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達州市 >> 鄉鎮介紹 >> 媽媽鎮 |
![]() |
媽媽鎮 |
媽 媽媽鎮位于四川省大竹縣城東南,距縣城27公里。1953年置媽媽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高(穴)廟(壩)公路過境。轄永豐、媽媽、長春、荊竹、大石、中梁、槐花、棋林、北斗、九河、石埡、梅巖1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土陶、采煤、農機修配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兼產苧麻、柑橘。養殖業以生豬、家禽、淡水魚、蠶為主。 鎮名由來 古老的石板街道呈“人”字型。路面呈“石板”整面。原街道上有7座石廟宇。某些地方還能找到一些古老的蹤跡。 對于拿全世界最敬愛的母親稱呼做地理名稱任何人不用想就會明白“媽媽鎮”肯定有非常多的意義。附:據了解:大竹縣清河鎮街道便是當年流行電視連續劇《傻兒司令》的原型。大竹縣還有著名的崎嶇山道“9道彎”該道以高、陡、險出名。然而媽媽鎮很大一部分的由來是因為小二戰前 小鎮上7個小廟排成“人”型而為 這就是媽媽鎮當地百姓最信的一種來源 也被收入到了《大竹縣志》。 媽媽鎮地處大竹城南,距離縣城25公里。據傳,清乾隆年間,一位姓名不詳的婦女在鎮上正街拐彎處(雞神廟右側),修建了幾間木架房,開了一家客棧,專供過往客商行人食宿。她美麗、善良、熱情大方,尤其對窮苦百姓體貼入微,經常解人急難,在鄉民中頗有威信,人人都稱呼她為“好媽媽”。后世以她所修的客棧為基點建起了街道,為紀念她,1931年,大竹縣根據廣大群眾意愿,將長樂鄉更名為媽媽鄉。 1947年,媽媽鄉一個名叫黃楷的教師一心想討好巴結地方權貴。鄉人周本匯掌握著全縣地方兵權,地主楊獻安是當地“義”字號袍哥組織的“老大”,此二人在媽媽鄉為兩霸。黃楷向他們進言,以二人名字的最后一字,將媽媽鄉更名為匯安鄉。楊、周二人欣然應允。這一改名激起了富有正義感的進步人士的極力反對,他們因此遭到周、楊二人的報復和打擊。新中國成立后,匯安鄉被“更為原名媽媽鄉,以遂民愿”。文革中,媽媽公社一度更名為工農公社,文革后還名為媽媽鄉。2001年6月,建制為媽媽鎮沿用至今。 媽媽鎮這個名字包含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包含著民眾對善惡美丑的明辨,也包含著進步知識分子堅持正義的大無畏精神,提起它,全鎮人民無不引以為自豪。 經濟發展 全鎮屬農業大鎮,農村經濟特色有:一是蠶桑特色。全鎮現有桑樹面積3560畝,養蠶3000余張,收入160萬元,其中梅巖村、石埡村、北斗村、棋林村為蠶桑專業村;二是畜禽特色。現有養殖大戶115戶,年均出欄生豬2萬余頭,家禽40余萬只,其中媽媽村為禽業養殖基地,永豐村為生豬養殖基地;三是勞務特色。全鎮共有勞動力7120人,年均外輸勞務4000余人,收入2000余萬元。 2007年擬將鎮打造成蠶桑大鎮、畜禽大鎮、勞務大鎮,年內新發展蠶桑1000畝,增養蠶1000張,每村新發展養殖大戶3-5戶,達到戶平增養1頭豬,人平增養5只禽,新增勞務外輸400人,實現人均純收入增長200元,力爭230元目標。 古鎮印象 古老的小鎮街道布局為“人”字形,左一撇外面是一條“媽媽大河”,此河流經重慶,最終至長江!據90歲以上的老人講,媽媽鎮的來源比較奇特!至少我都沒聽到過比較真的傳說,也許這就是媽媽鎮的另一層“蒙娜麗莎”了。 2000年前,媽媽鎮還稱為媽媽鄉,據百姓講。是國家改革“擴村建鎮”工程到媽媽場了,由媽媽鎮政府的文化干部簡隆奎撰寫材料,上報省政府,于2002年后改為鎮稱號。早在鄉政府稱呼之前,媽媽鎮稱為媽媽公社,因為文化大革命期間,地方權力機關統稱為公社,百姓共勞共吃社會主義大鍋飯而來。 最高的建筑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建造的玻璃廠、煙囪。廠已沒了,但煙囪還在,高高地與山坡上的鎮政府辦公樓相呼應!上中學時,就看到學校的大會堂形式古廟!不過現存的很少很少了!老人們講,媽媽鎮場道里共有7座古廟,歷史相當悠久,至今保存不當,未能保存下來,此是媽媽鎮最大的遺憾。其它鄉村里的古廟并未有人統計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