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巴中市 >> 鄉鎮介紹 >> 石灘鄉 |
![]() |
石灘鄉 |
石灘位于南江縣城東南方向,距南江71公里,距巴中48公里,東經106°50′—107°00′,北緯32°10′—32°00′。東接大河鎮,西臨燕山鄉,北連關門、高塔鄉,南靠高橋、平崗鄉,幅員面積5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600畝,森林面積27600畝。全鄉轄碾子咀、母家坪、宋家坪、王光山、檔頭嶺、石河寨、雪花寺、趙家河、鋪埡廟9個行政村,40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含雪花寺街道),總戶數3653戶,農業戶數3530戶,總人口14120人,農業人口13690人。 歷史沿革 1951年7月成立鄉人民政府,鄉政府駐地石板灘,1958年9月更名為石板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11月將石板人民公社更名為石灘人民公社,1984年 3月更名為石灘鄉人民政府。 氣候地貌 石灘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為東部董家梁海拔1224米,最低點為南部陳家河海拔480米,屬低中山地形地貌,被河流溪溝切割成長條狀小臺梁,上段為砂石陡坡,下段為泥巖緩坡。境內有關門、明江河,下(兩)關(路)公路沿明江河縱貫全境。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干寒少雨,平均氣溫19℃,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1℃,日照時間長,年均日照1650小時,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275天。至2004年全鄉退耕還林2830畝,森林覆蓋率達56%,環境清新,空氣質量優。 自然資源 石灘土地肥沃,以紅砂壤為主,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洋芋、紅薯、油菜、煙葉、等糧經作物以及李、杏、桔、梨、核桃、銀花等經濟水果。荒地荒坡48000畝,適宜發展南江黃羊、牛等草食動物。玉米、油菜等桔桿資源豐富,發展生豬得天獨厚。有豐富的中草藥和野生可食用菌。石灘屬于農業鄉,年可提供優質大米1300噸。 經濟發展 近年來,全鄉緊緊圍繞發展“綠色、民營、旅游”三大經濟,經營“石頭、水頭、山頭”三大資源,建設“工業強縣、畜牧大縣、旅游名縣”,實施“城鄉互動、項目帶動、城市拉動、開放促動、法德聯動、人才推動”六大戰略,經濟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按照“建特色產業基地,創山區致富典型”的工作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了規模抓黃羊、銀花,統籌抓勞務的格局。在王光山村建成了銀花GAP核心基地320畝,帶動全鄉規范栽植銀花3260畝,全鄉銀花播面達到6500畝,年產銀花160噸。在全縣率先建起了金銀花專業合作社,2003年12月29日,國家質監總局、省委書記、人大主任張學忠,省長張中偉等省、市、縣主要領導在該基地視察時給予高度贊楊,這是解放50多年來省主要領導首次來石灘視察工作,2004年4月,石灘鄉人民政府被巴中市委、市政府命名為“農業標準化先進單位”。南江黃羊實行圈牧結合,年飼養量達15600只。全鄉務工4400人次,年務工收入達2000萬元,勞務產業已成為支撐石灘經濟的主要來源。全鄉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薯類等糧經作物。水稻、玉米畝產達550公斤。2004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3760萬元,人均糧食600公斤,人均純收入1530元。 