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陜西 >> 漢中市 >> 鄉鎮介紹 >> 二郎壩鄉 |
![]() |
二郎壩鄉 |
二郎壩鄉地處寧強縣東南角,由原水田坪、二郎壩兩鄉合并而成。全鄉總面積176.4平方公里,轄10個村,56個村民小組,2390戶,7802人。耕地面積9281畝。該鄉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鄉內自然資源及旅游資源豐富,該鄉大力發展工農業,200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3816萬元。 二郎壩鄉東連南鄭縣元壩鎮黎樹坪森林公園,西與高寨子鎮接壤,北與鐵鎖關相通,南接禪家巖鄉,距縣城37公里,距西漢高速公路韓家壩出口22公里。全鄉耕地面積9281畝,其中:水田2575畝,旱地6165畝。200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3816萬元,財政收入完成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80元。 行政區劃 1993年,原水田坪、二郎壩兩鄉都隸屬鐵鎖關區公所,原水田坪鄉轄三壩子、水田坪、羅家壩、桃園壩、掛子山、板蒼壩、茶園子7個村36個村民小組786戶2801人,總面積98.8平方公里,有耕地8662畝,原二郎壩鄉轄天臺山、楊家山、蓮花庵、二郎壩、馬面山、雷家灣、白果樹7個村51個村民小組1054戶4265人,總面積57.2平方公里,有耕地8472畝,鄉政府駐蓮花庵街道。 1996年5月撤區并鄉,二郎壩、水田坪兩鄉仍為獨立的行政鄉,2002年元月兩鄉合并,2002年4——5月份,全鄉實施農村稅費改革,配合稅改,當年10月份完成村級規模調整,將馬面山村并入二郎壩村,將三壩子村并入水田坪村,全鄉行政村由14個調整為12個,村民小組由87個調整為77個,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區域格局。 地理概況 二郎壩鄉平均海拔1180米,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2oC,降雨量1184mm,無霜期240天,日照時數1819.5小時,雨量充沛,植被豐茂。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水利資源、旅游資源和生物資源。 境內多以碳酸巖為主的喀斯特山地,溶洞眾多,河流密布,水利資源豐富,水能利用程度高。嘉陵江支流西流河是全鄉最大一條河流,在該河流上通過筑壩引水建成三級電站,其中在本鄉境內有天生橋和二郎壩兩座電站,電站發電后將尾水引到臥龍臺電站,形成了水能資源的梯級開發利用.經過筑壩之后形成了蜿蜒狹長14.9公里,蓄水7760萬立方米,水域面積2.42平方公里的天生橋水庫,該水庫又是寧強縣城供水水源地。 自然資源 二郎壩鄉山大溝深、地廣人稀、植被豐富,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境內不僅有眾多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娃娃魚、虎紋蛙等,以及鬢羊、黑熊、鹿、鴛鴦、鷺鷥、錦雞等珍禽異獸,同時,還蘊藏著豐富的林藥資源,且品質佳、產量大,主要有細辛、黃連、生漆、黨參、香菇、木耳、核桃、板栗、天麻、獼猴桃等。近年來鄉黨委、鄉政府堅持把農業結構調整和主導產業開發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著力點和出發點,圍繞“產業開發興鄉、基礎設施建設強鄉、改革開放活鄉”的發展戰略和“強藥、擴煙、壯畜、活旅”的調整思路,大力發展中藥材、煙葉、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和食用菌、干果兩大骨干項目,以及云豆、魔芋兩個特色經濟項目,以抓大戶、建基地、求規模、上水平為目標,優化產業鏈,合理產業布局,全面提升產業效益,促進了農業產業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 經濟發展 1996年以來,原二郎壩、水田坪兩鄉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扶貧攻堅奔小康為目標,積極探索加快大開發,促進大發展的思路,先后組織實施“溫飽工程”,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實施長防、長治、農建工程,解決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問題;實施產業開發工程,解決農業增收增效問題;實施基礎建設工程,解決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惡劣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全面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2002年全鄉經濟總收入達到2095.6萬元,糧食總產達3269噸,人均純收入達806元,財政稅收實現66.3萬元,分別比10年前的1993年增長265%、5%、148%、453.4%,農業結構合理,主導產業初步形成,水、電、路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及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也有了長足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全鄉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片共謀發展奔小康的局面。 主導產業 2008年全鄉9個村種煙,面積達1674畝,產量230噸,實現產值245萬元,完成稅收43萬元。在中藥材生產上,除發展以板蒼壩村為中心的細辛、黃連外,在水田坪村、白果樹村、二郎壩村又新發展丹參180畝,全鄉年內共發展中藥材3480畝。在畜牧業生產上,全鄉年內生豬飼養達17481頭,出欄9265頭,家禽飼養58200只,出欄30500只,出欄大家畜384頭,全鄉涌現出養豬20頭以上的大戶3戶。在特色經濟與骨干項目上,一是抓了食用菌的發展,建成茶元子、板蒼壩二個食用菌基地,全鄉完成75萬袋,占縣上下達任務52萬袋的144%。同時今年共發展魔芋1600畝,壯大了農民的經濟收入。200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3816萬元,財政收入完成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80元。 旅游資源 以天湖為代表的旅游資源是我鄉的又一優勢。上世紀九十年代省重點水利工程在我鄉西流河上封堵天生橋溶洞,筑壩形成天生橋水庫,因庫區海拔千米以上,四周環山,似在天上,遂取名天湖。天湖蜿蜒狹長14.9公里,將寧強、南鄭兩縣一湖貫通,湖區山奇水美、原始古樸,兩岸峽谷萬丈、曲徑通幽,形成了一處不可多得的休閑觀光旅游勝地,配合天湖旅游開發,我鄉實施水田坪集鎮開發。秦龍公司修建了天生橋會議接待中心,開辟了天湖旅游線路,鼓勵支持民間力量開辦了兩處旅游接待站,同時,緊鄰天湖的南鄭黎坪國家森林公園的開發也將會帶動天湖的進一步開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