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位于陜南秦巴山區,與安康市漢濱區、紫陽縣,石泉縣、寧陜縣和漢中市鎮巴縣毗鄰.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漢陰至今,全縣轄18個鄉鎮,179個行政村,版圖面積1347平方公里,總人口29.2萬人,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杰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
漢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有阮家壩、楊家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廟、文峰塔、古城墻等名勝古跡吸引了眾多游客,享譽世界的國學大師、北大“三沈”——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漢陰人民的驕傲。
行政區劃
漢陰縣轄12個鎮、6個鄉:
鎮:城關鎮、澗池鎮、蒲溪鎮、平梁鎮、雙乳鎮、鐵佛寺鎮、龍埡鎮、漩渦鎮、漢陽鎮、酒店鎮、雙河口鎮、上七鎮
鄉:永寧鄉、觀音河鄉、石條街鄉、銅錢鄉、田禾鄉、雙坪鄉
歷史沿革
秦時為西域縣地。漢始置安陽縣(縣址在今上七鎮鰲頭山下的冉家壩)。晉改安康縣。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稱漢陰(縣城位于漢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縣與漢陰縣緊鄰的石泉嘴,因水之南為陰,故名漢陰)。后因漢水泛濫,城池被毀,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縣城遷至漢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縣址),仍沿稱漢陰至今。元撤銷縣制,轄地劃歸金州。明初復置漢陰縣。清改漢陰廳,辛亥革命后復置漢陰縣。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并入石泉縣,1961年恢復漢陰縣建制。

自然條件
漢陰氣候溫和濕潤,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海拔290—2128.2米。境內河流縱橫,均屬長江水系,年徑流量5.19億立方米, 地下水儲量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 0060.16萬千瓦,水面3.1萬畝,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漢陰自然資源豐富,以礦產、動植物資源最為突出。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砂金、脈金,瓦板石、石灰巖、大理石、板石,花崗巖、石英砂,煤炭等1 9種,產地64處,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鐵銹紅瓦板巖之鄉和黃金大縣。全縣有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水田12萬畝),人均基本農田達1.05畝。
境內有種子植物3000余種。野生動物400多種,有天然草場68萬畝。農作物有30余種,經濟作物有20余種,林木有108科300余種。經濟林主要是桑、茶、桐、漆、柑橘、板栗、青竹等,珍稀樹種有銀杏、樟、楠、三尖松等。中藥材有金銀花、天麻、丹皮、杜仲、板蘭根、黃精、桔梗等250余種。地下水資源理論藏量為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0060.15萬千瓦,水面3.1萬畝,可供養殖水面近萬畝。礦產資源有脈金、砂金、瓦板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巖、煤炭、鈾礦等,礦藏儲量大,品質優。
農業發展
漢陰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政策,堅持在“興產業、增投入、減賦稅、擴勞務”上求突破,大力實施“強牧、提桑、優糧、興藥”產業發展戰略,農村經濟協調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預計200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7.5億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39元,凈增171元。
打造漢陰生豬品牌,建設三元瘦肉型生豬養殖基地縣和良種豬繁育基地縣。堅持面向市場,以畜牧強鎮、專業村、養殖大戶建設為重點,狠抓良種繁育、疫病防治、科學飼養、龍頭企業四個關鍵,搞好政策激勵和技術服務,抽調101名干部帶薪離職發展生豬產業,著力抓好2個畜牧強鎮、36個專業村、560個大戶,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激勵、示范帶動和技術服務,生豬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當家產業。全年生豬飼養量達33萬頭,出欄17萬頭;新發展年出欄50頭以上養豬大戶649戶;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99億元,同比增長29%。

漢陰-龍寨溝
產業結構
通過調優品種結構,健全服務機制,依靠科技提高單產水平,糧油喜獲豐收。糧食種植面積達到44萬畝,總產達到1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單產達143公斤/畝,總產達到1.5萬噸;糧油產值實現2.6億元。
特色產業
