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屬商洛市管轄。東西長62.10km,南北寬65.50km,總面積約2438平方千米。因縣城龍駒寨(地理坐標33°41′29.33″N、110°20′18.70″E,距省會西安市約170km)南臨丹江、北依鳳冠山得名“丹鳳”,西南鐵路、滬陜高速和“312”國道東西橫貫全境,新建的“新鳳路”也成為縣內一條新主街。丹鳳縣-棣花鎮也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故鄉。
全縣轄21個鄉鎮,206個村,1823個村民小組,75653戶,301582人,農業人口276518人,縣城龍駒寨人口約5萬人。該縣以農林業為主,總耕地面積約23萬畝,人均約0.80畝,2004年度縣糧食總產量7.9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18元。郵政編碼:726200 ,縣內區號:0914 。
行政區劃
丹鳳縣轄11個鎮、10個鄉:
鎮:龍駒寨鎮、庾嶺鎮、蔡川鎮、巒莊鎮、鐵峪鋪鎮、武關鎮、竹林關鎮、土門鎮、寺坪鎮、商鎮鎮、棣花鎮
鄉:月日鄉、雙槽鄉、資峪鄉、桃坪鄉、花瓶鄉、北趙川鄉、東嶺鄉、毛里崗鄉、花園鄉、留仙坪鄉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設商州州同駐龍駒寨(今陜西丹鳳縣龍駒寨鎮)。屬商州直隸州。1912年,民國廢。民國四年(1915),設商縣縣佐,駐龍駒寨,至民國二十年(1932)撤銷。民國三十五年(1946),設陜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龍駒寨辦事處。民國三十七年(1948),撤辦事處,建立陜西省龍駒設治局(屬三等縣建制),治所龍駒寨鎮(今陜西丹鳳縣龍駒寨鎮)。
1949年6月1日,建立丹鳳縣,縣治龍駒寨,初隸豫陜鄂邊區陜南行政主任公署商洛分區;1950年2月,改隸陜西省商洛專區。1958年12月撤縣,轄地分別并入商縣、商南、山陽縣。1961年10月1日,丹鳳縣正式恢復,隸陜西省沒洛專員公署。1981年元月15日,復改為丹鳳縣人民政府,隸屬陜西省商洛行政公署。2002年開始屬商洛市至今。
地理氣候
丹鳳縣地連秦楚,物兼南北,山高清明,水流秀長,資源富盈,人文蔚起。處于亞熱帶半濕潤與東部季風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區,年日照時間約2056h,平均氣溫約13.80℃,降雨量687.40㎜,無霜期217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各類作物生長。地勢西北部較高,東南部偏低,河谷相間,地貌整體呈“掌”狀,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縣。
自然資源
丹鳳縣境內地勢西高東低,河谷相間,呈“掌狀”地貌,可概括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3.8℃。 全縣土地總面積360萬畝,已開發利用土地337萬畝,利用率為93.2%。其中:耕地面積34萬畝,林業用地264萬畝,牧草地28萬畝。
境內水資源豐富,“一江三河”(即丹江、武關河、老君河、銀花河)開發潛力較大。據統計,境內總徑流量13.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7.2萬千瓦,可開發量3.6萬千瓦。全縣共有中小型水庫7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4座,總庫容1588.5萬立方米。
全縣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8種,儲量較大的有鐵、銅、銻、釩、鈾、石墨、云母、石灰石、硅線石等。產地遍布全縣各個鄉鎮。 鐵礦:位于關山——三岔一帶,保有儲量30萬噸左右,現已建成日處理50噸原礦,年產1萬噸精粉,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前景。但應進一步開發深部遠景儲量。
全縣有林地230.6625萬畝,疏林地4.9635萬畝,灌木林地4.429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704萬畝,無林地40.3275萬畝。
丹鳳縣地處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經濟林種類繁多,林特產品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約一千余種,大致可分為六大類。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林麝、豹、大靈貓、豪豬、環頸雉、松鼠、狐、果子貍、錦雞、野豬、大鯢等四十多種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
經濟發展
