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縣,咸陽市轄縣。位于省境中部,面積1 017平方公里,轄5鎮15鄉。縣府駐城關鎮,距咸陽市區35公里。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涇河沿東北邊界流向東南,其支流泔河自西向東橫貫中部。禮泉縣位于東經108°17′40″-108°41′46″和北緯34°20′50″-34°50′02″之間,東鄰涇陽,西鄰乾縣,南與興平、咸陽相連,北與淳化、永壽接壤。
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位于陜西省關中西南部, 地處黃土高原與渭河谷地交匯地帶,面積1018平方公里,轄11鎮4鄉448個行政村,耕地85萬畝,人口45萬。有回、蒙、佬、滿、錫伯、壯、土家等少數民族,三百多人。距西安市57公里,咸陽市28公里,東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南靠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關中環線,312國道穿境而過。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城關鎮,郵政編碼:713200,電話區號:029.
行政區劃
禮泉縣轄11個鎮、4個鄉:
鎮:城關鎮、史德鎮、西張堡鎮、阡東鎮、烽火鎮、煙霞鎮、趙鎮、建陵鎮、叱干鎮、南坊鎮、石潭鎮
鄉:藥王洞鄉、新時鄉、駿馬鄉、昭陵鄉
歷史沿革
禮泉歷史悠久,鐘靈毓秀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建縣,距今2218年。夏屬雍州,周稱焦獲,秦叫谷口縣(一作瓠口),西漢置谷口邑,屬左馮翊管轄,后改為谷喙縣,東漢并入池陽,南北朝時改稱寧夷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因境內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宮,故更名為醴泉縣。1964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醴泉縣”更名為“禮泉縣”。
自然環境
禮泉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無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海拔在402-1467米之間,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冷暖適中,自然環境十分優越。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呈階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種地貌。北部屬丘陵溝壑區,內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陽山和芳山等,由西向東走向,綿延40余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4%。北部山區又有30萬畝天然草場,待開發的荒山、荒坡、荒溝面積8萬畝,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蘋果最佳適生區。中部是黃土丘陵區,海拔在580-850米之間,占全縣總面積16%,南部屬黃土臺原區,海拔在450-560米之間,為川原平地,占全縣總面積50%。
河流交通
縣內主要河流有涇河、泔河、小河與泥河,可利用的水面積5000畝,水能資源100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1.2億立方米。北部山區土層深厚,海拔高,溫差大,是得天獨厚的蘋果優生區,并有森林4.1萬畝,天然草場30萬畝;中部九嵕山系礦藏豐富,現已探明,石灰石貯藏量達10億立方米,大理石貯藏量100萬立方米,出于石灰巖底層的富鍶礦泉水,天然純凈,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南部平原土地肥沃,為寶雞峽灌區,渠井雙保險,灌溉方便,盛產糧、棉、油和蘋果、酥梨、蜜桃等。是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設施農業基地。
境內312國道穿過,福銀高速也全線通車,目前正在修建貫通西安到平涼的鐵路,交通十分發達。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的禮泉人民團結拼搏,開拓進取,先后經歷了以調整農業結構、繁榮農村經濟為主的第一創業和以農村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為目標的第二創業,進行了蘋果生產、城市建設、招商引資三大戰役,縣城經濟呈現出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良好的態勢,形成了“以果興農,足農促城,以城興工,以工富縣,城鄉一體,財政收入7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90元,已有324個行政村提前實現小康,綜合經濟指標名列陜西省前列。
農田水利設施配套完備,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5億斤左右,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4億斤。禮泉蘋果聞名天下,果品面積50萬畝,總產15億斤。養殖業、蔬菜業蓬勃發展,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鄉鎮企業突飛猛進,成為支撐農村經濟的“半壁河山”。禮泉先后被列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兩高一優”農業示范縣、全國優質商品糧基地大縣、全國第一蘋果大縣、中央財政支持農業業化示范縣、全國高科技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全國初級電氣化示范縣。
