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眉山市 >> 鄉鎮介紹 >> 松峰鄉 |
![]() |
松峰鄉 |
松峰鄉位于仁壽縣的最南端。全鄉幅員面積31.04平方公里。轄區現有15個經濟村,101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504戶,總人口15510人,其中男7875人、女7635人。耕地面積11002.4畝,其中田7857畝、土3145.40畝,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水果、蔬菜、茶葉、花生、甘蔗等。 行政區劃 下轄村:碧云村 勞模村 楠樹村 新和村 自衛村 自強村 鹽溝村 和睦村 秦灣村 石壩村 建設村 石廟村 榿木村 雙塘村 雀巖村 歷史沿革 建國后成立松峰鄉,早在乾隆59年(1795年),名西龍州。道光13年(1834年),又名松峰州,當時政府面積達5平方公里,后又改州為縣。清朝后再改為松峰場。 農業經濟 松峰鄉是典型的農業鄉,種養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中優質水稻7252畝、小麥4273畝、油菜796畝,年糧食總產量達7800噸。科學化集中養魚700畝。年肉豬出欄1.3萬頭,年出欄山羊2萬余頭,農民人均純收入2343元。 松峰鄉位于仁壽縣的最南端,是典型的農業鄉,屬于黑龍灘非灌區,該鄉歷史上都是靠天吃飯,因此,農業生產用水和人畜飲水成了長期困擾其經濟發展的一道難題。近年來,松峰鄉黨委、政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帶領群眾增收,竭力破解“水困”這道難題。2008年上半年以來,該鄉15個村共打規范化水井2160口,解決了總人口1.5萬多人中的1.26萬人吃水困難,生產用水條件同時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所以即便遭受幾十年未遇的特大干旱,該鄉生產用水和人畜飲水基本得以保障。全鄉已經投入15萬多元,整治完成了14口山坪塘,目前全鄉干部群眾治水熱潮仍然如火如荼。 松峰鄉的農業生產極具特色,在調整產業結構中,松峰鄉大膽革新,改良低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種植作物,引進新品種,請農技專家現場講演,指導村民操作,掌握相關知識,用科學種田。畜牧業上,引種DLY生豬進行飼養,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年出欄商品豬近10000頭以上。DLY生豬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瘦肉率高,食源廣等特點,很適合該鄉養殖;還進行魚類養殖,開展活水網箱、池塘等多種形式的養殖,發展前景好,年產商品魚20萬斤以上。松峰鄉確立了城鄉結合,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模式,改適了農村電網,整治街道,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交通、水利建設中,投入相關資金,水泥路、基耕道構成了該鄉的交通網絡,基本上達到了村村通路。并改造農業灌溉系統,將溝壑改成三面光,使過水質量大大提高。 工業發展 松峰鄉距仁壽縣城45公里,交通方便,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享有遠近聞名的古場鎮美名。鄉境內的7座水庫,三個手機基站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水力通訊保障。交通樞紐位置,為企業向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全鄉生產總值達536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占65%,第二產業占18%,第三產業占17%,工業主要以建材、化工、釀造為主。全鄉共有大小企業20多家,其中規模型企業4家。開發粉石英礦。 松峰鄉石英砂礦資源豐富,經過高科技技術加工后的精細石英砂粉用途廣泛,可廣泛用于機械工業(鑄造)、玻璃制品、、塑料、涂料及陶瓷等行業。該產品生產工藝成熟,市場容量大,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且松峰鄉石英砂礦質良好,交通方便,電力充足。 開發煤礦。松峰鄉煤炭資源儲量相當可觀,且該鄉勞動力資源豐富,煤礦的開發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既解決了當地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又帶動了該鄉其他產業如礦石開采、機械鑄造等的發展。 開發礦泉水。歷史上的松峰鄉水源豐富,但由于長期以來的污染和未加管理的利用,導致水污染嚴重。自政府投資整治后,全鄉已經投入15萬多元,整治完成了14口山坪塘,并改造農業灌溉系統,將溝壑改成三面光,大大提高了過水質量,因而礦泉水成為了松峰鄉值得開發的又一寶貴資源。 交通狀況 松峰鄉地處四市(眉山市、樂山市、內江市、自貢市)、四縣(仁壽縣、井研縣、榮縣、威遠縣)交匯處。距縣城45公里,距成都160公里,與國道線213及縣道鐘汪路彼鄰。 基礎設施 松峰鄉到2006年2月底,各村都已通公路,全鄉建有手機基站三座,有8個村通了有線電話和閉路電視。已安裝有線電話480部,380戶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松峰鄉有街道2條,個體工商戶120戶。中小學2所,在校學生1800余人。有衛生院2所,自來水廠1個。 文教休閑 教育設施:初中2所、小學2所,幼兒園2所 學校衛生醫療設施:松峰鄉衛生院,大聯衛生院,15個村醫療站,可做到一般疾病不出鄉社會福利設施:松峰鄉敬老院。 文化娛樂設施:松峰鄉文化站,松峰鄉老年活動室,大小茶館15家 服務設施:迎賓飯店。 休閑設施:雙河水庫釣魚點。 鄉鎮建設 松峰鄉位于仁壽縣的最南端,是典型的農業鄉,屬于黑龍灘非灌區,該鄉歷史上都是靠天吃飯,因此,農業生產用水和人畜飲水成了長期困擾其經濟發展的一道難題。近年來,松峰鄉黨委、政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帶領群眾增收,竭力破解“水困”這道難題。該鄉15個村共打規范化水井2160口,解決了總人口1.5萬多人中的1.26萬人吃水困難,生產用水條件同時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