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太原市 | 大同市 | 長治市 | 陽泉市 | 晉中市 | 晉城市 | 忻州市 | 朔州市 | 臨汾市 | 運城市 | 呂梁市
 
山西的相關信息
山西旅游投訴電話
山西旅游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山西最佳旅游時間
氣候: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面寒冷干燥;夏季短面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天氣溫和。山西省,屬于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區,也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全省,年平均最高氣溫為十二至二十攝氏度,最低氣溫為零下四至零下七攝氏度。全年無霜期從北向南四至七個月。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四百至六百五十毫米。
最佳旅游時間:5-10月。

山西旅游特別提醒
山西省因地勢較高,東南面又有山嶺阻擋海洋氣流,故較鄰近的華北平原氣溫低,降水少,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春季的風沙很大,所以到山西旅游最好準備太陽鏡、帽子等物以防風沙。

山西娛樂指南
山西民間有許多饒有趣味的傳統娛樂活動,特別是種類繁多的地方戲和威名遠揚的山西鑼鼓。
山西地方戲歷史悠久,特別是晉南地區是我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人們把山西稱做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在山西農村,逢喜慶節日、婚喪嫁娶都要唱戲,所以看戲、唱戲成為農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除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四大梆子外,還有50多個小劇種。既有非常古老、專為迎神賽社用的賽戲、隊戲、鑼鼓雜戲,也有年輕的沁源秧歌、琴劇;有以彩扇為道具的左權小花戲,也有用刀槍武打的祁縣武秧歌;有悠揚婉轉的眉戶戲,也有粗曠沙啞的耍孩兒等等。這些民間小戲雖然沒有四大梆子精致、華麗,但它和群眾離得更近,更有生活氣息
山西鑼鼓是山西民間藝術家族中的一員。它節奏歡快、音色鏗鏘、氣勢恢宏、形象壯美,顯示了炎黃子孫的堅強性格以及黃土高原的質樸風情。
山西的鑼鼓種類很多,僅鑼就有盤形的鑼、笠形的錢、杯形的鈴等。它們有大有小,形態各異,小的直徑只有7厘米,和人的手掌差不多,大的直徑140厘米,像一個七八歲的小孩那么高。鼓的樣子就更多了,有單面蒙皮的板鼓、魚鼓、八角鼓、扇鼓和瓦鼓,也有用木頭作架子的的撥浪鼓、銜鼓、花鼓、腰鼓、書鼓、托鼓、堂鼓、戰鼓、平鼓、編鼓、筒鼓、把子鼓、墩鼓、車鼓等等。種類不同的鼓,敲擊的方法也不同,有的是多人敲一面鼓,也有一人敲幾面鼓,還有的邊敲邊做各種動作。根據節奏、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為太原鑼鼓、花鼓、轉身鼓、扇鼓等,還有威名遠揚的威風鑼鼓。
首頁 >> 山西 >> 陽泉市 >> 盂縣

  盂縣古名仇猶,歷史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縣份之一,現屬陽泉市管轄。盂縣乃春秋晉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陽曲縣東北大盂鎮。因縣境山巒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縣位于山西省東部盆地,地處太行山西側,東經112.55度至113.49度,北緯37.57度至38.31度。東西長75千米,南北寬63千米。總面積2439平方千米。總人口294718人(2007年),縣人民政府駐秀水鎮。

行政區劃

  盂縣轄8個鎮、6個鄉:

  鎮:秀水鎮、孫家莊鎮、路家村鎮、南婁鎮、牛村鎮、萇池鎮、上社鎮、西煙鎮

  鄉:仙人鄉、北下莊鄉、下社鄉、梁家寨鄉、西潘鄉、東梁鄉

盂縣鳥瞰

歷史沿革

  盂縣乃春秋晉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陽曲縣東北大盂鎮,后屢廢屢置,斷斷續續千余年。“盂”是個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陽小屯村發掘出刻有“于[ ][ ][ ]獲白麟[ ]祭于[ ]在九月維王祀五日王來自盂[ ][ ]”的獸頭骨。據學者考究,這“盂”為地名。當然,此處所謂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縣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測,我們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盂縣城解放(8月25日),盂陽、盂平兩縣的原盂縣地區復歸盂縣。1946年將原劃給壽東縣的地區仍劃歸盂縣,屬冀晉區二專區領導。1948年又將原劃給平定縣的兩個區亦歸回盂縣。至此,盂縣轄境復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屬晉中一專區領導。1949年8月1日至20日歸陽泉地區領導。后復歸晉中地區。1952年5月,將縣東南之山底、牽牛鎮以東、東村、蘇家泉、大小西莊、大小河北、東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個村莊劃歸陽泉市;同年年底,又把縣西部劃歸東西郭秋、大小方山、東西漢湖、東西黃龍頭等26個村莊劃歸為陽曲縣。

