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陜西 >> 渭南市 >> 鄉鎮介紹 >> 留古鎮 |
![]() |
留古鎮 |
留古鎮位于陜西省富平縣城東南10公里處,溫泉河東岸,南接閻良康橋,東鄰張橋鎮,北依劉集鎮。東西南北寬約7公里,總面積49平方公里。轄程鄭、孝義、大眾、呂蘭、義合、聯合、高堂、惠劉、西河、賀蘭、南川、三寨、郭喬、皇甫、街西、街東、汝林17個行政村,113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業人口3.2萬人,耕地面積6.5萬畝。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富平縣農業大鎮之一。 基礎設施 交通便利,吝富路橫穿東西,由康路縱貫南北,西禹高速公路、西韓鐵路穿境而過,惠劉火車站距鎮政府4公里,鎮內村村道路暢通無阻。 水利發達,鎮內南北二塬分別為抽黃、抽渭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八級站十支渠一條,抽水站四處,機井280眼。由荷蘭、三寨兩大水庫,庫容350萬立方米。全鎮有效灌溉面積5萬畝占可耕地面積90%。 通訊快捷,程控電話普及全鎮,寬帶網接入,移動通訊發達,信息交流暢通快捷,留古人民已邁入信息時代。 經濟發展 鎮黨委、政府全面實施富民興鎮戰略,有力地促進了鎮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鎮黨委連年在全縣的年終綜合評比中名列前茅。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7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50元。 農業產業 留古是一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農業大鎮,如何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始終是鎮黨委、政府認真調研、論證,確定了強基礎,調結構、壯特色,擴規模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群眾做大做強大棚瓜菜這一傳統產業,同時注重雜果發展。經過幾年的發展,全鎮大棚瓜菜面積由過去的千畝,發展到05年的20000畝,由南塬部分村的小規模種植,發展到目前17年村普遍種植,真正使這一投資小、見效快的產業從小做大做強,僅此一項全鎮人均純收入增加600元以上,同時鎮黨委、政府積極為這一產業的發展提供各項服務。一是積極引導群眾實施元公害化生產,03年4月順利通過了省農業廳綠色無公害生產基地的認證;二是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在資金方面積極協調鎮信用社解決發展資金,在技術上加大作務技術技能的培訓力度,這些舉措深得廣大群眾的稱贊。 2002年在縣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鎮上在大眾村何莊組建設“移民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一個,園區占地200畝,總投資67萬元,其中栽植冬棗80畝,紅蜜桃65畝,葡萄、李子、櫻桃、早紅蟠桃30畝,設施大棚栽植金壽杏14棚,現已初見成效,目前全鎮共有高標準農業示范園3個。 畜牧業發展方面,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種草興畜的決定,積極發展畜牧業生產,04年新建種草示范點兩個,面積1000畝,建成郭喬村戶外養殖業小區一個,新建羊舍30間,飼養奶山羊180只。到目前為止,全鎮大規模養殖戶已發展到180多戶,養殖業已由傳統的單家獨戶飼養模式向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抓發展的同時,注重動物防疫工作,組織人員定期對動物進行防疫,全鎮所有家畜都分別進行了疫苗注射,保證了出欄家畜的安全。 文化事業 文化繁榮,留古鎮以保留古衣集貿之風而得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清代的劉恒業,系街西村人,入選翰林院,以繪畫聞名于世,現存名作《五貓圖》一幅,被后人稱為“貓翰林”。近代的劉子范(1897—1968)于1927年捐資創建東壁小學(現留古初中),是富平縣新式教育的倡導者。 鎮內有文物古跡多處,其中位于大眾村的西魏文帝永陵遠近聞名,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豐富的文化旅游開發資源。 新時期的留古人建起了富平縣最早的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全鎮各村也建立了社火隊,其中孝義村的“卞家龍”享譽省內外,群眾的文化生活十分豐富,逢年過節熱熱鬧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