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北緯34°19′36〞-34°45′05″,東經108°00′13〞-108°24′18〞。總面積994平方千米/1002.7平方千米。總人口56萬人(2004年)。乾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乾縣自古商貿活躍、經濟繁榮。“乾州四寶”—鍋盔、掛面、豆腐腦、馇酥風味獨特遠近馳名。并有醬辣子、豆面糊等多種中華名小吃。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城關鎮,郵政編碼:713300,電話區號:029。
行政區劃
乾縣轄12個鎮、8個鄉:
鎮:城關鎮、臨平鎮、薛錄鎮、梁村鎮、峰陽鎮、注泔鎮、陽峪鎮、陽洪鎮、靈源鎮、馬連鎮、姜村鎮、王村鎮
鄉:大楊鄉、大墻鄉、漠西鄉、新陽鄉、周城鄉、梁山鄉、石牛鄉、關頭鄉

乾陵
歷史沿革
乾縣在黃帝時稱好畤,為祭天之所.夏朝時為雍州之域,商時為岐周之地,春秋戰國時屬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縣。秦始皇統一六國,建都咸陽,好畤屬京畿輔地.北魏時改好畤為漠西縣,隋改為上宜縣,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縣北之梁山,謂“乾陵”,遂更縣名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濉之亂,避難奉天,叛平,于興元元年(784)升奉天為赤縣,由京都直轄。唐昭宗乾寧二年(895)以奉天縣置乾州。爾后屢有更迭,到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
1949年6月,人民政權建立,廢除鄉保甲制,實行區鄉村制。乾縣當時沿用民國區劃,改10鄉為10區,改74保為74鄉。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正式組建為10區72鄉,后整編為10區69鄉,區鄉以序數命名。1956年3月,全縣撤區并鄉,10個區只保留臨平、陽峪2區。69個鄉合并為23個鄉。1958年4月,由臨平、新陽兩鄉分出石牛鄉,由吳店鄉分出關頭鄉,全縣成為25鄉。
2005年9月,全縣原有的420個村委會合并到了256個。
地理環境
乾縣位于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處北緯34°19′36″--34°45′05″,東經108°00′13″--108°24′18″之間。由于地處鄂爾多斯地臺南緣與渭河斷裂盆地的結合部,形成南部黃土臺原、中部帶狀平原、北部丘陵溝壑三個地形地貌。東鄰禮泉縣,西接扶風縣,麟游縣,南連興平市、武功縣,北臨永壽縣。總面積1002.7平方公里。耕地103.12萬畝。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1℃,無霜期為 224天,年平均降雨量573--590毫米。

經濟狀況
2009,乾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61.79億元,較上年增長16.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63元,增長7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98元,增長3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28元,增長36.8%。
乾縣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先后合作建成了靈源紅提葡萄生產基地、鐵佛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周城中原式弓棚蔬菜基地和漠西鄉萬畝油菜制種基地。養殖業通過實施“畜牧富民”工程,建成了梁村另胡、小曲奶牛養殖、王村上官秦川牛養殖、漠西賈趙籠養雞、峰陽鴕鳥養殖場等一大批養殖專業村和專業基地。布爾山羊、小尾寒羊、秦川牛、奶牛、獺兔、七彩山雞、鴕鳥等珍奇畜禽養殖已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農村產業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
交通運輸
公路:國道G312從靈源鎮入境,經過陽洪、城關、陽峪等鄉鎮,乾縣境內近30公里。G70福銀高速斜跨乾縣境內,乾縣有乾縣北和乾陵兩個出口,分別位于陽洪鎮中陸陌村和陽峪鎮南嶺村。省道S107關中環線和S209乾縣—湯浴經過乾縣東南部和西部鄉鎮。
鐵路:西安-平涼鐵路2008年11月20日開工建設,為國家Ⅰ級電氣化單線鐵路,設計時速120公里,運輸能力為貨運量3000萬噸/年,單向客運量160萬人/年。預計2012年完工,乾縣境有乾縣火車站一座,位于乾縣工業區草谷村。
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距離乾縣35公里,40分鐘車程。可以為乾縣所用。
客運:乾縣有咸運司及乾交客運兩個運輸公司。有到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楊陵、興平、三原等班線。其中到西安客運每天來回600多班次。各鄉鎮均有到西安、乾縣的客車。