  1958年10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盂縣建制,劃歸陽泉市。11月,成立陽泉市盂縣聯社。1959年4月,上級決定恢復盂縣建制,與陽泉市分開,復歸晉中地區領導。1959年8月,將牛村公社所轄北舁、杜家莊、王家莊、代家莊、孔南莊、咀子上、東林尖、五架山等8村劃歸陽泉市。1983年9月,盂縣歸為陽泉市領導,實行市轄縣。

縣名由來

  西周時期就有“五鄙為縣”的說法,但山西境內最早出現縣名是在春秋時期。公元前594年晉侯“賞士伯以瓜衍之縣”。公元前514年,晉國六卿消滅了祁氏,將其采邑分為七縣,即盂縣、梗陽縣、鄔縣、涂水縣、平陵縣、馬首縣、祁縣。不過這時的縣還帶有采邑的性質,直到秦統一全國后,隨著郡縣制的健全,這些縣才真正成為行政縣劃名稱。

  盂縣是山西歷史上最早的縣名之一,也是當時晉國最北部的縣,其最早的地方長官盂大夫名叫盂丙,其治所在今陽曲縣大盂鎮。西漢至西晉末仍名盂縣,北魏時廢,原治所稱為大祁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在此重置盂縣,大業二年(606年)再度撤銷,后世又把盂縣故稱為大盂城。

  大盂城舊址在今陽曲縣北部的大盂盆地,四周環山,略無闕處,中部平坦如砥,其地形如“盂”狀,故以得名。現在舊城遺址一帶還留有“西校場”、“順城街”等古老地名和城墻遺跡。相傳每逢春夏之交,天將拂曉時,大盂古城會出現海市蜃樓般的景觀,遠遠望去,晨靄之中“隱隱有城一座,垣堞門樓皆備。人或有心穿入,則不見其形,出則復見,日出煙消始失”(《陽曲縣志·古跡》)。在當地人民心目中,大盂是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

地理位置

  東與河北省平山縣、井陘縣和本省平定縣接壤,西臨本省陽曲縣,南連壽陽縣與陽泉市郊區,北靠五臺縣與定襄縣。縣境四周群山環繞,境內山脈縱橫,白馬山東西橫亙,管頭梁南北縱貫,把全縣分成東西兩個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煙盆地。境內最高峰為大梁山,海拔1874米。滹沱河畔最低,海拔在500米左右。

氣候特征

  盂縣地理位置偏北,處太行山之巔。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中緯度地區,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不大,屬于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高溫炎熱,秋季涼爽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8.7度,一月-- 6.7度,七月22.3度,年均降雨量500—618毫米,霜凍期為9月下旬至次年4月,無霜期約150天。

河流水域

  盂縣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11.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達4160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3.2毫米,折成水體為14.2億立方米。河川徑流量為10.09億立方米,其中本地河川徑流1.44億立方米,而入境流量高達8.65億立方米。

   境內主要河流有兩條,一條為境內最大河流滹沱河,是由定襄的領子底流入該縣,橫貫縣區北部流入河北省。流域面積在縣內約1520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入境流量8.65億立方米。此河包括兩條支流自南而北注入該河,一條為烏河,年徑流為0.326億立方米,另一條為龍華河,徑流量為0.384立方米。滹沱河最大徑流為1300立方米/秒,枯水期保持6-7立方米/秒,每日可提取2.5-3個流量,約20-25萬噸水。

   另一條為溫河,上游南源于秀水河,發源于南簍鄉方山,北源為陰山河,發源于北下莊尖山,南北源匯合與溫池,故稱溫河,流域面積668平方公里,支流為秀水河、招山河、陰山河,屬季節性河流,多年平均徑流0.23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89億立方米,其中可開采量為1.18億立方米,不包括外地入境地下水資源。

礦藏資源

  盂縣礦藏資源種類繁多 ,主要有煤、鐵、銅、鈾、磷、鋁礬土 、石棉、水晶、云母、長石、硅石、大理石、白云巖、耐火粘土等二十余種。其中尤以煤、鐵儲量豐富且分布范圍較廣。目前該縣主要工業有采煤、煉焦、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紡織、鑄造、陶瓷、耐火材料等。

