉、杏園鄉、光裕堡鄉、集義莊鄉、后河鄉、義興寨鄉、東山鄉、伯強鄉、金山鋪鄉、小柏峪鄉、柏家莊鄉、橫潤鄉、神堂堡鄉、莊旺鄉、巖頭鄉、茶鋪鄉、寬灘鄉
歷史沿革
繁峙,春秋屬晉,為霍人邑,戰國屬趙稱藿人。秦屬代郡,西漢建莜人縣(漢晉之繁峙在今渾源境),東漢廢。晉復稱莜人縣屬雁門郡,后廢,繁峙來治,北周廢。隋開皇十八年復設繁峙縣。金貞祐三年改稱堅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廢州,改稱繁峙縣。抗戰時期屬晉察冀邊區一專署。解放戰爭時期屬察哈爾省渾源專署。1949年劃歸山西省屬忻專署。1958年11月代縣與繁峙合并,屬晉北專署。1961年繁代二縣重分,繁峙屬忻縣地區。
氣候特征
繁峙縣屬北溫帶大陸氣候,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奇寒。年平均氣溫6.3℃,1月份0℃~10℃左右,7月份23℃~24℃,極端最低氣溫-24.3℃,極端最高氣溫 37.6℃,年平均日照時數2906小時,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份,一般年份全肥平均降水量為400毫米左右,但地域性和年際差較大。全年無霜期130天左右。
自然資源
繁峙縣境北、東、南三面高山環繞,并覆蓋著大片森林,西部和中部低洼,構成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的地勢。境內北部為恒山山脈,主要山峰有鐵角嶺和目淚索,鐵角嶺主峰尺樺峰海拔2250米。南部為五臺山脈,主要山峰有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北臺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西南馬鬃山海拔2440米。東部泰戲山把南北兩山連成一體,形成繁峙的東部屏障,平型關就在其中。中部為滹沱河上游谷地,為忻定盆地的組成部分。滹沱河干流橫貫縣境中部,是子牙河系的最上游,發源于境東泰戲山,西入代縣,境內全長八十公里。滹沱河干流自大營鎮郝家灣至下茹越鄉永興一帶形成長二十公里的伏流河。此外,境內還有澗頭河、羊眼河、雙井河、下寨河、峨河等,均屬滹沱河支流。縣境東南的青羊河、流經河北阜平匯入沙河。
繁峙縣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天然藥材資源。據縣志記載,全縣中藥材有90余種,收購品種有81種,其中黃芪、黨參、黃芩、麻黃、柴胡產量最高,每年都有外調,收購量達30萬斤以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繁峙縣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品位高、分布廣。現已初步探明的有金、銀、銅、鐵、鉛、鉬、鋅、硫鐵、石灰巖、云母、褐煤等27種,礦床點98處,鉬礦探明儲量61809噸,占全省探明儲量的85%,居全省首位;金礦儲量亦居全省之首,初步探明義興寨、辛莊、耿莊3個巖金礦床的純金儲量為20噸;鐵礦探明儲量5億噸,平均品位達32%。現已開采的礦種有鐵、金、云母、褐煤、長石、硫等8種。
經濟發展
工業主要有開采、冶煉、機械修理、化工建材、印刷包裝、食品加工、釀造業等10多個行業。主要產品有金、硫、鐵、云母、石英、硅鐵、銅、鉬、磷肥、汽車配件、水泥、白酒、配制酒、粉絲和淀粉等。
繁峙縣農業發達,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谷子、黍子、小雜糧和土豆,其中紅蕓豆的種植面積發展到2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有胡麻、黃芥、大麻、葵花、花生、黃花等。
旅游景點
繁峙縣境內的文物古跡和名勝景點較多,共有各種文物景點56處,其中國保單位2處,省保單位6處,中外聞名的巖山寺,始建北宋,寺內精美的金代壁畫,是中國藝術的瑰寶;著名的平型關遺址,內長城以及秘魔寺、龍洞、公主寺等五臺山外圍寺院均屬游覽勝地。此外還有聞名中外的著名風景區——五臺山。
五臺山:中國佛教及旅游勝地。位于忻州市五臺縣和繁峙縣之間,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國避暑名山榜》上,五臺山位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8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發布暨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上,五臺山以 “中國佛教名山之冠”入選 “中國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并入選《2008中國文化品牌報告》歷史年鑒一書五臺山景區圖。2008年12月,由《行游天下》旅游雜志、搜狐旅游、中國旅游胡同社區網、美景中國網站聯合推出"中國最美旅游勝地評選"活動,通過廣大網民投票的形式,評選出中國最美的旅游勝地。山西五臺山榮獲“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之首。在人民網舉辦的“改革開放30周年30個最受關注”的系列評選中,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再次榜上有名,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最受關注的30個景區之一。
