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瀘州市 >> 鄉鎮介紹 >> 白米鄉 |
![]() |
白米鄉 |
白米鄉位于合江縣城北面,幅員面積74平方公里。2005年,實現總收入248.1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2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67元。鄉政府駐地距縣城7公里,一面依山三面環水,東與榕山鎮一江之隔,南與縣城隔江相望,形如“水上半島”。 白米鄉位于合江縣城長江北岸,東、南、西三面臨江,分別與榕山、合江、佛蔭、大橋隔江相望,北與望龍鎮接壤,幅員面積74平方公里,幅12個村、1個社區,截至2009年,全鄉總戶數12778戶,人口40991人(其中城鎮人口976人,農業人口40015人)。鄉政府所在地白米場距縣城7.5公里,距瀘州38公里、成都310公里、重慶160公里。 區劃沿革 白米鄉于1941年建鄉制,屬一區;1950年設白米鄉人民政府,屬望龍區;1958年為望龍公社管理區,1960年改白米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撤區并鄉,轄原白米、白塔、印子、白果四個小鄉。白米鄉場鎮面積達1.7平方公里,場鎮基礎設施完善�,F有寶洞街、建設路、魚塘街、惠民路、白榕路等五條街。供水、供電穩定,排污設施齊備,市場繁榮,兩校一園規范。白米鄉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縣主干道合得公路橫穿境內,與重慶、永川、成都相連;另有白米-白果、白米--史壩、白米--印子、白米--榕山等公路貫穿全鄉;有42公里長江黃金水道,是長江上游船運的必經之道,有出川“第一鄉”之譽。 1997年,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四寶山、黃金山、轉龍灣、河橋、橋上、史壩、碾子旁、董壩、銅鼓、青莊、龍聚、板橋、向陽、陳屋基、寶子、斗笠、陳家壩、桂花樹、金寶山、鄭山、徐石壩、陳灣、蘆石壩、梨灣24個行政村和白米場居委會。 2002年,面積74平方千米,轄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9918人,其中農業人口 39047人,非農業人口871人。 2004年,面積74平方千米,轄24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39362人,其中,農業人口38461人,非農業人口901人。 2007年11月5日,合江縣人民政府《關于白米鄉適度調整村級規模的批復》(合府發[2007]291號):撤銷四寶山村,并入黃金山村;撤銷河橋村,并入轉龍灣村;撤銷寶子村,并入史壩村;撤銷陳屋基村,并入斗笠村;撤銷板橋村,并入向陽村;撤銷董壩村、銅鑼村,并入碾子塝村;撤銷青莊村,并入龍聚村;撤銷陳家壩村,并入梨灣村;撤銷蘆石壩村,并入陳灣村;撤銷徐石壩村,并入桂花樹村;撤銷鄭山村,并入金寶山村;保留橋上村。 地形氣候 白米鄉系川南盆周壩區丘陵地貌,壩中高、臨江低,最高海拔258米,最低海拔191米 。 屬南亞次熱帶溫濕氣候,水源豐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氣溫20℃;臨江河灘地廣,壩中田疇開闊,全鄉有耕地面積33450畝、園地面積3875畝,以糧食、蔬菜、水果、生豬、漁業為主導產業。 經濟概況 白米鄉是典型的糧豬型大鄉,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鄉和四川省商品糧、蔬菜生產基地鄉,第二批省級小城鎮試點鄉。白米鄉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休閑勝地。境內有黃金山村生態項目林區,有青莊村、龍聚村、板橋村綠色食品無公害蔬菜走廊;有5千萬噸重點糧食儲備庫落戶所在地的董壩村;有峰巖洞、老虎山、白米洞等旅游景點,有保持完好48米高的清代古白塔,有濃郁農家風味的省級保護文物轉龍壩土地莊園。[3] 長江岸線資源和碼頭資源豐富,是縣城蔬菜供應的“后花園”,有民營企業18個(年產值上千萬元的有2個)。 白米鄉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走上了“菜”、“果”、“豬”、“魚”發展之路。 白米鄉三面臨江,河灘地多,沿江村社農民有種植蔬菜的傳統。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引導沿江村社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現已建成一個2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的無公害蔬菜已進入成都、重慶、貴陽等市場。 農業生產 全鄉常年糧食總產22679噸,其中優質稻谷15591噸,是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產蔬菜13400萬噸,建有2000畝沿江無公害蔬菜基地綠色走廊;年產荔枝、青果、柚子等名優水果970噸,其中柚子產量達360噸,建有集中成片3500畝、輻射帶動5000畝的真龍柚基地;年出欄生豬20239頭、出欄小家禽103900只,有規模養殖場12座;年起水成魚1562噸,其中名優河魚20噸,有庫塘堰280余口、漁業養殖面積650多畝,還有長江上游最大的鋼質船體網箱養魚基地、養殖面積達1200平方米。 產業結構 白米鄉境內還有庫容10萬噸的白塔壩國家糧食儲備庫和長江上游規模最大的白塔壩造船工業園區。2008年,白米鄉有工業企業10家,物流企業3家,其中規模以上4家,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9967萬元(其中第一產業9709萬元、第二產業12426萬元、第三產業7832萬元),三次產業比為32.4﹕41.5﹕26.1,招商引資5091萬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2850.7萬元,完成稅收270萬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50元。 交通狀況 縣道合(江)——萬(定)公路縱貫南北,建設中的宜瀘渝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在境內兩跨長江、設置互通,建成后到重慶市區外環高速60公里。白米鄉是“長江出川第一鄉”,長江“黃金水道”過境流長42公里,有客(貨)輪碼頭15座,其中銅釬灣、史壩沱、燈影石、大巖等天然深水良港河面寬、岸線長,可常年�?�3000噸級船舶。境內天然氣和建筑用頁巖、河沙、卵石資源十分豐富,已建成天然氣井9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