  盂縣是山西省產煤大縣之一,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煤田位于沁水煤田東北部邊緣,煤炭儲藏量37億噸,分布面積340余平方公里。主要開采有:3#煤層,保有儲量1800萬噸,可采儲量1200萬噸;8#煤層,保有儲量0.9億噸,可采儲量0.54億噸;9#煤層,保有儲量2.5億噸,可采儲量0.9億噸;15#煤層,保有儲量為9億噸,可采儲量為5.4億噸。全縣已開采的煤礦有97座,2001年,關井壓產和鄉鎮煤礦停產,對非法開采的礦井進行了取締關閉,現保留有74座煤礦。其中縣營煤礦5座,分別是東坪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45萬噸;躍進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21萬噸;石店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21萬噸;興峪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21萬噸;南社煤礦,年設計能力生產原煤14.8萬噸。鄉鎮煤礦69座,主要分布在秀水鎮、南婁、路家村、孫家莊、牛村等鄉鎮。全縣各煤礦設備齊全,采掘先進,產量穩定,質優類多,交通方便,非常利于長期的購銷合作。

盂縣繁華的街區

經濟發展

  盂縣工業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形成一個以煤炭開采為支柱產業,冶金、電力、耐火材料加工,石材開采等產業相應發展的工業體系。僅煤炭一項,產值就占到全縣工業總值的三分之一。隨著調產項目“入軌”,推動效益開始顯現。

  全縣共有耕地50.3萬畝,占總面積的14%。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麥、莜麥等,其次是小麥、棉花。盛產核桃、花椒、桔梗。經濟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籽等。由于山地面積廣,境內生長著300多種野生藥材,其中桔梗、柴胡、黃芪為最多。林地面積7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1.4%,天然草地約56萬畝,占總面積的15.3%。野生動物有土豹、野豬、狍子、狼等數十種。由于地處山區,盂縣農業生產歷來就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兼種其它經濟作物。盂縣國民經濟的發展曾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縣委、縣政府貫徹了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方針,在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縣營工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顯現出持續穩定的良好態勢。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縣委、縣政府積極扶持多種經營,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經濟已由自給半自給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展穩定。造林綠化工作穩步推進。

交通郵電

  盂縣是晉東交通樞紐,交通方便。距首都北京450公里,距最近的出海口岸天津新港550公里,距最近的民航飛機場105公里,縣城有火車站陽泉北站,距全國最大的佛教圣地五臺山176公里。

  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日新月異。2007年底全縣實際通車里程2130公里,較上年增長0.4%。公路密度為69公里/百平方公里。綜合測算,盂縣運力近期每年可達到3100萬噸,遠期將達3350萬噸。其中公路運力為1700萬噸,鐵路,盂縣朔黃鐵路滴流磴貨站年運力為300萬噸,距盂縣25公里的三都貨站運力為150萬噸,陽泉和白楊墅貨站運力為200萬噸,距盂縣40公里的壽陽貨站運力為200萬噸,加上即將開工建設的石太高速鐵路貨站一期將建設550萬噸,2010年將續建達到800萬噸能力。

科教文衛

  文化事業保持穩定。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其中藏書6萬冊,綜合檔案館1個,廣播電臺1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1%,電視人口覆蓋率94%,有線電視用戶46700戶。《盂縣報》免費贈送到基層各單位48萬份。《盂縣志》為盂縣的地方志,記述了從春秋周靈王三年縣境設仇猶國至1990年計2559年間全縣自然與社會的發展概貌與現狀。新版《盂縣志》于1997年8月,獲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

  全縣衛生條件繼續改善,醫療水平顯著提高。2007年末全縣衛生機構(含診所)356個,床位784張;全縣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314人,其中縣級醫院衛生技術人員820人,農村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603人。每千人擁有醫生2.0人,每千人擁有病床2.7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農村有醫療點的村為327個,占總村數的比重達73%。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達標率為55.8%。

   教育事業保持健康發展。盂縣教育局下轄盂縣實驗小學、逸夫實驗小學、盂縣一中、盂縣二中、盂縣三中、盂縣職業中學、盂縣進修校七所縣直學校和14個聯校。2007年末全縣教育系統機構1個,其中高中2所,初中22所,小學180所,職中1所, 幼兒園45所。全縣在校學生51507人,其中高中5260人,職中610人,初中16906人,小學28441人,幼兒園4162人。全縣教職工3543人,其中專任教師3155人。全縣普通中學招生7975人,畢業生人數7943人。小學五年鞏固率為100%,初中三年保留率為98.1%。考入高等院校的本、專科學生達853人,同比減少129人,考入中等學校人數1115人,同比增加679人。