平型關:座落在橫澗鄉平型關村的瓶形嶺上,屬國保單位。始建于明代,有明清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維修。平型關四周群峰挺拔,關口狹窄,地勢險要,為古今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15 師在這里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激戰,殲敵千余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大勝仗,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國斗志。平型關呈正方形,現北城門保存尚好。與平型關相連的還有北到團城口蜿蜓起伏于群山之中,長達30公里的內長城。內長城雖然不太完整,但雄資猶存,仍可供人欣賞,長城、關隘、峰火臺構成了平型關地區獨特的風貌。
巖山寺:原名靈巖寺,位于繁峙縣城南峪口五臺山北麓天延村。創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葺。巖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寺內正殿已毀,現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其它殿四間,禪房三間,垂花門一座,鐘樓一座兼做山門。除南殿外,其余均為晚清到民間年間的建筑。寺內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壯觀幽謐,仿佛鑲于山野的璀璨明珠。南殿為文殊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內殘留金代彩塑水月觀音、脅侍、天王和文殊坐騎等。水月觀音面額豐腴,神采儼然,衣帶飄灑若乘風翩翩欲飛。內壁四圍有金代壁畫,現存總面積約90平方米,完工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宮廷畫師王逵所繪。壁畫內容,都是以佛教經傳故事為主題的。西壁所繪為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東壁描繪了養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繪制了一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難,羅剎女營救他們的故事;南壁繪有樓閣人物和供養人像,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無論帝王將相、宮妃才女、小農工商,還是宮廷樓閣、磨坊酒肆、旗仗車輛等,都是北宋社會的形制。其中許多畫面應該說就是宋、金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是研究宋、金歷史、社會、宗教、建筑、美術的珍貴資料,與永樂宮壁畫堪稱山西壁畫的“雙壁。”
秘魔巖:又名秘魔寺,因唐朝秘魔和尚在此講經說法而得名,位于繁峙縣城南37公里的巖頭鄉巖頭村東,距西豆公路2.5公里。秘魔巖創建于北齊,唐宋時聲譽大振,聞名全國,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特別是秘魔巖的 “龍洞”,是佛教徒到五臺山必須朝拜之地,有“朝五臺山,不朝龍洞,只朝了半座山”的說法。龍洞是五臺山八大景之一。說是洞,其實無洞,而是兩座陡崖結合處留下的一條長數丈、寬寸把、兩邊崖壁陡直筆立的巖縫。傳說是文殊用兩山鎖小龍之處。秘魔巖地處群山環抱之中,這里風景秀麗,文物較多,使人留連忘返。有“百丈高崖,艷似朝霞”、“斷崖無路只飛梯”、“千年古松成奇觀’等景色。現存有唐代磚塔一座,五代時的磚塔及墓碑各一。宋金時代的經幢十座,明代磚塔一座,石雕佛像二十余尊。寺內有大雄殿五間,文殊殿五間,配殿、僧舍等二十余間,均為清代所建。秘魔巖寺廟主殿、鐘鼓樓等建筑無不體現著五臺山寺廟建筑的風格;雕刻在石壁上的佛像與云岡石窟有異曲同工之妙。
繁峙文化
2009年,由長影廠及北京影迪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將膠片電影《戲緣》外景拍攝地選定為繁峙縣公主村。
《戲緣》是一部探討人性大愛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宣揚人倫、真情、仁義和人性大愛的作品。 該片講述文革時期一名熱愛晉劇的農村青年和一位晉劇花旦柏拉圖似的愛情故事。
特色產品
繁峙黃芪也稱恒山黃芪,被譽為“黃芪王”,其條勻順直,皮光纖細,色澤黃亮,粉性大,空心小,為中國北芪之正宗。恒山黃芪富臺蔗糖、葡萄糖、淀粉、黏液質、葉酸、甜菜堿、膽堿、樹膠、纖維素以及多種氨基酸。我國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黃芪列為上品,稱其為補藥之長。根入藥,味甜,性溫和,具有瀉陰火、益正氣、壯脾胃、去肌熱、排濃止痛、活血醫瘡等功能,主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痛疽等癥。當地群眾用黃芪煮肉,可除去腥氣,增加營養,黃芪羊肉湯是渾源一帶款待貴客必不可少的佳品。
疤餅具有悠久歷史,因餅上遍布疤痕而名,亦名籽餅。其用料有白面、葫油、白糖、雞蛋及 蘇打等。制作時,將和好的面搟成直徑約半尺左右的薄餅,在鐵鍋內鋪一層磁砂,放一層餅,進行烘烙。熟后的圓餅呈金黃色,面皮上均勻地布滿圓形小坑,狀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質酥脆,為別具一格的風味小吃,名聞遐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