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廣元市 >> 鄉鎮介紹 >> 白龍鎮 |
![]() |
白龍鎮 |
白 白龍鎮位于劍閣縣中南部,地屬盆地丘陵地帶,海拔高度642米,年平均降雨量1061毫米;東與合林交界,西與開封鎮、元山鎮相連,西公興鎮接壤,北與老縣城普安相鄰,鎮內有省道劍南公路連通南北,縣道喻馬公路橫貫東西,距綿廣高速公路僅70公里。全鎮移動通訊、程控電話、光纖網絡電視全覆蓋,集鎮內學校、醫院、自來水站、汽車客運站、天然氣供氣公司、商貿流通市場等城市功能齊全。 行政區劃 劍閣縣轄鎮。1951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43公里。面積74.9平方公里,人口1.6萬。劍(閣)南(部)、劍(閣)蒼(溪)公路在此交會。轄龍洞、三灣、石灘、春風、青豐、寨門、槐樹、小埡、廟埡、古樓10個村委會和一、二、三3個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兼產棉花、花生。 白 歷史沿革 治地白龍場,位于縣境中南部,距城43公里,因古剎白龍廟得名。去閬中的古驛道和今劍閣至鶴齡、劍閣至南部縣公路過境。 宋時臨津縣遷此,后廢縣設鎮,明時為漿池屯,《劍閣縣續志》載:明永樂間(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八姓(陜西鳳翔府富平伏、管、李、趙、程、左、劉、楊)屯田于漿池側(即今白龍廟),為古胡原、臨津、普安縣屬地。清末在此置信安鎮。 民國3年改為講信團,民國19年改稱講信區,民國25年為第三區治地、民國29年設白龍鎮,后改為鄉。建國后,1950年在此設第三區公署,1951年設鄉,后稱白龍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白龍鎮。1989年,全區面積291.1平方公里,轄白龍鎮和禾豐、搖鈴、碑埡、廣坪、店子5鄉,共46村,330組。2006年撤銷區建制,白龍鎮直屬于縣。 資源優勢 白龍鎮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區域資源優勢,1999年被列為省級試點小集鎮。全鎮轄9村2社區,80個村(居)民小組,常住人口27189人,總戶數5949戶;其中:農業人口12272人,農業戶數3536戶。幅員面積51.68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2572畝。 基礎設施 全鎮村組道路146.6公里,水庫5座,山坪塘413口。當年完成泥碎路整治11.2公里,小埡村3.2公里、寨門村3.6公里、古樓村4.4公里。病險水庫整治5座,山坪塘整治146口,土渠標準化維修13.2公里。 白 城鎮開發 白龍鎮是省級試點小城鎮,全縣“一城八鎮”重點鎮及統籌城鄉試點鎮。按照縣委、政府提出的把白龍建成劍閣南部地區生態小城市的要求,鎮黨委、政府依托白龍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完成了城鎮規劃和城市規劃的修編。并以城市開發為重點,積極招商引資,先后引進6個業主,投資5600萬元,集中開發臨津街商住小區、魚池街步行街、中學教育小區、魯班濱河安置小區及濱河廣場等工程。目前,各小區基礎工程結束,主體建設開工,城鎮開發初具規模�!� 臨津街開發工程以白龍寺為軸心,東接劍南路,西鄰白龍中學,是集餐飲、娛樂、佛教文化、商貿、休閑為一體的500余米新街道。臨津街東段占地10471㎡,總投資1363萬元,一期A、D幢商住樓占地1100㎡,建筑面積4600㎡,主體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占地8971㎡,街道及市政綠化1524㎡,綜合市場980㎡,房地產開發4464㎡,建筑面積14000余㎡,商鋪100間,3000余平方米,商品房90套,9000㎡,并于8月20日正式開盤出售。中心文化廣場以白龍寺佛教文化為載體,建設集文化、體育、休閑、公益設施為一體的綜合文化廣場2000㎡,投資100余萬元。臨津街西段占地7500㎡,建筑面積13500㎡,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修建房屋49間6500㎡。 魚池街開發工程系將原場鎮污水魚池回填開發利用,建設成商貿、餐飲、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步行街�;A工程整治總投資300萬元,平整面積12242㎡,建筑面積400㎡,鋪設下水管道600米,平整廣場1600㎡。現基礎工程已結束,土地已經公開拍賣,正進行房地產開發。 2008年集鎮建成面積3.2平方公里,2009年合理規劃了臨津街、食品路開發建設,新建成集鎮街道二條。引進開發商進行商住樓及商貿市場開發,分別有魚池商業街,國泰商城,教育小區,陽光小區,滿福花園,農貿市場,供銷社商住樓等項目。合計建設住宅面積7萬余平方米,商業市場1.6萬平方米。進一步擴大集鎮規模和完善了城鎮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