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盆地。總面積593.39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04年)�?h政府駐龍興鎮。新絳舊稱絳州,辛亥革命后廢除州治改稱新絳。該縣南北高中間低,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澮河等,兩岸為河谷平原是該縣主要糧棉產區。年均氣溫27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無霜期 194天。該縣現有耕地52.5萬畝,主要種植小麥、蔬菜、果樹、藥材等。工業主要有紡織、水泥、焦化、機械加工、化肥等。
行政區劃
新絳縣轄8個鎮、1個鄉、1個區:
鎮: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
鄉:橫橋鄉
區:商貿經濟開發區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為侯國。春秋時期,郇國為晉所滅,此地屬晉。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后,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東郡。秦仍屬河東郡。北部為臨汾縣,西部為長修縣。臨汾舊城在今縣城北25公里處(襄汾縣晉城村)。長修故城在今縣城西北15公里處泉掌鎮。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長修為侯國。東漢改為長修鎮。三國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1912年(民國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咸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絳縣相區別,始改稱新絳縣,屬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26年)新絳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28年)民國縣政府移駐鄉寧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34年)遷回。日偽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34年)5月,新絳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屬晉冀豫邊區太岳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絳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岳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絳南縣并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3個分區。新絳分區轄新絳、稷山、河津、曲沃、鄉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立(駐今臨汾市),新絳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立,新絳屬運城專署。1958年11月,新絳并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復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1971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新絳屬運城地區。1979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2000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市,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新絳縣城鳥瞰
氣候環境
該縣南北高中間低,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澮河等,兩岸為河谷平原是該縣主要糧棉產區。年均氣溫27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無霜期 194天。該縣現有耕地52.5萬畝,主要種植小麥、蔬菜、果樹、藥材等。工業主要有紡織、水泥、焦化、機械加工、化肥等。
經濟發展
2007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4779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549萬元,增長5.56%;第二產業增加值138229萬元,增長52.4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019萬元,增長24.3%。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111064萬元,增長98.03%。全縣人均生產總值411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5.78%。
產業結構調整趨向合理,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全縣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32.5:31.3調整為29.5:39.7:30.8,與上年相比,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提高7.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業基礎薄弱;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工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比較薄弱,工業企業規�;潭炔桓�,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四是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較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農業林業
2006年,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啟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逐步提高,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種植業穩定發展。全年種植業實現增加值62378萬元,比上年增長1.36%。農作物播種面積18.83萬公頃,比上年略微減少。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2.11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06%;油菜籽種植面積3.0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01%;烤煙種植面積0.76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8.28%;蔬菜種植面積1.22萬公頃,比上年下降3.94%。主要農產品在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仍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16017噸,比上年增長1.57%;油菜籽產量54670噸,比上年增長5.23%,屬歷史最高產量;烤煙產量12986噸,比上年下降19.93%。
