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谷”,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 此后的幾十年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和陜西省在這里又陸續布局建設了一批農林水方面的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范區成立時,這里共有10家農業科教單位,包括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學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農林水等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人員,被譽為中國“農科城”。但是,當時這里的基礎設施條件十分落后,只是一個落后的北方小鎮,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楊陵區總面積94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人(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康樂路20號,郵政編碼:712100。代碼:610403。
行政區劃
楊陵區轄1個街道、1個鎮、3個鄉:
楊陵街道 轄:康樂路、西農路、邰城路、神果路4個社區居委會。
五泉鎮 轄:五泉、斜上、湯家、高家、郭管、畢公、絳中、絳南、王上、桶張、崔家、帥家、上灣、茂陵、椒生、夾道、曹溝、曹堡、朱家19個村委會。
李臺鄉 轄:杜家坡、胡家底、北崖、南崖、東橋、西橋、陳小寨、李臺、淡家堡、徐東灣、徐西灣、穆家寨、永安、五星15個村委會。
楊村鄉 轄:上代、下代、付家莊、彭家窯、姚南、姚北、姚東、董家莊、半個城、上川口、下川口、南莊、柴家咀、喬家底、南楊、北楊、夏家溝、曹新莊、馬家底、崔東溝、元樹、崔西溝、張家崗、劉黃堡24個村委會。
大寨鄉 轄:寨東、寨西、西小寨、孟家寨、蔣家寨、周家、官村、陳溝、黎溝、杜寨、東卜、西卜、南卜、梁氏窯14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示范區成立的前幾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為了穩定這里的人才,發揮這里的農科教優勢,推進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國務院于1997年7月13日決定設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并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由國家19個部委與陜西省共同領導和建設。
國家交給楊凌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范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這一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并最終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并要在“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培養、吸引、發揮人才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科教體制改革”,“干旱農業研究和開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部共建”,“農業產業鏈延伸”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十個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19個部委和陜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九年多的艱苦創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展。
加快城市化進程,為穩定科教隊伍和吸引人才,加快產業發展創造了重要的保障條件10年來,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原則,城市標準的建成區從3.6平方公里擴展到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從3萬多人增加到了8萬多人,初步建成了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能夠較好地支撐科研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經濟發展
推進產學研結合,以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藥)為主導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既是實現產業化,增強示范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成果產業化。目前,累計入區注冊的企業超過85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2家。初步形成了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藥)四大特色產業。農牧良種業是楊凌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農牧良種推廣示范及其產業化,擴大對外科技示范效應的重要途徑。引進和培育形成了秦豐、科元、正大等一批從事農牧良種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擁有肉牛品種改良和奶(肉)牛繁育、雜交小麥、“雙低”雜交油菜等先進的技術成果和優良品種,市場輻射西北五省區,年交易總額約6億元。楊凌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牧良種集散地。隨著農牧良種產業規模的擴大,對外科技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楊凌環保農資產業的集聚效應正在形成,已成為西北最主要的環保農資生產基地。以巨川富萬鉀、秦川節水、博迪森農化、秦豐農化、鼎天濟農等為代表的環保農資企業超過60家,擁有生物鉀肥、無公害農藥等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環保農資企業通過在各地建立農資產品應用示范基地、示范點,既擴大了產品宣傳效果和銷售規模,又促進了農民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帶動了農民增收。
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通過在各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進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現有食品加工企業38家,年銷售收入約8億元。以果汁、乳品、蜂產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李華葡萄酒、當代蜂業、圣桑飲料已成為區域性知名品牌。年產18萬噸的陜西恒興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余噸的陜西當代蜂業公司等一批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壯大,使示范區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和食品工業逐步向規模化邁進。
楊凌生物工程(制藥)產業從無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在陜南等地建立中藥材基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現有醫藥企業16家,其中11家通過GMP認證。成長起了綠方疫苗、郝其軍制藥、麥迪森制藥、賽德生物、亨通光華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導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物和醫藥高科技企業。例如,郝其軍制藥公司的主導產品復方皂礬丸,獲得“國家保密發明專利證書”,被科技部、國家保密局評定為“國家秘密技術項目”。麥迪森公司自主開發的黃龍咳喘膠囊等藥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產業發展使楊凌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強。2006年示范區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和成立時的1997年相比:
