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陜西 >> 安康市 >> 鄉鎮介紹 >> 銀龍鄉 |
![]() |
銀龍鄉 |
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銀龍鄉,位于石泉西部,距縣城7公里,地處饒峰河下游,秦巴山腹地,石泉至兩河二級公路穿境而過。該鄉總面積6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6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約1400米,最低海拔約400米,以淺山區丘陵居多。 區劃沿革 銀龍鄉前身系清道光年間的后雙嶂;建國后于1952年7月設銀龍區銀龍鄉,1953年成立銀龍鄉黨支部,1956年撤銀龍區,1958年成立銀龍鄉人民公社,先后歸饒峰區(1961年)、城關區(1962年以后)管轄;1983年4月成立銀龍鄉黨委、銀龍鄉人民政府,現轄8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共1751戶6417人。 鄉內資源 生物資源:境內農作物品種繁多,達200余種;野生動物100余種,主要樹種達110種。農林特產主要有香菇、木耳、蠶繭、板栗、核桃、五倍子、苧麻、棕片等等。 礦產資源:有大量石灰石、水泥礦、石英石、粘土(現正在開采)和部分鐵礦、金礦(尚未開采)。 旅游資源:境內有石泉八景之一的霹靂神峰,位于縣城西15公里的雷興村三組、饒峰河畔,其峰如一筍直插云間,旁有一小峰如刀砍斧劈,落在路旁,傳說為雷所擊,其險其奇曾有無數墨客吟詩盛贊;位于縣城西10公里絲銀壩村的草池灣,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早在清朝時期,就有河南道陸襄鉞以《泳草池》抒發了游草池灣后的感嘆;聞名石泉的雙樟塘,是清康熙前設立的一個重要驛站,古宅風貌依存,該地有數十株參天古樹,形態各異蔚為壯觀。 經濟發展 近三年通過強化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以“桑、黃、畜”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主導產業已初具規模。全鄉共新栽桑2500畝,種植黃姜3000畝,畜禽養殖重點戶62戶,引進良種羊15只,良種牛1頭,良種豬4頭,良種雞8200只,種植優質牧草120畝,2002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達572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2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88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63元。 該共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90家,從業人數達693人,營業收入達1700萬元,年均上交國家稅金達25萬元。其中2002年共引進和利用境內外民間資本140萬元,新上投資10萬元以上項目7個。2003年上半年招商引資再創佳績,共引進境外民間資本103萬元,新上投資10萬元以上項目4個,其中投資60萬元,建成后是全縣規模最大的機磚廠項目一個。 交通通訊 該鄉有3個村分布在石兩二級公路兩側,其余各村均通簡易公路,公路通組率已達90%,到最遠的村組4小時就可往返;6個村通有線電話,2個村有10余部有無線接入電話,建有2座移動通信基站,移動網絡覆蓋4個村,與最遠的村組聯系瞬間就能完成。 基礎設施 近年來,通過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新村建設、遷移式扶貧、小流域治理等重點項目,爭取國家投資達數千萬元,使全鄉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面貌得到了明顯改善,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得到實惠。截止2002年底,全鄉已完成坡耕地造林6300畝,人工荒山造林7000畝,凈增林地13000畝。2003年新爭取的6000畝退耕地造林和4000畝荒山造林正在加緊建設,年內即可完工,屆時全鄉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將全部實現退耕,所有荒山全部實現人工治理目標,成為我縣率先實現上述目標的第一鄉,全鄉林地覆蓋率將達95%以上;改造中低產田400畝,改造和新修基本農田500畝,建U型渠4000米,打水窖30口,建抽水機站6座,修攔河壩7座,襯砌堰渠15公里,有效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電話村5個,移動基站2座,通電村已達100%;建扶貧新村1個,完成150戶600余人“五改三建”任務,率先在全縣建成大規模、高標準移民集中安置點1個,已安置群眾25戶113人,尚有66戶231人正在安置,建成后將成為新時期山區農村集鎮化建設的樣板,使受益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