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巴中市 >> 鄉鎮介紹 >> 橋亭鄉 |
![]() |
橋亭鄉 |
橋亭鄉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向南傾斜,呈“凹”字形,最高點為北部的龍池山,海拔1700米,地域南北寬,東西窄,中部凹入,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主要山峰寨子山、化碧寨、九龍山、龍池山海拔在1500米以上。南江河從北至南縱橫其中,河床深切,谷坡峻峭,境內山高谷幽,屬亞熱帶秦巴區濕潤季風氣候。由于全鄉地勢高低不同,形成鄉境內南部與北部、山上與山下氣溫的立體差異,氣溫由南向北,隨地勢升高而降低,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2℃,年平均氣溫16.2℃, 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境內有鐵、鉛鋅、石膏石灰石等礦產。1958年興辦過鐵礦廠、鉛鋅廠和磷肥廠。2003年引進外地客商探采鉛鋅礦。 歷史沿革 橋亭鄉以老街橋頭木橋上建亭得名。清代屬崇清鄉地,置橋亭場,民國六年(1912年),橋亭場劃規第二區團練辦事處轄。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解放了橋亭,在橋亭置鄉蘇維埃,隸屬楊壩區蘇維埃。1935年3月,紅軍撤離南江,國民黨恢復統治,置橋亭聯保辦事處,屬第一區署(區署置趕場溪)域。1940年實行新憲制,撤并聯保置鄉鎮公所,劃屬第一區署橋溪(1944年更名官溪鄉)鄉公所轄。解放前夕,屬于偽官溪鄉第十二保,沙灘為第十三保。1949年12月重獲解放。解放初年,在“官溪鄉解放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征糧、清匪和民主建政工作,1951年1月廢舊保甲制度,建立新政權。同年4月,結合清匪反霸,減租退押,拆官溪鄉地置橋亭鄉人民政府,沙灘也同屬劃歸橋亭鄉人民政府管轄。1952年1月,結合土改,調整鄉村規模,拆橋亭鄉地置沙灘鄉人民政府。1954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秋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2月撤銷沙灘鄉并入橋亭鄉。1957年3月復置沙灘鄉。同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分別成立橋亭鄉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沙灘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分別更名橋亭鄉人民政府、沙灘鄉人民政府。2005年3月,調整擴大鄉規模,拆沙灘鄉人民政府并人橋亭鄉人民政府,內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安全生產辦公室。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2004年底,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1700萬元,第三產業332萬元,占CDP20%,農業總產值1076萬元,占GDP63%,地方財政一般撥款收入45萬元,人均糧食1210公斤,人均純收入1518元。 農業生產:圍繞“依靠科技增效,調整結構增收”的思路,加強科技普及力度,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初步形成黃羊、核桃、銀花、生豬四大骨干產業。畜牧業有了快速發展。充分利用廣闊的草山草坡,大力飼養南江黃羊,實現黃羊產值35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32.5%,養羊50只以上的大戶達到152戶,高標準、高規格、高質量建黃羊養殖示范小區9個,建“千羊村”5個,生豬飼養量達到15350頭,年出欄7500頭,已建仔豬飼養基地一個,家禽出欄1.8萬只,畜牧業總產值79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4%。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農業增收,農民增效,全鄉綠色經濟總產值65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60.4%,農民人均綠色經濟收入達到900元,主要經濟作物銀花達到4700畝,年產金銀花20噸,實現收入60萬元,建銀花基地村4個,栽植銀花1000株以上的大戶300戶,核桃總面積達到5400畝,年產核桃45萬斤,實現收入l12萬元。建成了全縣最大的核桃基地鄉。水果年產量25萬斤,三木藥材1000畝,板栗產量10萬斤。 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運輸有省道101線沿河貫穿全鄉4個村。到2004年底,全鄉已有4個村修通了村道路,基本解決了交通閉塞行路難的問題,投資23萬修建了三座鐵索橋,群眾過河難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全鄉共建小型塘20口,引水堰6條,微水池50口,提灌站5處,水利工程蓄、引、提能力達到150萬立方米,其中有效水12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500畝,保灌面積1200畝,旱澇保收面積1100畝。實施“治水興村”戰備,切實解決旱山村的人畜飲水難問題,全鄉建人飲池250口,解決了1450戶4520人18000頭牲畜飲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充分利用南江河上游水利資源,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了水電站3座,總裝機容量720千瓦,開與國家電網聯網,解決了全鄉照明,家家戶戶照上了電燈。建程控電話基站一個,無線電話實現了村村通,目前,全鄉程控電話用戶有120戶,無線電話有131戶。移動電話用戶720戶。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以實施林業“兩大工程”為重點,抓好環境綠化和環境治理,建設生態家園。近五年退耕還林3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7.8%。加強天然林的保護,初步實現了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目標。 