工業總產值從1.2億元增加到20億元,年均增長36.7%;
國內生產總值從3.09億元增加到20.65億元,年均增長23.5%;
固定資產投資從每年3000-4000萬元增加到每年8-10億元;
技工貿收入從數百萬元增加到68億元,年均增長40%-60%;
外貿出口從零起步,達到9322萬美元;
財政收入從1369萬元增加到2.23億元,年均增長36.4%。
實施科教體制改革,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初步形成,教學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楊凌10家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合并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并。經過8年的發展,楊凌的科教實力明顯增強,走出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新路。在校學生由合并前的1萬名增加到了3.5萬名,研究生從700名增加到了5000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后進入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行列,新增17個國家和省部級實驗室、研究基地,3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個增加到了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由15個增加到了71個,碩士點由39個增加到了105個。200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優等評估,2006年又順利通過了研究生院的正式評估,教學質量迅速提高。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也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之一,進入了國家重點高職院校建設行列。新體制和新機制激發的活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跨越式發展。人才工作出現歷史性轉機。近年來,引進碩士以上人才300多名,2006年至今引進海外人才10多名。在職教師已有200多人出國進修。通過引進和培養,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隊伍正在形成。目前,以面向旱區農業發展為主導,在動植物遺傳育種、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植物保護、動物重大疫病防治、農業水土工程等學科領域已形成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產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獲得120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其中有14項獲得國家級獎勵,取得了一批如體細胞克隆山羊、生物農藥創制、胚胎干細胞研究、雜交小麥育種及節水農業和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由32%提高到了47%。
尤為可喜和倍受鼓舞的是,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學家李振聲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振聲院士在楊凌工作生活31年,他最主要的三大科技成就中,有兩項是在楊凌完成的,其中以小偃6號為代表的系列品種,開創了我國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其衍生品種達79個,推廣面積達3億多畝,這是陜西的驕傲,更是楊凌的驕傲。
區內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燈下黑”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解決區內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燈下黑”問題,既是楊凌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為走出去示范積累經驗、探索模式。通過實施“校村共建”,使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首先在楊凌推廣應用。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協會,推行“公司+科教人員+農戶”、“科技+專業協會+農戶”模式,逐步建立以龍頭企業帶動為主,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業等主導產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農村全面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良好局面。2003年,楊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847元,實現了嵐清同志提出的“翻番”目標。之后繼續以較快速度增加,2006年達到3820元。
對外科技示范的良好機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10年來,示范區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產業化帶動的多種有效形式。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在全國16個省區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150個,引進、推廣國內外良種1700多種,培訓農民400多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余項,推廣農林作物良種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受益農民5000多萬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廣產生的效益超過60億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寶雞合作建立的“專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農戶”的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專家+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區建立示范點和原料基地1200多個;楊凌乾興公司的“動態專家+公司+客戶(農戶、企業和政府)”的“乾興模式”,實現了“農民不出門,專家請到家”;楊凌電視臺開展的“百縣聯播送科技”活動,直接受益群眾達500萬人;《農業科技報》在全國發行,已成為廣大農民了解科技和市場信息的主要載體,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媒體之一,推廣實施的“媒體推廣模式”受到農民的贊揚;農村中小學開展的以循環經濟為特點的“生態校園”建設,也取得多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已與省內外20多個地市政府、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建立的35個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廣農牧新品種40多個、農業先進實用技術100多項,成果轉化率達到47%,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40多億元。近年來,先后舉辦農民技術職稱考試和認定8次,為940名農民技術員頒發了技術職稱證書,涉及陜西、甘肅、山西、山東等4省、58個縣區。在甘肅、寧夏等7個省、自治區,建立培訓基地、站點近千個,開展農技培訓5萬期,培訓農民400萬人次,受益人數100多萬。