縣辦工業在改革中迅速發展,通過改制、改組技術改造,組建了四大工業企業集團,增強了工業發展后勁,形成了以建材、醫藥、化工、機械、包裝、果糧深加工為主的工業格局。199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2.2億元。
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城鄉商業網點密布,各類綜合市場、專業市場和集貿市場體系健全,第三產業方興未艾。1996年社會商品零售部額達5億元,外貿出口供貨總值達5000萬元。
古文化遺址
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1處,古建筑5處,是陜西省18個重點文物旅游大縣之一。盛唐的兩位帝王都安葬在北部九嵏山上。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太宗昭陵,占地30萬畝,有陪葬墓200余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美,是目前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雕石刻群。現在昭陵博物館藏有文物珍品5000余件。
寧家遺址被稱為“禮泉半坡”;朱馬嘴遺址為研究商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香積寺寶塔歷史久遠,傳說動人;唐太宗昭陵,孤聳回絕,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湛,翼馬造型獨特,為關中地區帝王諸陵中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石雕石刻群。
五鳳山高大雄偉,重巒疊嶂;朝陽山“前屏昭陵,后環涇水”,奇峰高聳,險峻奪人;涇河龍口峽谷怪石嶙峋,山清水秀,是理想的天然公園,當代建成的縣城報時大樓、中心廣場、泥河大橋、仲橋仿唐街、泔河大橋、50萬畝果園、30萬畝方田和全國聞名的農業行進典型烽火村、袁家村等,日益成為引人注目的現代風景。
禮泉果品
說起陜西果業,陜西蘋果居全國面積第一,產量第一,質量第一的光環頗為耀眼。“如果說中國蘋果行業發展的關鍵在陜西。那么,陜西蘋果的根本在咸陽,而咸陽蘋果的源起則在禮泉。”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禮泉縣已經從一個普通的關中小縣,發展成為影響西部地區市場的果業大縣。
禮泉縣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交匯地帶,海拔420-1467米,平均日較差11.1℃,不低于10℃的積溫4226.7℃-3528.2℃,年日照時數2215.6小時,平均無霜期174天,是得天獨厚的蘋果優生區。全縣總面積10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萬畝。1985年,禮泉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優質蘋果基地縣;1995年被確定為中央財政支持農業(蘋果)產業化示范縣;2000年被國家列為“陜西蘋果”原產地保護區域。2005年禮泉縣10萬畝蘋果綠色基地建設通過農業部綠色標志認證;被評為陜西省果業強縣。 1984年以來,禮泉縣立足自然的資源優勢,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經過3年的建園會戰,完成10萬畝蘋果基地建設。九十年代初,縣上適應市場要求的農民意愿,不斷擴大規模,僅兩年時間實現了“戶均兩畝園,萬斤優質果”的目標。根據全國果品發展趨勢,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作出了實施“優果工程”的決定,積極調整優化果業結構,加快果品更新換代、套袋、生草等新技術的推廣步伐。到2003年底,全縣果品總面積已發展到70萬畝,年產果品8億公斤,其中蘋果6.5億公斤,果品收入近10億元,僅果品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元以上,一躍成為全國第一水果大縣,禮泉紅富士、秦冠、酥梨等多次被評為部優、省優和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名牌水果等。 蘋果產業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截止目前,全縣建成果品氣調冷庫24座,簡易儲藏果庫6萬多個,儲藏規模達4億多公斤,僅儲藏增值2億元以上;建成年產萬噸濃縮果汁生產線兩條,年加工鮮果4萬余噸,創匯百萬美元;果品包裝企業發展到246家,年產值近4億元;各類運輸車輛5萬輛;建成果品批發市場4個,果行500余家,果品經銷人員達5萬余人,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果品集散地。
禮泉縣有果品75萬畝,其中蘋果50萬畝,梨15萬畝,桃、杏、李、石榴、葡萄等雜交果10萬畝,平均年產果品80萬噸。
由中科院果樹研究所選育而成。果實倒卵形,頂部突出,具有明顯棱構,果實綠黃色,果肉白色,質細酥脆、汁多、味甜、品質上等。單果重250-350克。北屯地區七月中旬可以采收,不耐貯藏。該品種樹勢強壯,枝條萌芽力強,成枝力弱,單枝生長量大,單枝年生長量達2米以上,一般栽后3-4年即可形成結果。豐產、穩產,常規管理沒有大小年。
禮泉烙面
禮泉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湯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ao,一聲)”,即將面盛在碗中,用骨頭湯或者調好味的酸辣湯澆之。然后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面,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