乾縣公交共有9條線路,經縣城分別到達乾縣陽洪、靈源、大楊等鄉鎮。
貨運:乾縣目前貨運主要依靠公路運輸,乾縣從事汽車貨運大小車輛近2000輛,來往于祖國的天南海北。從事貨運人數近3000人。
科教文衛
乾縣文化教育歷史悠久。唐初就設有專門教育機構,宋時設儒學,元時增設社學,先后建立乾陽、紫陽、文明等書院,吸引廠四方學子。建國后,教育事業飛速發展。截至1998年,全縣計有縣轄高中7所,鄉轄初中27所,小學416所。教育質量位居陜西前列,是陜西省有名的狀元縣。
文化、衛生、廣播電視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已建立了縣文化館、圖書館、劇團、劇院、電影院、工人俱樂部等文化藝術活動中心。群眾性的文化藝術活動普遍開展。縣上建立了廣播電臺、電視臺、衛星地面接收站,安裝了閉路電視,廣播覆蓋率達85%,電視覆蓋率達95%。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改善,縣上建立了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和衛生防疫站,共有:衛生機構485個,從上到下已初步形成了醫療網絡。地方病、傳染病發病率大大減少。

乳峰
旅游資源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乾陵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巖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 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乾陵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1960~1971年已先后發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筑、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李重潤,原名李重照,是唐中宗長子。懿德太子墓位于陜西省乾縣縣城西北約三公里的乾陵東南隅.從墓葬的形制、規模、隨葬的玉哀冊、貼金甲馬騎俑,壁畫中的列戟、三出闕來看,都是目前唐代墓葬等級最高者。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于武則天的侄孫附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陽,年僅17歲。這是解放以來發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
武曌園 武曌園座落在氣勢磅礴、宏偉壯觀的乾陵腳下,園內建筑典雅,自然景觀秀麗,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為一體的綜合性、全方位文化旅游場所,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主要參觀點有武則天生平館、武則天傳奇觀、武則天感業寺、天然湖泊等。
旅游指南
門票:
旺季(3月-11月)聯票70元,乾陵單票45元,永泰墓旅游區(乾陵博物館)和 懿德墓旅游區25元,章懷墓旅游區15元。
淡季(12月-次年2月)聯票40元,乾陵單票25元,永泰墓旅游區(乾陵博物館)和 懿德墓旅游區15元,章懷墓旅游區 5元。
乘車路線
西安火車站坐游3就可以直達,7點發車。票價18元。
西安城西客運站乘坐至乾縣的班車(低速17.5元,高速20.5元),再乘坐乾縣公交3路可到。
乾縣八景
一、唐陵戴帽
此為“乾縣八景”之首,唐陵即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鋒,鑿山為穴,以山為陵,孤聳四絕,蘇世獨立,天將雨時,云纏霧繞,遠遠望去,猶如給乾陵戴上了一頂綿軟的白帽,煞是好看。這一自然景觀很早就被當地人發現,有“乾陵戴帽,長工睡覺”之諺語,蘇東坡亦有“嶺上晴云披絮帽”之佳句。
二、漢宮流泉
漢宮即甘泉宮,位于縣境注泔鄉,距縣城17公里,相傳注泔西溝,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質純良,水量充沛。飲之,神清志旺;洗之,膚美目明。后秦始皇巡幸于此,建甘泉宮。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后每逢盛夏,又必來此避署,飲泉思政。秦朝以后,漢朝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游,或避暑,或狩獵,或沐浴,漢宮流泉,名盛一時。星移斗轉,歷史變遷,漢宮頹傾,甘泉涸竭,如今只剩瓦礫殘。
三、五峰疊翠
五峰,即五峰山,距縣城23公里,位于乾縣東北界,北扼永壽,東鄰禮泉,以五峰并峙而得名。此山佳木繁茂,綠水淙秀,層林翠染,蓊蓊郁郁,山中奇秀,多有勝跡。古志曾云:上有靈湫,禱雨多應。今有寶泉寺、洋人房、石炕、鳳凰窩等十二處景觀,是旅游、觀光、登山、狩獵、休閑、避暑的佳境,據《民國.乾縣新志》記載“外國人伏天多避暑于此”。