每年一度的楊凌農高會成為國際知名的科技展會品牌和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
從1994年開始至今,楊凌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農高會的規模、效果、水平和影響逐年提高。累計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萬家國內外涉農單位,1085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項目投資、實用技術、產品交易額累計1255億元。特別是近五屆,每屆參會人數都超過130萬,其中90%以上是農民、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業企業。組織開展的(中外)農民創業論壇、農業實用技術講座和專家咨詢活動,咨詢培訓人數超過50萬人次。成功舉辦了2005“一村一品”國際研討會、2006中加農業科技創新周等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活動。農高會為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廣示范搭建了交易的大平臺、大市場,成為有效吸納、轉化農業科技成果,進行科技推廣示范的重要平臺,真正成為農業的盛會、農民的節日。
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服務管理機構,創造了楊凌良好的發展環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建立的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只設了六局兩辦、65名公務員編制,工作人員錄用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干部任用主要依據績效考核,“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管委會立足于服務抓改革,在全國率先實行會計代理制;率先實行了“自購公助”的公務用車改革;對外服務實行首問責任制和服務承諾制等。連續幾年,入區企業對投資環境的滿意度都在96%以上,社會各界對政府服務的滿意率保持在95%以上,公眾對治安環境的滿意率近兩年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2月22日,在參選的283個地方政府中,示范區管委會被中國新聞周刊和地方政府創新獎組委會評為全國唯一最具責任感的地方政府。評委會認為,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在公眾要求的反應效率和響應程度、重大決策和政策對公眾利益的體現程度、社會管理的公眾參與程度、公眾對行政行為的約束和監督程度、政府過失的責任追究程度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十年來的開發建設給楊凌帶來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一是形成了一個有綠色、生態特色的小城市的雛型;二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四是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通過科技示范和產業發展,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六是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并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礎設施
截至2006年底,示范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其中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約30億元,企業和社會投資約38億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網和水電氣熱通訊等配套管網、天然氣熱電廠、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和城市供熱中心,建設了30多萬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先進的標準高中、小學和幼兒園,水上運動中心,高標準的醫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態型田園風光為特色的小城市雛形,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國內認證,現已成為全國旅游示范區和國家衛生區。
城市導航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立于 1997 年 7 月 29 日,是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全區面積 94 平方公里,總人口 14.6 萬,新建區規劃面積 22.12 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陵區。示范區由國家科技部等 19 個部委(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聯合共建,陜西省政府成立了由 34 個廳局組成的省內共建領導小組。示范區管委會享有地市級行政管理權、省級經濟管理權及部分省級行政管理權。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國家對農業的傾斜扶持政策及西部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
楊凌位于陜西省關中腹地,東距中國歷史名城西安 82 公里,西鄰工業城寶雞 89 公里,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及西(西安)寶(寶雞)高速公路縱貫全區,距咸陽國際機場僅 70 公里,并有高速公路連接,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赿。楊凌地勢北高南低,呈三層臺階結構,最高海拔 530.1 米,最低海拔 403.2 米。年平均氣溫攝氏 12.9 度,日照 2196 小時,年平均降水量 660 多毫米,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
示范區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創新,建立了一個管現規范、依法行政的誠信型、服務型管理機構。示范區管委會堅持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示范區的生命線工程,著力建設一個能夠充分聚集人才、技術、資金等發展要素,實現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有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有力支撐產業成長壯大的發展平.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依托楊凌在動植物生物育種、轉基因、胚胎遺傳、克隆技術、細胞工程、旱作節水農業、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獨特的科技優勢,重點做大做強農牧良種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現代生物技術(制藥)產業,綠色農資(肥料、農藥)產業,旱作農業新機具、新材料產業,以綠色農資和綠色農產品為主的現代物流產業。截止目前,入區注冊企業達到 688 家,注冊資本 39.7 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生 物工程、環保農資、綠色食(藥)品為特色的產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