以組建蠶桑專業合社為載體,大力推廣先進實用養蠶技術和蠶具,蠶桑生產效益不斷提高,全年發放蠶種5.1萬張,產繭2136噸,分別較上年增長10%和19%。以GAP認證為龍頭,通過企業投入,標準化種植,訂單收購,大力發展藥源基地,板藍根、黃精、桔梗三個GAP項目實施順利,帶動全縣中藥材種植近萬畝。以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普及為重點,不斷擴大“精菜”種植面積,全年種植蔬菜7.1萬畝,產值同比增長23%。以建立健全烤煙生產扶持服務機制為重點,發展優質烤煙4600畝,產值達4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8.3%和42%,實現了農民收入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以農民工技能培訓、跟蹤服務力度為重點,勞務經濟質量提高,全年累計輸出勞動力6.1萬人,其中有組織輸出2.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4元,同比增長 %。富曬茶葉、名優果品、稻田養魚(鴨)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扶持政策
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和除煙葉以外的特產稅,共減輕農民負擔857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減負32.6元。縣財政預算籌措畜牧獎補扶持資金100萬元,落實3400萬元信貸資金,支持生豬產業發展。認真落實退耕還林補助政策,全年共兌付給農民退耕還林補助款249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94.5元。認真落實種糧補貼政策,全年向農民兌現地膜玉米等補助30余萬元。建立蠶桑發展基金,對蠶農實行二次返補,讓利于蠶農達18余萬元。建立烤煙生產風險基金,共兌現農民獎補資金、救災資金近40萬元。全年共投入各項支農資金達7470萬元,有力地增強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
完成洞河水庫工程建設“三通一平”和移民調查、外業測繪等工作,《初步設計》和《移民安置規劃》已經出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蓬勃發展,7座病險庫塘除險加固工作順利完成,城區二期供水工程快速推進,觀音河水庫灌區改革試點工作順利完成。建成農村人飲工程22處,解決8300人飲水困難;新建水窖800口,新增蓄水能力3.2萬方。1萬畝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已完成農業和科技推廣措施。8個遷移式扶貧安置點已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全面完成1000口農村沼氣池建設,農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基礎設施
漢陰交通便利,陽安鐵路、31 6國道穿境而過,通鄉公路四通八達。數字程控電話、移動通信覆蓋全縣18個鄉鎮。旅游風景區主要有:觀音河水庫、龍寨溝奇石景區、兩合崖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建設亮點頻出,新修改擴建街道10余條,先后建成了龍崗園林、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廣場、縣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園林城市標志性建筑,縣城北城街改造后被省市眾多新聞媒體譽為“陜南縣城第一街”。

漢陰-龍寨溝
旅游資源
漢陰縣現已查明的旅游景點有40多處,除久負盛名的“漢陰八景”(月河環節、雙乳對峙、三蠟直壁、臥龍盤踞、朝陽古洞、紅崖古寺、兩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現存于明清年間的文峰塔、文廟大殿、明城墻等古建筑外,還有鐵瓦殿、鳳凰山莊、龍寨溝以及10余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阮家壩、黃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遺址,2000多件館藏文物與融合湘廣、漢水文化為一體的漢陰民俗風情同秀麗的自然景觀一起構成漢陰獨特的旅游資源格局。
漢陰八景
1、文峰塔 (位于縣城內)
2、菩薩泉 (位于縣城城北)
3、朝陽古洞(位于麒麟村)
4、雙乳山
5、蠟燭山
6、擂鼓臺
7、鐵瓦殿
8、紅崖寺
旅游開發
漢陰兩合崖景區、龍寨溝天然奇石景區、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山莊、友崗園林等景點已初具規模。為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漢陰根據地域特點、資源分布狀況和開發難易程度,將開發的旅游資源確定為“三大旅游區”。一是鳳凰山自然風貌觀光區,主要由擂鼓臺景區、大木壩景區、龍寨溝天然奇石景區和鐵瓦殿景區組成;二是觀音峽田園風光游憩區,主要由上段觀音河庫區和下段觀音峽兩部分組成,重點抓好水上游樂區、田園風光游憩區、水圍寨探險區三部分建設;三是水河川道設施農業帶游覽區,分設旅游農業觀賞區、蠶桑科技游覽區、優質高效農業觀賞區三部分。同時抓好兩合崖景點、高家嶺垂釣娛樂中心、友崗公園、月河城區段人工湖、鳳凰山莊、文廟、明古建筑、“三沈”紀念館、小吃一條街、陜西抗日第一軍發祥地等十個旅游景點建設。
更值得一提的是城關鎮的麒麟村,距離縣城不足一公里,從花扒村沿路走進、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兩旁小樓如雨后春筍,瞭望兩邊是青山,中間是一條清澈的河流,從喧鬧的城市至此,猶如步入仙境..............村中段那巍峨的朝陽古洞讓人肅然起敬,夏季至此洞前一片稻田和悠悠稻花香、上游的兩棟于家別墅大院更是讓人觀之愜意、流連忘返!

