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縣位于中國山西省西南端,黃河中游。全縣國土面積1178.76平方公里。礦產有金、鎂、銅、磷、煤、石油、大理石、石灰石、紫砂石、白云石、石英砂等。土特產主要有芝麻糖、無核蜜棗、麻片、醬菜、泡泡油糕。名勝古跡主要有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西侯渡遺址、大禹渡。全縣轄7鎮3鄉、310個村民委員會、707個自然村。漢族為主 ,有回、蒙古、滿、苗等少數民族。2002年底全縣總人口3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萬人。
行政區劃
芮城縣轄7個鎮、3個鄉:
鎮:古魏鎮、風陵渡鎮、陌南鎮、西陌鎮、永樂鎮、大王鎮、陽城鎮
鄉:東壚鄉、南衛鄉、學張鄉
歷史沿革
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置郡縣,魏屬河東郡。漢立河北縣于魏城,仍屬河東郡,相沿至晉。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于今縣城。隋初芮城縣屬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河北(平陸)等縣。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樂縣屬永興路陜州。熙寧六年(1073年)廢永樂縣并入河東縣(永濟)。元、明、清芮城縣屬解州。
民國36年(1947)4月29日芮城縣解放,芮城、永樂縣屬晉魯豫邊區太岳行政區第三分區。 民國38年(1949)7月1日,永樂縣并入芮城縣,同年8月1日劃分山西省運城專區,芮城縣屬之。
1953年建立鄉(鎮)制,全縣358個自然村劃歸為42個鄉(鎮)。至56年3月合并為15個鄉(鎮)。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建制,全縣5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別組成4個公社,15個鄉改為管理區建屬公社。至1977年7月,增至16個公社。1984年9月恢復鄉(鎮)建制,全縣分為3個鎮13個鄉,共309個行政村,698個自然村。16個鄉(鎮)由西到東依次為嶺底鄉、陌南鎮、西陌鄉、東壚鄉、南衛鄉、大禹渡鄉、城關鎮、學張鄉、古仁鄉、大王鄉、杜莊鄉、原村鄉、陽城鄉、漢渡鄉、中瑤鄉、風陵渡鎮。2001年撤并鄉鎮,嶺底鄉并入陌南鎮,大禹渡鄉并入南衛鄉,古仁鄉一分為三,分別并入學張鄉、大王鎮、永樂鎮,杜莊鄉并入陽城鎮,漢渡鄉、中瑤鄉并入風陵渡鎮,全縣分7鎮3鄉。
人口狀況
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芮城縣總人口為372773人。人口構成基本情況是:男性為189709人,占總人口50.89%;女性為183064人,占總人口49.11%。全縣總戶數為96247戶,其中家庭戶95478戶,占99.2%;集體戶769戶,占0.8%。非農業人口28932人,占7.76%;農業人口343841人,占92.24%。
接受大學教育的4276人,占總人口的1.15%,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8018人,占10.22%;接受初中教育的163746人,占43.93%;接受小學教育的115294人,占30.92%。漢族人口372147人,占總人口的99.83%,少數民族626人,占0.17%。2002年統計公報,全縣總人口38.06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3779萬。
經濟發展
耕地面積為93萬畝,其中林業產值938萬元,牧業產值5992萬元,漁業產值291萬元。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40402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8159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96元。2001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634903畝,糧食作物531718畝,總產量93552噸;其中夏糧、小麥面積430007畝,產量68490噸;秋糧101711畝,總產量25062噸;油料39611畝,總產量2534噸;棉花41156畝,總產量3317噸;藥材4380畝,總產量(元)3399320元;蔬菜8059畝,總產量17155噸;蘋果142674畝,總產量230276噸 。
芮城名勝
永樂宮 (又名:大純陽萬壽宮)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筑群。特別是宮殿內部的墻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來到山西,自然不能放過去永樂宮欣賞元代壁畫的機會。
三清殿又名[無極之殿],屋脊上的鴟獸差不多高達3公尺。單看外型,這個主殿已很夠氣派 一踏進殿內,眼前漆黑一片,原來為了使壁畫免受光線侵蝕,所有窗戶都以深色的布簾遮著;人必須在進殿后好一會,適應了殿內的微弱的光線后才可以看到壁畫。但見三清殿內的西、北、東三壁上,繪滿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畫面連成一氣,表現的是同一個時空。一幅題為《朝元圖》的大型壁畫,描繪的是群仙朝謁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龍、白虎兩神為前導,南極長壽仙翁和西王母等八個主神的四周,簇擁了雷公、電母、各方星宿神及龍、蛇、猴等多位神君,還有武將、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圖近300個神仙朝著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氣氛神圣、莊嚴。
芮城名吃
陽城鹵肉:具有皮軟、色鮮、味美而不膩、久放而不腐,酥爛適口等特點,用火燒餅夾鹵肉是當地膾炙人口之名食。
泡泡油糕:以上等小麥、面粉、豬油、白綿糖或白、紅兩沙為主、內加陳皮;食用香精等、經特殊工藝處理后用食用油炸制而成。成品看似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泡似銀絮,白中微黃;食之外脆里嫩,表香里甜,被譽為 “晉南食品一朵鮮花”。
芮城麻片:生產始于明末清初,有 300 年歷史,以其甜、香、酥、脆而久負盛名,暢銷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1979 年跨入山西省八大名食行列, 1982 年又在山西省工業副食品質量鑒定評比會上榮獲全省名特產之冠。 芮城麻片呈長方片形,用廣東榴花牌白砂糖和芝麻仁等原料加工而成。制作時將白糖熬至160 度,待冷卻到 80度時,加進芝麻仁、檸檬酸、植物油、大米稀,進行壓制。歷史上均為手工操作,解放前幾乎失傳。芮城麻片清香酥脆,色澤透明,薄厚均勻,不變形、不變味、不粘連、不融化,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舒肝健脾之作用。
石籽鏌:起源于西周,原名 “燔黍”,是以黍米加之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主要原料有白面、脂油、茴香等。形狀有圓、方兩種。食之油酥脆香,風味獨特。
成村小磨香油:為本縣南衛鄉呂長有家祖傳制品,油質清亮,紅中有黃,醇香濃郁,地方譽稱 “ 一滴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