旅游資源

  盂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盂縣志》載,1990年統計,盂縣有各類古建筑127處,石窟寺3處,摩崖造像8處,彩塑1處,寺觀壁畫4處。這些寺、廟、庵、觀、摩崖造像,是陽泉市旅游業血肉相連的結構性補充。全縣現有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個,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3個,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40個。

  乾隆年間盂縣典史周永福有《仇猶十景詩》,清光緒《盂縣志》依詩定仇猶十景。

  盂縣最著名的旅游景點是藏山,藏山祠相傳為春秋時期晉程嬰、公孫杵臼藏匿趙氏孤兒趙武之處。黑龍池、滴水巖、南天門、拜水洞和龍鳳松等也都各具特色,古有“藏山十景”之稱。

  其他旅游景點還有:大王廟、千佛寺摩崖造像、諸龍山森林公園、水神山烈女祠、如來洞、玉華洞、程子巖、宋代大鐵鐘、滹沱河漂流、七機巖、陸師嶂、龍堂瀑布、彭真渠、永清寺、建福寺 青石寺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山西省盂縣申報的“趙氏孤兒傳說”入選,列入民間文學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盂縣名人

  盂縣歷史悠久,地靈人杰,燦爛的文化蘊育了無數精英。同時由于地處偏僻,相對安靜平和,客觀上為培養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戰國之后,本縣重學成風,人才輩出。從實行科舉制度開始,本縣考取進士173人,舉人486人。僅北宋年間就有35人考取了進士,占到當時全省進士總人數的四分之一。近代以來,縣境內涌現出許多為民請命、勇于犧牲的仁人志士,他們為爭取人民的幸福以及全國的解放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頗有建樹和成績的人物。

  如:戰國北朝:赤章曼枝、冀俊、王謙、郭榮;唐宋:許世緒、張士貴、李蕘、慕容延釗、李謙溥、李允正、李允則;元明:塔海、張琦、張淑譽、孫繼先、史文煥、張蘊;清朝:李化龍、武全文、武承謨、王每、劉燦、張在田、田興梅、田嵩年、田雨公、劉紹發、田國俊、張龔保、楊培玉、王學曾,民國:高遠征、穆光政、陳宜勝、潘萬鐘、高特、武寶一 、江冰、郭培元、段榮義、劉聲駿、史乃云、楊定國、肖占良、孫林荷、李枝功、王興愛、郅平、鄭明玉、鄭華璧、高翔藻、楊選士、李光耀、程紹巖;新中國:賈敬之、高云山、高歌、曹鴻賓、高山河、候富山、趙忠、劉兆俊、馬兆麟、高壽田、李興堯、胡通德、劉岱峰、高長虹。

民間藝術

  霸王鞭:用一米多長的木棒,彩畫各種條型花紋,兩頭扎彩色布條、銅錢或銅鈴等。最初霸王鞭表演時只有幾人,后來發展到幾十人集體表演。表演者手執霸王鞭,排列成行對打或進行跳打,故亦稱“打霸王鞭”。

  獅子舞:大多以5人為一組進行表演。兩頭獅子各由2人裝扮,另1 人手持彩球,逗引獅子表演仰臥、側翻、搖晃、跳躍、撲騰、搶球等各種動作。

  龍燈:也叫“龍舞”。身長20米左右,直徑60---70公分,內用鐵絲做成圓形,安上燈泡或蠟燭,外用紗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龍者由數十人組成。1 人在前用繡球斗龍,其余全部舉龍,表演“二龍戲珠”、“雙龍出水”、“火龍騰飛”、“蟠龍鬧海”等動作。

  高蹺:用兩根1至2米的木棍,各固定一塊登腳板即成。表演者用繩將木棍綁在腳與小腿上邊走邊舞,叫“踩高蹺”。通常是數人扮演傳統戲或現代戲中的人物,行進中翩翩起舞,多姿多彩。低于高蹺者“踩茶”。南關的高蹺表演最為出色。

  旱船:用竹條或木條制成船的模型,周圍用各色彩布遮蓋。表演者每人一船。以歷史或現代劇目為內容,表演時,一人在船前劃船引導,數人在后駕船,翩翩起舞,并變換各種隊形表演。東寨的旱船表演最為壯觀。

  牛斗虎:牛頭、虎頭用紙張裱糊,著色描繪,分別用布、綢、麻做的牛皮和虎皮連接而成。牛與虎各由2人組成。表演牛與虎撲打抵斗的各種動作。據考證,這種文藝形式為本縣群眾創造。白水村的牛斗虎表演最出色。