漢陰縣油菜花
漢陰油菜花節
是該縣利用得天獨厚的油菜種植優勢,沿316二級公路,在月河川道近10公里、10萬畝油菜種植區域舉行的一種大型旅游節慶活動,是該縣探索專題節慶活動市場化、商業化運作方式,豐富旅游產品構成,強化招商引資力度的重大舉措。 “陜西漢陰首屆油菜花節”將于200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舉行,活動時間半個月,活動主題為“觀花海人家,賞民俗文化,游園林城市”。
時值陽春三月,菜花盛開,迎著明媚的陽光,徜徉在花的海洋,蝶蜂漫舞,鳥語花香,賞田園風光,鑒民風民俗,吃農家飯菜,讓心情在大自然中放飛,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欣欣向榮。節慶活動從菜花入手,依托于該縣有利的地理區位優勢和高富硒油菜產區,活動的舉行對進一步做優做強該縣糧油產業將起到積極作用。屆時在高家嶺旅游垂釣中心設主會場,在蒲溪鎮兩合崖、永寧龍寨溝奇石景區、漢陰小吃一條街設立分會場,同時在大木壩景區、澗池鎮花果村、平梁鎮百果山莊等地設立農家樂分會場。活動節期間,還將舉辦油菜花節攝影比賽、漢陰書畫展、千人登山活動、走進花海農家、品評特色小吃、漢陰投資招商洽談會等系列文化旅游商貿活動。
鄉土風情
漢陰人民勤勞樸實,厚道善良,好客,重禮儀,重友情,平素簡樸節儉,逢上喜慶節日則慷慨解囊。漢陰人民能歌善舞,秦巴老林,田間地頭,薅鑼鼓草,對薅秧歌,還打擂臺,青年男女.每每以歌言志,以歌傳情,以歌為樂。山歌成了山里人交流感情的娛樂方式。每年春節過罷,城鄉人民載歌載舞,或玩彩船,或跑竹馬,或玩龍燈,或耍獅子,唱花鼓,跳地蹦,歡度春節,街頭巷尾,堂前屋下.鼓樂吭人,燈彩耀目, 處處洋溢著慶賀新春的歡樂氣氛。
生活禮儀
漢陰人民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友好和善。熱情好客。來客.先敬煙茶,再陳瓜果糖,殷勤招待:鄉下貧困之家,更愿傾其所藏,必以“大臘肉”和“大碗灑”待客,從不吝嗇。待客吃飯,要讓客人、長輩先坐,而且必須坐上席(橫木為上)。主人或晚輩要向客人、長輩敬酒,并不斷勸餐,喊叫客人“拈菜”,有時主人向貴客“拈菜”。平日,都禮尚往來;家有喜,全村來賀。甲方送禮,乙方必還;此次錯過,下次再補。宴客亦如此,你請我去,我請你來,互不推卻,欣然赴宴。
飲食習慣,漢陰人的主食有米飯、面條、漿粑、糊湯、麥兒粥、火燒饃。漢陰盛產蔬菜,以白菜、蘿卜、蓮藕、菠菜、豆角、黃瓜、茄子、豇豆、芹菜及豆制品等為正宗;精菜有木耳、黃花、香菇、鮮筍,粉條等。肉食有豬肉、羊肉、牛肉,雞、鴨、魚等。
新中國建立后,漢陰城鄉居民。每逢節日,改善生活,酒肉加餐,杯盤俱全,極盡豐盛。一般人都講究色美味香,五味調和。
生產習俗
在平壩,插秧季節,農民繁忙,家無閑人,路無游客。有“秧把式”者,組成“插秧班子”,明碼標價,四處攬活。插秧要求橫豎成行,一快二好。先由技術熟練的下田“扯線”(即栽出樣板),然后,按技術優劣,自占賽口,各顯技藝,相互爭先。中午歇息,湯元、甜酒打點,田坎上蹲著享用。一日四餐,酒肉招待,謂之“栽秧酒”。
在山區,以中耕薅草最繁忙。主家設宴請客,如若“栽秧酒”。薅秧季節,以稻草束把,編成草龍,數人舉把舞動,逐戶玩耍,主人待以酒飯和小吃,稱為“青苗龍”。
舊時,收割時農家互相幫助.直到收完為止。租戶備好酒席,請來主家,殷勤招待,懇求減謝。有的還擺席宴客,辦“土地會”,焚燭祭奠,唱戲助興。新谷登場,脫粒嘗新,饋贈親友。
婚嫁風俗
