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陜西 >> 安康市 >> 鄉鎮介紹 >> 赤巖鎮 |
![]() |
赤巖鎮 |
赤巖鎮位于陜西省安康市旬陽漢江以南,距縣城50公里,屬巴山中高山區,海拔550—1100米之間,東與沙陽鄉接壤,南與銅錢關鄉為界,西與神河鎮相連,北與金寨鄉毗鄰。赤巖鎮總面積113平方公里,漢江支流呂河穿境而過,將赤巖鎮分為東西兩半,境內溝橫交錯,自然植被茂密,是人杰地靈的富庶之地。 全鎮所轄12個行政村,147個村民小組,3807戶,14266人,其中農業人口13652人,總耕地面積28766畝,其中水田969畝,境內居住有漢族、布依族兩個民族;服務機構設置齊全,有6個鎮屬單位。初級中學一所,完全小學5所,村級教學點11個,在校學生2238人。 行政區劃 轄赤巖社區居委會,林家溝村委會,黃泥坪村委會,金盆灣村委會,馬保村委會,閔家河村委會,水磨河口村委會,七里村委會 歷史沿革 赤巖鎮位于旬陽漢江以南,氣候溫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1996年10月撤區并鄉將赤巖、七里二鄉合并組建為赤巖鎮,鎮政府機關駐地赤巖溝口,原區公所機關駐地。 優勢資源 赤巖不僅有著較好的土地資源,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豆類和薯類等糧食作物,油菜、芝麻為主的油料作物和烤煙、黃姜、中藥材、蠶桑、甜桿為主的經濟作物,更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自然資源可供開發。 一、貯藏著豐富的礦資源。一是構皮溝、赤巖溝、扇子坡的毒重石、重晶石礦產資源,20世紀60年代經地質部門探測,貯藏量大,品質好,品位高,有著很好的開采價值和開發前景;二是水磨河口、閔家河等地的石炭、石灰石品質好貯藏量大;三是水磨河口村的陸巖石有開采價值,有待探測開發利用。 二、有優越的水電資源。赤巖境內的七里峽,地勢險要,地質較好,呂河水由此經過,數有“天然水庫”之美稱,是發展水電事業的寶地,其開發效益可觀。 三、有著優質的水資源。鎮轄境內5條小溪穿流而過,溪水清澈,分別發源于森林和山里,無污染,清澈甘甜,是天然純凈水,環保飲料。 四、有環境優美的旅游資源。不但有“千佛洞”、“萬佛寺”等自然景觀和古文化遺址,更有七里峽鱉蓋山水電站、“小瀛湖”可供開發;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是游客們夏天避暑的好去處,可為游客們提供天然環保食品和享受溫馨的農家生活。 五、有著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和甜桿酒資源。在赤巖鎮1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資源覆蓋率達到60%以上,人工造林面積達到15000多畝,基地內可套種天麻、二花等中藥材,更可套種牧草發展養殖業。赤巖黃牛以個大膘肥而聞名省內外,白山羊以肉質鮮嫩而深受消費者歡迎,更有清澈的山泉水釀造成的甜桿酒,素有“赤巖小茅臺”之美稱,足見赤巖的酒文化源遠流長。 農業經濟 赤巖鎮政府緊緊圍繞“發展綠色產業,富民強鎮奔小康”這個總目標,實施工業強鎮計劃,走強煙、優姜、穩桑、壯畜、興竹、辦企業的發展之路,拓寬鎮域經濟發展空間,赤巖鎮種植優地膜烤煙6600畝,以黃姜為主的中藥材6000畝,管護和興建桑園6000畝,以赤巖黃牛、白山羊、生豬為主的畜牧養殖業飼養量分別達到2680頭、6358只和8841頭,興辦黃姜水解干燥物廠一個,資產總投資200萬元,實現產值近300萬元,赤巖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0元,實現財政收139萬元。 赤巖鎮政府將繼續依托有利資源,突出壯大鎮域經濟這個重點,緊緊圍繞“煙、藥、水、 游、礦”五大產業,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發展特色鎮域經濟。一是上海煙廠在旬陽建立煙葉基地的機遇,突出優質,狠抓技術培訓,繼續抓好6000畝優質烤煙產業。二是利用本地地域、氣候待有利條件,繼續抓以黃姜、天麻、二花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實現農民增收目標。三是以水為資源,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招商引資,興建七里峽5000千瓦水電站。四是以七里峽水電站建設為依托,建設赤巖“小瀛湖”開發、千佛洞等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資源,拉大消費市場。五是招商引資開發轄區內的毒重石、重晶石等一批礦產資源。努力實現工業強鎮、產業富民目標。 城鎮建設 醫療衛生條件較好,技術力量雄厚。