招商引資:堅持“走出去”,采取“請進來”,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牢固樹立“親商、安商、富商”的意識,多渠道營造招商引資平臺,積極協調服務,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成效。引進縣內外客商投資500多萬元,建加油站一個,探采鉛鋅礦2處,開采沙場3處,建花崗石板材廠一處,建石膏廠一處,已動工新建龍門電站一處。就地解決了500多人的務工。 勞務開發。橋亭鄉是一個地勢條件惡劣、坡地多的山區鄉,農村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在勞務開發上,堅持以有效開發利用,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為中心,以實現充分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外輸回引為途徑,把勞務開發作為推動鄉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勞務開發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農業增收的主要途徑。全鄉年外出務工人員2500人,年實現勞務收入750萬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867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7%。積極引導,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投入農業再生產,從事養殖、加工、運輸。全鄉已發展農村養殖大戶5戶,種植大戶25戶,加工、運輸大戶20戶。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大戶9戶,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民營經濟:按照“民營經濟富鄉”的總目標,堅持“鼓勵發展、正確引導”的方針,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4年底,全鄉民營經濟大戶達到了35戶,個體工商戶45戶,個體運輸戶50戶,從業人員150人,民營經濟收入達到了327萬元,占農業總收入23.4%。 社會事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全鄉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軟硬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教學質量得到了不斷提高,共投資二百多萬元,對橋亭小學、沙灘小學、龍門村小學校危房進行了全面改造,兩所中心小學裝配了電腦,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基礎教育扎實推進,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小學(含村小)4所,共有教學班19個,教職工3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在校學生890人。衛生工作方面,對鄉村衛生組織實行了一體化管理,提高了各衛生站為民服務的業務水平和質量。大力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全鄉群眾全面實行了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0%以上,有效的解決了農民看病難、住院難問題。在計劃生育方面,加大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宣傳,大力開展“三結合”工作,使全鄉的計劃生育率提升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0以內。在廣播電視上,通過政府投入和農戶自行投入,電視入戶率達到90%以上,光遷電視入戶率達30%以上。 民俗文化 舊社會,橋亭沿襲傳統民俗,以封建文化維持其殘破局面,自發地進行祝神、慶架等活動,解放后,橋亭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多樣,具有山區特色,橋亭人民普遍學習扭秧歌,唱革命新歌。1952年民間組織宣傳隊,進行戲劇、歌詠、相聲、快板、_金錢板等多種演唱活動,1955年,建立了農村俱樂部,按業余、自愿、小型和多樣的原則組織農民喜聞名樂見的文化、藝術活動,吸引了大批農民積極參加。1966年由各種形式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所代替。以宣傳表演“造反有理”、“階級斗爭”為題。1972年至1979年人民公社成立了橋亭農民文藝宣傳隊,參與人數達到50人,分別深入各大隊義演共計250場次。1980年重建了公社文化站,恢復了說唱、讀書等活動,集資興辦了電影隊,民間廣泛流傳著山歌,凡婚喪嫁聚、拉石打夯、背運夜行中都可聽到不同格調的民歌從人們的口中飛出。1990年以后,由于電視的普及,電影文化工作被終止。 發展思路 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實施“科教興農、科技興鄉”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開發利用好橋亭鄉的生態和氣候優勢,把橋亭鄉建成有名的綠色經濟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抓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培植好后續產業,保證農民增收。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主要目標是:“十一五”期間,橋亭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壯大以南江黃羊為主的畜牧支柱產業,鞏固核桃、銀花為主的后續產業,開發壯大勞務產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根據山區玉米產量大的特點,引導群眾對糧食精深加工,以提高糧食轉化附加值,加強環境保護,大力推廣沼氣和生物節能灶的使用,加強水利、交通、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做大做強橋亭鄉畜牧產業規模和“二南路”橋亭段公路沿線區域經濟規模,抓好鄉中心集鎮規劃和建設,以優惠政策,吸引農村人口到集鎮建房落戶,開辦服務業。力爭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10%,經濟總收入年增長12.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