在漢陰,媒人稱作“紅爺”多為男性充任,也可另找一人作陪紅,象征成紅成對。提親后,由媒人送“庚帖”,延請算命先生“合八字”,然后擇日、過禮。婚期前一日,男方將酒肉、離娘布或離娘帕子裝入抬盒,送到女家。女方親朋慶賀送禮,稱為“填箱”。女方備筵款待,稱為“花圓酒”,即慶賀花好月圓之意。上轎前,還要哭別父母,哥嫂、親朋,謂之“哭嫁”。婚日,新郎不親迎,請來親友帶上肉吊、瓶酒及四色水禮,前往女家迎親。還有“下書先生”到女家“滿門請”。姑娘上轎前,將原穿戴的衣鞋襪全部留下,換成新裝后,拜祭家神,辭別父母,由兄弟背上,塞入轎中登程。一路上前呼后擁,熱熱鬧鬧。花轎到了男家,行結婚禮,“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互拜;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蓋頭,飲“交杯茶”。然后行“撒帳禮”,將棗子、核桃、花生等放在新床四角,祈求“早生貴子”。入夜,不分老小親疏,前來“鬧房”。即所謂“三天不分大小”,三日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家設宴款待。飯后要立即返回,時興早去早歸。這叫“回門”。有三天“回門”,還有十天“回門”的。
新中國成立后,漢陰婚禮多改舊習。婚期不請算命先生擇日,多利用節假日或農閑時間。新娘不哭嫁,改坐轎為乘汽車。新娘不戴蓋頭,不舉行拜客禮,提倡從簡,新事新辦。舉行集體結婚,喜糖招待。1978年后,青年男女多愿舉行旅游結婚。農村結婚,有的十分講究排場,動輒擺上數十席,購置高檔嫁妝,結婚費用較之舊習大大超過。
葬禮儀式
自古至今,漢陰縣城鄉群眾十分重視喪葬禮俗。各地葬禮,大同小異。舊俗,老人年邁或年過半百,子女即著手準備棺木(又稱“老料”)和壽衣。棺木油漆成外黑里紅,講究者于表面繪壽仙、龍虎圖案。老人病危,親屬輪流守候,直到老人咽氣。這叫“送終”。送終時,放聲哀哭,燒紙轎、錢紙,謂之燒“倒頭紙”。死者頭蒙“蓋頭紙”,腳前點“七盞燈”。直系親屬披麻,帶長孝(白布長孝纏頭,披背),旁系親屬和親朋發短孝布。家人守尸伴靈,子女還要向姻親,鄰里叩頭“報喪”。多開追悼會,肯定死者功德,以示緬懷。禮物多為挽聯、孝帳、花圈、鞭炮等。出殯時,挽聯、花圈前行,送葬者胸戴小白花,或白布孝,尾隨于后,排成長列,擺街游行。近年來提倡火葬,有送尸體到安康火化的,但絕大多數仍然實行土葬,火葬尚待大力倡行。

傳統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除夕,農歷一年中最后一天夜晚。這大,家家除舊布新,貼對聯,貼門神,掛紅燈。全家吃“團年飯”,長者坐首席。下午赴祖墳祭掃,名曰“送亮”。團年飯后,家長給晚輩壓歲錢。人夜,舉家明燭,爐火紅旺,老幼歡聚,坐以達旦,稱為“守歲”。子夜,在家門前祭拜天地,鳴放鞭炮,稱為“出天星”。是時,漢陰城鄉鞭炮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當夜,還要包“抄手”(即水餃、又名扁食),還洗澡潔身換新裝。俗話說:“三十晚上洗個澡,一年身體好。三十晚上洗個腳,一年有吃喝。”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人吃“抄手”。因為“抄手”形似元寶,取其“招財進寶”之意,吃了抄手就意味著新的一年多進財得寶。新年逢人要說吉祥話,如“恭喜發財”、”步步高升”、“過年好”之類。拜年,是春節中的主要活動。漢陰素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初三、初四拜己親和左右鄰”之習。拜年還可延續到正月十五以后,民間有“有心拜年,二月二不遲”之說。拜年必提四色水禮,主家還要盛情款待。飲酒猜拳為地方常習。有的在春節時宴請親友,名為“請春客”。現在漢陰城鄉群眾過春節,迷信活動減少,傳統習俗仍沿舊習。春節時,黨政部門給烈、軍屬拜年,慰問離,退休老職工,召開各種座談會,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如獅子、龍燈、彩蓮船、竹馬等)。春節的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的“元宵節”,又稱“燈節”。