近年來,丹鳳縣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主線,以扶貧綜合開發總攬農村工作全局,一手抓農村經濟和工商經濟發展,一手抓基礎設施和對外開放,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稅、城鎮增容”三大目標,突出“調整產業、興辦工業、發展旅游、擴城建鎮”四個重點,實施“興產富民、興工富縣、旅游活商、城鎮帶動、開放開發” 五大戰略,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產業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外開放,縣域經濟和社會公益事業得到持續發展。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8.2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94億元,第二產業2.58億元,第三產業2.75億元。
歷史人文
丹鳳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旅游資源豐富。六千年前就有先民聚落,古為殷契所封之國,為商國;戰國為衛鞅封地,即商邑。全縣共有各類文物231處,尤以漢 “四皓墓”、金“二郎廟”、清“船邦會館”、“武關要塞”、"龍臺觀"等人文景觀馳名。“丹江漂流”被譽為“西北第一漂”。丹鳳是革命老區,劉志丹、徐向前、程子華、徐海東、鄭位三、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在丹鳳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斗事跡。丹鳳曾是陜南革命根據地中心。
旅游景點
鳳冠山自然風景區:位于丹鳳縣城北。景區范圍西至龍駒寨鎮傅家塬,東至丹庾路,南至鐵路線,北至鳳冠主峰,面積1.3km2。景區內冠山似雄雞昂首欲鳴,海拔近千米,山勢千巒嵯峨、參差嶙峋、危巖凌空、峭削聳拔、偉岸挺秀,遇雨煙嵐幻化,尤見神韻。山體正中“冠山睡美人”惟妙惟肖,西側猶有“真人會群仙”、“神龜挺立”,冠山口更有“嘯天雄獅”、“豬豹趕奔”、“人頭怪獸”,給冠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商志》 “八景十觀”中“雞冠插漢”就指此處。冠山奇洞雋秀,在千仞巖壁上十二洞分層排列:分別是陳半仙洞、百神洞、佛爺洞、三官洞、玉皇洞、閻王洞、菩薩洞、關公洞、紫陽洞、娘娘洞、趙老爺洞、山寨主洞。諸洞大小型制各異,或單室或前后兩室。其最大者深二丈,高寬各一丈。洞頂有線刻“八卦”或“十二生肖”藻井,洞內有神臺、供桌、壁畫。洞口原有磚式門額,花脊飛檐,鳳冠山自然及人文景觀,雖經歲月剝蝕,但仍保留著雄奇挺秀的自然風貌。冠山自然風景區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擬以冠山原有的優美險峻自然景觀、獨特的石窟群等歷史人文景觀重點進行,并擬遷建恢復道教遺跡紫陽宮、修建古軍事山寨、攀巖健身、開慧泉、悟真池、種植園等項目,建成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宗教祭祀、觀光種植、休閑娛樂七大功能區的綜合性旅游項目。
秦商鞅封邑(丹鳳古城):商鞅封邑在今丹鳳縣城西2.5公里處的古城村,建于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為商於古道之中心。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衛鞅計擒魏公子卯,大破魏軍,遂封于商城,號商君。由于衛鞅封于商,遂使當地成為變法之首善地區,“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后商縣、商洛縣治亦均在古城。古城遺址歷年來曾出土刻有篆書“商字”、云紋、鳳鳥紋空心磚以及各種陶器等文物,對研究秦漢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證據。
商山四皓碑林園:位于丹鳳縣城西7.5公里的商鎮新街西段,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巨冢羅列、古柏環繞、碑石林立。 四皓碑林園內埋葬著兩千多年前秦朝的四位博士:即周術、吳實、崔廣、唐秉。四老人皆因品行高潔,銀須皓首,避秦焚書坑儒而隱居商山,世稱“商山四皓”。他們過著采食商芝,棲身洞穴的清貧生活,曾賦有著名的《采芝操》,流傳于后世。至今在商鎮龍駒一帶,民間在春節扮“故事”、“社火”中仍保留著歌唱四皓的“四魔女”(四皓的四個女兒)燈舞。
商山森林公園:位于丹鳳縣城西南9公里、商鎮南(312國道)1.5公里的商山,地處流嶺中段,丹江河南畔。森林公園范圍包括:商山村、保定村和萬灣村,北臨丹江,南至八里石,東自西淹嶺,西達萬坪。東西長約8.4公里,南北寬約4.35公里,森林公園總面積1415公頃。
丹江漂流:相傳因產“得者多壽”之“丹魚”而得名,亦稱丹水,商州市城到丹鳳龍駒寨河段俗稱“州河”,龍駒寨至河南省荊紫關河段俗稱“寨河”,發源于商州市西北部的鳳凰山南麓,經商州市、丹風縣,于商南縣汪家店鄉月亮灣出陜境,又流經河南、湖北于丹江口注入漢江,全長443公里,為漢江最長一支流,為長江二級支流。1993年以來,16個不同國籍的外國友人來商漂流,無不為之陶醉。盛贊“既有北方之粗獷,又江南之撫媚,是理想的天然消暑度假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