四、雙乳凌煙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較低,稱東、西乳峰,為乾陵之天然門戶。整個山勢,遠遠望去宛若一位仰臥于天地之間,頭枕梁山,腳蹬渭河,雙乳豐隆,體態優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臺,唯乾陵依托山勢,筑臺建梯,形如奶頭,逼真宛然,故當地又叫“奶頭山”。若拾階登乳峰,可盡收關中秀色于眼底;南望渭水如帶,北看群嶺疊翠,東眺川原平地,西窮漠谷云煙,凝目臨風,飄飄然有凌云之感。著名詩人郭沫若1960年來乾陵游覽時;曾留下了“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之佳句。
五、石馬開道
此景距縣城6公里,與乾陵渾然一體,乾陵朱雀門南面從兩乳峰之間通向獻殿的御道兩側,豎有華表,石馬(翼馬)、駝馬、翁仲、述圣紀碑、無字碑、石獅、六十一賓王等大型精細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馬在前,雙翅高振,凌空欲飛,栩栩如生,其他石雕左右配置,緊隨其后,魁梧奇偉,氣象萬千,被史學界譽為“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近年來,國家文物旅游局又投巨資,對34尊石雕扶直加固,對御道鋪石美化,使此景更加恢宏壯觀。
六、金龍鎖關
位于縣城西北25公里龍塘溝。北關兩岸突攏,左右峭壁,據險夷之界限,扼山谷之咽喉。漆水河流至此關,如金龍拱掌,咆哮水濤,巨龍般從峪谷噴出,跳躍關外,而后平緩,一瀉千里,逶迤向南。關險水急,盤龍鎖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七、龍巖古寺
位于乾縣臨平鎮西北6.5公里處,座北向南,依山傍水,松石幽秀,境地頗佳。相傳該寺為唐德宗所建。寺西北和溝坡相連,東北有耬山環繞,東臨陡峭的龍塘口,南面橫跨漆水河的大渡槽。寺腳下漆水河細流之旁,明萬歷年間已涸的溫泉,今又復流。溫泉水質富有礦物質,水溫34度左右,可沐浴、可療疾病。后因人為污染,溫泉不再,但寺中香火甚旺,來者絡繹不絕,是修心養性,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八、響石名潭
潭有二,一在縣東注泔鄉東泔谷,人稱東潭,東潭主要有:龍潭、神潭、鬼潭、白馬分鬃、一線天等十多處;一在縣西漠谷,人稱西潭。二潭皆深不可測,其上于亂石罅中,高懸瀑布,曲折極奇險,雪浪銀濤,沖激流響,訇然之聲,數里可聞,故名響石潭,西潭在修乾陵水庫時埋于壩下,故此景又稱“東響石潭”。亦是旅游佳境,休閑勝地,若能臨潭把酒,頓覺別有天地非人間。
乾州(乾縣)小吃
有句話說:“先食乾州味,再游女皇陵。”可見乾縣小吃知名度之高。
中華名小吃
鍋盔、掛面、豆腐腦、馇酥、醬辣子、豆面糊
乾州四寶
鍋盔、掛面、豆腐腦、馇酥
民間藝術
乾州剪紙
乾縣人過春節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貼窗花,布置房間,以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窗花按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戲劇人物,如“花亭相會…三娘教子…青白二蛇…孫悟空盜扇”“劉海戲金蟾”等;二類是花鳥蟲魚,如“孔雀開屏”“春燕剪柳”“二龍戲珠…鴛鴦戲水…丹鳳朝陽…魚兒鉆蓮”等;三類是藝術字和圖案花卉,如“雙喜”“彩云”“佛壽…石榴”“桃”等。
乾州大地蛟龍轉鼓
蛟龍轉鼓是流傳于陜西省西部的一種民間鼓舞,在乾縣尤為盛行。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鼓腔上繪有“蛟龍”,所以又稱蛟龍轉鼓。蛟龍轉鼓氣勢恢宏,體現了關中西部人民的精神風貌和鄉土文化。
蛟龍轉鼓一般在元宵節表演,屬集體樂舞藝術,由15人到50人組成,也有百人參加的壯闊場面。蛟龍轉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后,號手兩邊,鼓只敲而不轉,“轉鼓”顧名思義就是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指揮居中,號手兩側,在鼓轉的過程中鼓槌高舉一擊,鐃鈸呈弧形圍于大圈之外。號一般是開始奏鳴的引子,蛟龍轉鼓的擊鼓者是表演的中心,在或公轉或自轉的過程中,隨鼓點翩翩起舞,可稱“舞步一絕”。根據不同的表演方式鼓隊有“月牙形”、“一字形”等。
蛟龍轉鼓沒有腳本樂譜,舞蹈、曲牌、鼓點僅靠藝人們的口述或記憶流傳至今,在流傳的過程中藝人們不斷加工、整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大的藝術魅力。蛟龍轉鼓以其傳統性、民族性、藝術性,成為鼓樂和舞蹈藝術結合的一枝民間鼓舞奇葩。
乾州布藝
乾州布藝是流傳于陜西乾縣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品的代表作,集民間剪紙、刺繡、制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布藝,即布上的藝術,它是以布、綢、絹、緞等為主要原料,以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容為題材,用變形、夸張的手法,同時融合、吸收民間美術中多種品類的制作技藝,通過剪、縫、繡、貼、挑、拔(扎)、拼、纏、納、疊、鑲等技法來制作的一種布質工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