飯菜豐盛不亞于過年。漢陰俗語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這一天晚上,家家要掛燈籠,每家間間房內都要點燈,一片通明。農家豬牛圈棚這夜都點燈。人們是夜要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元宵象征團圓吉祥和睦之意。漢陰習俗正月十一試燈(或謂出燈),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龍燈、獅舞、彩船、竹馬、火盆架等,是夜進城比賽,熱鬧非凡。元宵節是春節娛樂的最后一天,有如一臺戲的閉幕式,十五一過,春節就算結束了。
清明節:農歷三月清明節。清明掃墓,由來已久。清明前幾日,修補祖墳,嵌碑立石,擴修墓地。清明日,家家鳴炮焚香,燒紙錢,向祖墳叩頭祭奠。同時在墳上壓放白紙,插紙幡 (稱清明吊)。農村中,有的按家族籌辦“清明會”,祭祖續譜。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不動煙火,不能掃墓。現在,除了沿襲舊習,祭掃燒紙以外,有的學校機關。在清明節還組織學生,職工春游,祭奠烈士墳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陽節:農歷五月五日為端陽節,又稱端五節、重五節。源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漢陰城鄉極為盛行。清晨,步行郊外,稱為“打露水”。家家門前掛蒲懸艾。娃娃穿新衣,戴香包,有的在手腕上系上五色線(俗稱“長命線”),認為可以驅邪祛疾,長命百歲。家家吃粽子,煮咸蛋,大蒜為食,并備以豐盛酒宴。還要飲雄磺酒(因雄磺有毒,今已不飲),酒中浸幾枚獨獨蒜,涂抹于小孩額頭、耳鼻或噴灑于墻腳床下,以驅除毒蟲,避免疫病。端陽節,出嫁女兒要回娘家團聚,女婿要到丈人家以衣料或四色重禮相送“追節”。這一天,人們還以艾蒲及各種草藥煎水沐浴,借以消毒殺菌。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晚上,置水果、月餅于庭中,祭拜月亮。家人圍坐,分食月餅并賞月,以示團圓。節前,親友之間贈送月餅、水果、魚肉等。中午家家設酒宴,全家團聚。出嫁的姑娘均隨同女婿回娘家,備送厚禮“追節”。在漢陰,民間把春節、端陽節、中秋節視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十分隆重。
漢陰小吃
漢陰的民間藝術有舞蹈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等。舞蹈藝術主要有龍燈、獅舞、彩蓮船;造型藝術主要有高臺蕊子、坐臺、高蹺3種;表演藝術主要有二簧、大筒子戲、皮影戲、八岔戲。
到了漢陰山城,不去品嘗一下漢陰的小吃,就如同到西安沒有去看兵馬俑一樣,是件憾事。不必說漢陰的餐館林立,遍步大街小巷。單是那些小吃攤,就足以令人頭暈目眩。油炸米餃、油炸果子、油條、油餅、油糍、麻花、
抄手、炕炕饃、米糕饃、甜酒、糍粑、元宵、米面皮、涼粉有葷有素、有米有面、有干有濕,甜咸酸辣,樣樣俱全;春夏秋冬,各有側重。 都說“漢陰人好吃”,此話不假。改革開放以來,漢陰小吃已走向全國。炕炕已落戶西安,蕨粉皮子已安家塞外蘭州和西寧,油炸米餃定居北京,供首都人民品嘗。《陜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和《安康日報》等,都曾系統介紹過漢陰小吃。省旅游規劃研究所的專家們,曾來漢陰考察小吃,十分贊賞,擬建“漢陰小吃一條街”,供游客享用。
現在,人們到漢陰,相見無雜言,但道小吃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