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綿陽市 >> 鄉鎮介紹 >> 塔山鎮 |
![]() |
塔山鎮 |
塔山鎮位于三臺縣東北角,距縣城36公里。東接忠孝鄉,南鄰石安鎮,西連柳池鎮,北界龍樹鎮。境內屬淺丘地形。塔山鎮幅員面積84.88平方公里,場鎮面積1.8平方公里。鎮轄25個行政村,場鎮居民委員會1個。轄塔山、聯勝、槐樹三個辦事處,26個村(居)委會,210個經濟合作社,總人口36327人。塔山物產豐富,人杰地靈。盛產玉米、水稻、棉花、紅苕、花生,天然氣、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 地理環境 塔塔山鎮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準臺之四川中臺拗、川中臺拱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臺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臺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于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范區屬于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自然資源 塔山物產豐富,人杰地靈。盛產玉米、水稻、棉花、紅苕、花生,天然氣、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 礦藏1種。主要河流1條,魏城河最大,全長20公里。旅游景點3個。植被面積2962公頃,森林面積286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3.8%。有電灌站47座,以紅旗堰水庫為主,建有小型塘庫堰和徽水池等,全鎮控灌面積 4萬畝,占耕地面積 99%。有膨潤土、鹽鹵、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其中具有開采價值的膨潤土儲量達60-100萬噸,蒙脫石含量達90%以上,可開采 80年左右。境內有張天漢烈士墓、神仙洞摹巖石刻、蘭池廟文物保護區等名勝古跡。 礦藏1種。主要河流1條,魏城河最大,全長20公里。旅游景點3個。植被面積2962公頃,森林面積286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3.8%。有電灌站47座,以紅旗堰水庫為主,建有小型塘庫堰和徽水池等,全鎮控灌面積4萬畝,占耕地面積99%。有膨潤土、鹽鹵、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其中具有開采價值的膨潤土儲量達60-100萬噸,蒙脫石含量達90%以上,可開采80年左右。境內有張天漢烈士墓、神仙洞摹巖石刻、蘭池廟文物保護區等名勝古跡。 塔山鎮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首批市級文明衛生達表現,是四川省“足球之鄉”。三臺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藥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經濟發展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塔山鎮為“中國米棗之鄉”。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6年第73號公告,批準三臺縣“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志保護。三臺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面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曲酒”、“新渡大曲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曲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干,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塔山鎮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制造四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和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延伸配套空間很大。臺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水晶電子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工業體系 塔山鎮工業體系完備。現已形成以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加工為骨干的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萬種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體。塔山鎮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城區常住人口逾10余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游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游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后花園。塔山鎮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 交通發達 塔山鎮人民熱情好客,樸實勤勞。三臺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臺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控電話、圖文傳真、移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塔山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山鎮位于三臺縣東北角,距縣城36公里。東接忠孝鄉,南鄰石安鎮,西連柳池鎮,北界龍樹鎮。境內屬淺丘地形。 小鎮特色 塔山鎮森林植被有50科80種,可謂良木嘉樹,郁郁蔥蔥。山間小溪、石下清泉、流水潺潺。道路縱橫,蜿蜒通出,翠羽穿梭,百鳥爭鳴。整個山林綠方靄靄,瑞氣蔚然,恰似一只展翅巨鳳。于鳳頂俯瞰梓州勝景、氣象萬千:凱涪江浩蕩東去,千幢樓星羅棋布,使人心曠神怡。 塔山鎮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藥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并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臺縣,迄今共歷2198年。 塔山鎮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于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后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