石灘山明水秀,物阜天寶,人杰地靈,歷史文化的積淀讓她更加絢麗多姿。明江、關門河交匯將石灘版土一分為三,三塊版土上都有重點基礎設施和文明古跡。1977年以來,石灘進駐了近20人組成的縣委農村工作隊,展開了第一輪農田水利大會戰,歷經8年,投勞313萬個,國家投入40萬元,村社集體籌資6萬元,群眾投資9.3萬元,吃糧132萬公斤,分別建成了容水161、163和24萬立方的楊家溝、唐家咀和火地溝三大重點水利工程及配套渠系36公里,由于當時不通公路,人力背沙到20公里的楊家溝水庫工地,奉獻幾代人,實屬奇跡!石河寨村成為原達縣地區治山治水、“先治坡、后治窩”的一面紅旗,兩任村支書先后出席了全國第一、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并與時任黨中央主席華國鋒合影。碾子咀、母家坪、宋家坪、王光山村聯建楊家溝小(一)型水庫,灌溉農田3600畝;檔頭嶺、石河寨、雪花寺、趙家河村聯建唐家咀小(一)型水庫,集發電、澆灌于一體,裝機容量750KW,年發電量110萬KWh,灌溉農田230畝;鋪埡廟村與大河佛石壩村聯建火地溝小(二)型水庫,灌溉農田1800畝,關門河水穿越龍頭山800M隧洞直下明江發電,高龍坎電站裝機容量達2X1250KW ,移動、聯通機站相繼建成,網絡覆蓋全鄉。 全鄉擁有山平塘178口,主、支石渠總長53公里,庫、塘、池年總蓄水量達430萬立方米,水資源極為豐富。 除人造景致外,還有一些自然景觀令人神往。碾子咀村獨柏樹距今500多年,傳說是巴中陰靈山的一道風水,因此焚香還愿絡繹不絕,乞求平安;母家坪村有一棵直徑為90CM、高30M青松長在石縫中,天長日久,樹根將巨石一分為二,名破松,常有白鷺成群結隊在樹上棲身,與武映山洞天候鳥遙相呼應;宋家坪村歧山寺古代石廟獨具匠心,12根石柱高8M矗立在獅兒寨,解放前美蔣特務利用荒郊野外、人煙稀少的特殊地理位置冒充和尚在此“誦經”潛伏多年,解放時被群眾發現后潛逃;雪花寺村海拔1024M的麻石寨居然天生一股泉水,成為遠近聞名的“神水”,旁邊建有一座古廟,古色古香的廟宇間一幅“善心呈祥,雪花高飛雪花寺;慈悲感化,神水長流神水溝”楹聯頓生情趣,一座有住戶86戶,320人,長1100M,年客流量12萬人次的村級集鎮直抵高塔鄉界,錯落有致磚混平房成為石灘的一道靚麗的風景。雪花寺每縫觀音“生日”、“得道”、“登臺”三個日子,由民間自發組織連唱大戲三天延續至今,煞是熱鬧;鋪埡廟村宛若一艘巨輪,古人將龍頭山比作船頭,把大元山、小元山比作船桅,石筍比作篙桿,呼之欲出,但被杞人從龍頭山腰至鋪埡廟修建一條石級路(鐵鏈子)將船“拴住”,至今“困在”明江。近年移動、聯通相繼建了兩座高塔,它象征著兩束風帆,鋪埡廟乘改革東風培植了一個特色經濟村:“石筍壩的庭院仲家塬的篩,大元山的烤煙當酸菜,方斗巖的打工仔纏萬貫,邵家渠的背兜榨斷街”。 基礎設施 到2004年,全鄉已有100%的村通公路,總計里程158公里,1984年修通了兩座鐵索橋,解決了三岸人民通行,2000年石灘街道建成了水泥路面,下關油路經過石灘11公里,2004年第二期農網改造基本完工,全鄉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和無線電話,程控電話470門,無線電話680部,有2 個村通光纖電視共140戶,90%的戶自行安裝了“小鍋蓋”,光纖電視村村通己納入“十一五”規劃。 社會事業 全鄉有九年義務教育學校一所,有初中教學班 8個,在校學生 520人,村小學8 所,小學教學班42個,在校學生1420人,全鄉在校學生1940人,有教職工71人。中考連續8年名列全縣前茅。石灘崇尚教育求知,現具有專、本科學歷126人,副教授以上的6人。鄉衛生院有病床22張,B超1臺,衛生人員4人,鄉村醫療點 16個,有鄉村醫生 21人,村衛生點覆蓋率100%。計劃生育基礎工作扎實,計劃生育率達94%。信用社、糧管所、畜牧站、林業站、郵政所等鄉級單位有序運轉,加強了鄉政府的經濟、政治、教育文化中心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