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眉山市 >> 鄉鎮介紹 >> 古佛鄉 |
![]() |
古佛鄉 |
古佛鄉始建于清康熙年間,位于仁壽縣城正北方,距縣城25公里,古佛鄉幅員面積23.76平方公里,轄設9個行政村,90個經濟社,總戶數4125,總人口16200余人,其中男8013,女8178,耕地面積18000余畝,其中田6000余5畝,地12000余畝,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水果、蔬菜等,屬典型的農業鄉鎮。 行政區劃 下轄村:利群村 干溝村 沿河村 石埂村 協力村 池家村 響簧村 跑馬村 打谷村 自然條件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于川西臺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臺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臺陷熊坡──鹽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臺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地貌: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 土壤: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主產玉米的灰棕紫泥土,有磷鉀豐富,排水區好,宜于棉糧生產的棕紫泥土,有適宜水稻、茶葉種植的酸性老沖積黃泥。 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農業經濟 古佛鄉農業結構合理,傳統項目與優勢項目相輔相成,其中有優質水稻6000余畝,優質枇杷6500畝,桃子2000畝,新鮮蔬菜5750畝,魚塘養魚290畝,糧食總產量1.05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992元。 古佛鄉自2005年6月成立協會以來,積極指導群眾發展種植優質枇杷。古佛鄉通過協會的技術指導,種植枇杷3畝以上的群眾有115戶,5畝以上的群眾有23戶,1畝以上的群眾占全村農戶的80%,1畝產值達到1.5萬元以上的有11戶,達到5000元以上的有28戶。2006年,古佛鄉枇杷協會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為幫助全鄉群眾提高枇杷產量,增加經濟收入。加強了對群眾的技術指導力度,鄉村社黨員干部和技術人員一起走村串戶,深入群眾的枇杷地里,現場指導群眾搞好枇杷冬季管理,幫助群眾在疏花疏果、蓋膜上做文章,加強對枇杷樹的肥水管理以及病蟲害的防治,指導群眾科學施好配方肥,年后做好殺菌套袋工作。幫助群眾搞好稻草覆蓋,增加地面溫度,減少霜凍,達到保濕增溫的作用。對枇杷樹干用生石灰進行刷白。與此同時,對確實不能蓋膜的,指導群眾晚上12點采用農作物秸稈煙熏的辦法減少霜凍。 古佛鄉現有枇杷種植面積6500畝,有1500多戶種植戶。在2007年的枇杷銷售上,古佛鄉積極主動改變過去的銷售辦法,主動去適應市場、適應商家、適應消費者,采取了定點定單采摘與適時采摘相結合、隨行就市與價格浮動相結合、精品包裝與大眾包裝相結合來應對市場。 交通狀況 古佛鄉距成都80公里,距仁壽縣城25公里,距眉山55公里,文方路橫穿利群村、打谷村,龍水河,沿溪河,池家河密布其境。 基礎設施 古佛鄉在2000年底,各村已實現公路、電話、有線電視村通工程。古佛鄉農村已開通程控電話3300余戶,安裝閉路電視2800余戶,古佛鄉共有商貿和個體工商戶65戶,農貿市場一個,鄉衛生院一所,中、小學校二所,在校學生1900人,場鎮設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文教衛生 教育設施:初中一所,小學一所,幼兒院一所,在校學生1900人。 衛生醫療設施:古佛鄉衛生院,古佛鄉計劃生育服務站,9個村衛生室,可以做到小病不出鄉就能醫治。 歷史遺跡:仁壽縣古佛鄉宋墓,位于縣城東北28公里處的古佛鄉池家村。1986年2月,社員修房挖地基時發現并上報。由四川省文管會、樂山市文化局、仁壽縣文化局、仁壽縣文管所組成聯合清理小組對其進行清理。 鄉鎮建設 古佛鄉新街沒有硬化以前,兩所中小學校近2000名的師生上課十分不便,到場鎮經商的群眾也因街道的臟、亂、差,到處是坑坑洼洼的路面而無法擺攤設點,為此,把新街修建成水泥路成了街道居民、學生和過往群眾的普遍愿望,鄉黨委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把新街建成水泥路作為了黨委政府為民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成立了以分管場鎮的副鎮長為組長的工作小組,指導街道水泥路建設。在群眾自愿捐款,鄉上擠出財政資金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了縣上街道建設補貼資金,共10萬余元建設新街水泥路。新街水泥路的建成,為池家、石墩、跑馬、響簧、協力等5個村的村道水泥路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了解,古佛鄉共有3條街道,古佛鄉在2006年上半年抓住文宮到方家建設水泥路的契機,投資10余萬元對文古路進行了水泥路路面的硬化。另外,0.6公里長的新農街已經基本完成路基平整工作,2007年完成水泥路路面的硬化工作,從而增添了該鄉群眾發展經濟的勢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