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通往湖北省竹山縣的東呂公路穿境而過,境內行程17公里,通往縣城大小客車第小時一趟,通往湖北省竹山縣客車每日一班對開,是連接陜鄂的交通要道。通村通組公路14條,102公里,10千伏高壓網電通往千家萬戶,80%的農戶吃上了自來水。通信業較為發達,電信支局電話交換機部容量512門,發展電話村4個,裝機380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機站兩座,信號覆蓋全鎮各村。全縣電視聯網,有線傳輸信號28套節目覆蓋集鎮及全鎮5個村。集鎮街道路燈通明,輝映夜市,商業網點、個體工商戶155家。商品門類齊全,市場繁榮,是赤巖市場經濟商品交流的橋梁。以黃姜解干燥物、土紙加工、礦產資源開發和服務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固定資產總投資近1000萬元,年工業產值3000多萬元。以烤煙、黃姜、蠶桑、畜牧業為主的主導產業形成規模,年種植烤煙6000余畝,黃姜6000畝以上,成片桑園6000余畝,年養蠶1200張,通過抓技術培訓,提高喂養量能力,提高單產,逐步發展到年養蠶3000張以上。2003年度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000萬元,財政收入139萬元,家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00元。 村村通水泥路;高壓網電通往千家萬戶;程控電話、移動信號覆蓋各村;互聯網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赤巖鎮骨架逐步拉大,有機關企事業單位20個,個體工商戶近200多家,商品品種齊全,市場繁榮。 赤巖鎮基礎設施建設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電視、電話、手機信號覆蓋全鎮各村,互聯網走進尋常百姓家,人民群眾在向信息化時代邁進。赤巖鎮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集鎮建設以開發促發展,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把集鎮建設成為赤巖政治、文化、經濟、商貿交流中心。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勤勞樸實的赤巖人民正在以豪情滿懷的斗志,昂首闊步向和諧文明的康莊大道大步邁進。 教育醫療 赤巖鎮內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2所,教學點7個,在校學生1837人,占地面積25373平方米,建筑面積11657平方米;現有教學班39個,有教職工115人,現有部室25個,均按“雙高普九”一類標準安裝設置;學校活動場地、體育設施均達標,綠化面積生均5平方米。校園鳥語花香,文化建設有特色,是縣級“文明校園”。學校正以“讓學生健康成長,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為辦學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向著更新、更高的目標邁進。赤巖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萬人,占赤巖鎮農業人口1.4萬人的90.67%,門診醫療1.35萬人次,補助資金28.4萬元,住院1.11萬人次,補助金額858.7萬元。醫藥總費用757.5萬元,補助204.9萬元;費用609.1萬元,補助221.9萬元;鄉鎮級7781人次,醫藥總費用838.3萬元,補助432萬元。有效地緩解了生病群眾家庭經濟壓力,遏制了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象發生。推行合作醫療資金程序化監察。實行收支分離、管用分開、封閉運行的管理制度,政府統一安排各級新農合醫療經辦機構的工作經費,專款專用;實行經辦機構、監督管理機構分離,做到“三重審核、三級公示、多方監督”。 自然風光 赤巖不僅有很多歷史佳話和古文化遺址,更有奇特的自然風光,1932年12月賀龍元帥率部隊1萬余人,轉戰陜鄂一帶,由漢江南部壩河開往湖北途經赤巖溝口,與敵交戰,留下了千古佳傳;創建于明代的“千佛洞”、“萬佛寺”等古文化遺址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陜南少有;地勢險要奇特的“獅子巖”、“鱉蓋子”、“鷹咀山”、“鷂了碥”、“紅什寨”、“天寶寨”等自然景觀迷人,可供游客以飽眼福;集鎮所在地赤巖溝口,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有一山堡名曰:“鵝頸包”十分秀麗,襯托著赤巖集鎮小街,形成了赤巖太極小鎮,點綴了赤巖的美麗山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