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林業生產穩步發展。2006年,全縣繼續實施了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保護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006.67公頃,比上年增長2.72%,其中退耕還林513.33公頃。本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積1333公頃,育苗面積11.39公頃,苗木產量476.05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5%。
工業貿易
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11064萬元,比上年增長98.0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9%,比上年提高11.9年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584萬元,增長148.42%;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25480萬元,增長13.47%。原煤、水泥、發電量等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
產銷銜接良好,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提高。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0891萬元,是上年的22倍,產量銷售率達99%;實現利潤總額7695萬元,是上年19.7倍;實現利稅總額22461萬元,是上年的24.7倍。
建筑業發展下滑。全縣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7165萬元,比上年下降20.43%。
固定資產投資受大型項目的建成投產影響而回落。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8147萬元,比上年下降24.95%。全縣固定投資133802萬元,比上年下降22.84%,其中:基本建設和更改投資131477萬元,比上年下降22.6%;房地產開發投資2325萬元,比上年下降34.5%。重點建設項目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2443萬元,比上年下降38.87%。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2006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04萬元,扣除物價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3.17%。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為27557萬元和22547萬元,均實際增長13.1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7443萬元,增長13.1%;餐飲業零售額1764萬元,實際增長35.6%。
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不斷發展。2006年,貨物周轉量41400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23149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20.91%和9.44%。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3748輛,其中:客車類1193輛,貨車類934輛,摩托車類1621輛。
郵電通訊業平穩發展。全縣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0206萬元,比上年增長11.9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9377戶,比上年末增長7.89%;年末小靈通電話用戶12637戶,比上年下降11.42%;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0萬戶,比上年增長5.26%;互聯網用戶3666戶,比上年增長41.33%。
教育文衛
2006年,全縣各類教育工作取得了較大發展。教育投入不斷增加,素質教育、義務教育和掃盲教育穩步推進;學前教育繼續加強,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良好;社會力量辦學繼續發展。
群眾性文化體育生活日益活躍。全縣組織了象棋、圍棋、戲曲、卡拉OK比賽以及籃球、乒乓球比賽等,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截至2006年年底,全縣體育場館面積達312453平方米,公共館藏圖書773256冊。廣播電視事業進一步發展,有線電視網絡建設步伐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取得新成就,旅游事業發展迅速。
條件不斷改善,至2006年末,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包括個體醫療診所)438所,床位488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638人,全社會醫療水平進一步提高。
新絳特產
絳州民間木版年畫歷史悠久,題材豐富,藝術精湛。發端于宋金,興盛于明清,較楊柳青、楊家埠、朱仙鎮、桃花塢年畫問世均早,最早見于北宋《佛說北斗七星經》之雕版插圖。據《山西概況》載:“目前已有實物證明,最遲于北宋初在今山西新絳就有了古代雕版書。”至明中葉,雕版畫在內容上擴展到百姓生活領域,或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畫,絳州亦成為晉南年畫的主要生產基地。至清道光、咸豐時達到鼎盛期,其時絳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畫作坊”之說,其中開業于清初的益盛成畫店,年印制各類木版年畫達十萬余份,行銷西北諸省。其余畫店生產的畫銷往東北、華北、中原等十多個省市,對各地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絳州木版年畫藝術價值極高,其中《春牛圖》、《馗頭》、《老鼠娶親》、《侍女圖》等都是中國年畫寶庫中的珍品�!洞号D》被中國美術全集收輯。
馮驥才先生到新絳考察后認為:“絳州木版年畫品種繁多,手法齊全,雕版技術精湛、線條細膩,年畫內容所能體現的歷史脈絡清晰,是一項完整的民間文化遺產。”
新絳縣是我國18個木版年畫傳統產地之一。當地木版年畫制作始于宋、成熟于明清、興盛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年產年畫50余萬幅,遠銷華北、西北諸省。
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木版年畫研制所(即二天門年畫社、二天門畫店)多年來從事絳州木版年畫收藏、整理、研制工作。該所現存有各個時期的木板、年畫,是十分珍貴的木版年畫資料,有很高的研究價值。2010年4月18日-21日在濰坊召開的全國木版年畫聯展會上該所參展作品《麒麟送子》、《教子》獲得金獎。 絳州木版年畫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絳縣絳州木版年畫研制所(即二天門年畫社)經過多年的探索,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藺永茂經常親臨指導,現已開發出數百種絳州木版年畫系列產品,每幅作品大都均可以做出黑白、彩繪兩種形式作品,也都可以軟片(帶紙袋)、精裱內芯、精裱軸畫(帶盒)、精裱鏡畫等形式出售。山西新絳縣木版年畫研制所所長吳百鎖,新絳縣二天門年畫社創辦人。為了保護和搶救絳州木版年畫這一珍貴民間文化遺產,他把自己所有的業余時間全部用到普查、收集、整理、研究絳州木版年畫上�,F今,他擁有各個時期的原有老木板400余塊,各個朝代和地區的原有老年畫300余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