  秧歌舞:表演十幾人至幾十人不等,男女老少皆可參加。表演者化裝成各種人物,腰系各色彩綢,舞步翩躚,身姿輕盈,群眾稱為“扭秧歌”。

  背擱、托擱、腦擱:均為2 人表演,1 人選“底座”,身上固定鐵制框架,將一少年置于其上,少年一般扮作戲劇人物中的角色,其衣裙稍大,裙下著假腳,并配以小型導具,表示所扮角色。扮“底座”者以“十字步”、“剪子步”的舞行進。與少年雙臂搖擺緊密配合,舞姿優美,十分吸引觀眾。城關的白水、城武、北莊等村的表演獨具特色。

  燈火:用竹、彩紙制成。以竹扎成花、鳥、魚、器具雜物等狀,糊以彩紙,中心燃燭。元宵節時張掛于縣城廣場四周或村鎮集會之地,供人觀賞。

  彩車:在車輛上裝飾各種圖形、模型,或由人在上面進行表演,氣勢雄壯,燈火輝煌,是70年代后新出現的一種喜慶表演形式。

當地特產

  盂縣花椒:馳名遐邇,是當地有名的特產。主要種植于盂縣北部地區,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盂縣花椒飲譽之晉,頗負盛名,主要品種有:大紅袍、小紅袍、黃金椒等。盂縣花椒的特點是色澤鮮艷,外紅內黃,香味芬芳,人稱“十里香”。具有皮細、籽小、粒大、色鮮、味香、耐貯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點。全縣現有花椒樹60多萬株,年產花椒40多萬公斤。花椒曬干后,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減,是一種理想的調味佳品,入藥,有溫中散寒,除濕、開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紗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蟲蛀。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國外。

  核桃:盂縣的主要特產之一,年產量約160萬公斤。盂縣核桃果形美、果實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淺黃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級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皂、化學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點、糖果等食品的輔料。入藥,是名貴的滋補品,具有健腦、補氣、益血、化痰、溫肺、潤腸等作用。產品主要銷往西歐、東南亞各國。

  葵花籽:葵花,又名向日葵,是盂縣的大宗農副產品,年產量邁30萬公斤。主要品種為“三道眉”。其特點是籽長片大,果仁飽滿,含油量高,油質好。它還是人造奶油的重要原料,是油漆、肥皂、梁料、醫藥和紡織等多種工業用油。所含的亞油酸,有減少人體脂防積累,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暢銷全國各地。

   王村梨:主要種植于王村一帶,故稱王村梨。這一帶果樹栽培歷史較長,發展較快,尤以皮薄、汁多、酥美可口、品種繁多的鴨梨而聞名,素有梨鄉之稱。現有梨樹3萬多株,年產梨30多萬公斤。

  西煙小米:西煙鎮是盂縣主要產糧區之一。這一帶土地平坦寬闊肥沃,自古即有“米糧川”之譽。地處溫寒區,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年均積溫2922度,宜種谷子。西煙小米粒大飽滿,色澤金黃,味美可口,遠近聞名。

  小豆:主要產地西煙鎮、東梁鄉、南社鄉。年產400噸,特點是含蛋白質脂及及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用其煮粥、熬湯香甜可口;磨粉做面條白、軟、薄、長,不澀不糊,易消化,其中紅小豆有消腫、解毒之功效。

   土豆:主要產地西煙鎮、東梁鄉、西潘鄉。年產6875噸,特點是含淀粉22%以上,個大、易熟、沙綿,除炒菜、蒸食外,還可加工粉條等。   除此之外,本地特產還有:柿子、水果、藥材、黑棗、山貸、蜂蜜、麻紙和畜產品100多種,1950年,產柿子14萬公斤,1986年產36萬公斤,比1900年增長15%。1985年黑棗總產量15萬公斤,比建國初增長1倍。

   莜麥棒子:禾谷類作物。學名裸燕麥。根據播種期早晚分為夏征麥和秋蔽麥。莜麥籽粒瘦長,有腹溝,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頂部顯著。形狀為筒形或紡錘形,莜麥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在禾谷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其組成也較平衡。由于莜麥營養豐富,耐饑抗寒,在自治區西部被譽為一寶。征麥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較多的亞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療效食品。加上盂縣的水土的優勢,唯一可以將莜麥面做成莜麥棒子,制成后炒,蒸,煮,拌都是風味絕佳的上等佳肴。

   蘋果林:是建國后逐年增植發展起來的,1965年蘋果總產10萬公斤,1985年達到209萬公斤,1990年99萬公斤,上述產品最高年產量收購產值為505萬元。

   另外,縣西北部地區多產荊條、柄把,每年推銷簍子、籮筐7萬余件,價值15萬元,柄把10萬余根,價值30多萬元。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