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達州市 >> 鄉鎮介紹 >> 梅家鄉 |
![]() |
梅家鄉 |
梅家鄉位于開江縣東北,距縣城23公里。幅員面積49.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44公頃。鄉人民政府駐仁義街中段。轄梅家鄉社區居民委員會、3個居民小組和梅家壩、小方城、老山、茅坪寺、大堰塘、小溪溝、交易山、馬黃溝、云龍橋等9個村,82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全鄉有4568戶、1564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2人。少數民族有藏族、彝族、土家族各1人。 歷史沿革 梅家鄉古稱仁和場。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定名仁和鄉。1958年,改名仁和公社;1981年12月,更名梅家公社;1984年4月,改名梅家鄉。 地理氣候 該鄉地處淺丘、深丘及山區相間地帶,海拔1200米以上,年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達1300毫米一1400毫米。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花生等。養殖業有豬、牛、羊、兔、禽等。 經濟發展 1986年僅有街道1條。到2005年,建有仁德、仁靈、仁義3條街。有自來水廠、供電所、郵電所、廣播電視站、移動通信網站、汽車站、農貿市場、垃圾堆放處理場等。全鄉安裝程控電話機736部,無線電話機80部,移動電話(手機)534部,有線(含光纖)電視用戶1468戶。 1986年,境內只有路經該鄉的開梅路1條。到2005年,先后投資358萬元,投勞7.90余萬個,修建了鄉村公路12條計48公里,達到了村村通公路。全鄉有客車6輛,貨車10輛,兩輪摩托車2O0余輛,交通運輸萬便,結束了人們勞作靠肩挑背磨的歷史。建起衛生井1500口,人畜飲用水池150口。有山平塘117口,改造中低產田土68公頃。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加快。到2005年,建成生豬養殖場7個。全鄉年出欄生豬1.20萬頭。肉牛養殖場3個,養殖安格爾斯肉牛80余頭,山羊2萬余只。鄉內有酒廠、農副產品加工、水泥板預制廠、頁巖磚廠及個體工商戶128家,從業人員920人。全鄉國內生產總值476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3288萬元,第二產業322萬元,第三產業1151萬元。糧食總產量7146噸,肉類3700噸,水果13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203元。鄉農技站職工蔣家齊獲農業部授予"全國十大種糧標兵"稱號,并獲"紅旗"牌拖拉機1臺。1986年,鄉內有1975年創辦的梅家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12所,在校學生2581人。1996年,籌資77萬元,新建梅家鄉初級中學教學大樓一幢,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教職工宿舍樓1200平方米。是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0年8月,梅家鄉初級中學與梅家中心校合并為梅家綜合學校。到20O5年,鄉轄有綜合學校1所,小學11所,在校學生共1900人,教職工89人。北京市朝陽區李小龍先生捐資人民幣15萬元在梅家鄉原長沖村建"新世紀希望小學";云龍橋村在外務工人員李小鋒捐資16萬元,改建云龍橋村小學。衛生醫療設施有鄉衛生院1個,村衛生站6個,個體診所2個,醫療技術人員31人。有電影院1個,鄉文化室1個。鄉內古建筑仁德橋,為縣境建筑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獨拱大石橋,跨度內徑為30米,高15米,橋寬7.70米,共有石梯74級。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