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綿陽市 >> 鄉鎮介紹 >> 新興鄉 |
![]() |
新興鄉 |
江油市新興鄉,明清時名馬蹄關(俗稱馬蹄崗),為江梓通道上隘口,清乾隆時始置場市,取“新設必興”之意命名。位于市境內中東部,距市區29公里,東經104°36′,北緯31°50′。東連東安,南與戰旗毗鄰,東北與小溪壩接壤,東南與梓潼縣金龍場連界,西南與新安相交,其余三面與雙河相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825米,最低570米。氣候溫和,氣溫最高40℃,最低-2℃,年平均氣溫15.9℃,無霜期295天,平均日照16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覆蓋率28.5%,幅員面積40.32平方公里。以養殖、竹編、勞務輸出為輔,涼席、筲箕等遠銷陜西、新疆、山東、河南等地,屬典型的純農業鄉。 新興鄉人民政府設在場鎮花堰街。場鎮占地面積約18公頃,有花堰街、市場街、老街三條,全長3000余米,駐有企事業單位12個,人口3000余人。有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初中6個班、中心小學12個班,5個村小,1個幼兒園;衛生院1個,村級醫療站12個;文化站1個;郵政所1個;汽車站1個;公廁3處。有社區居委會1個,行政村12個(包括馬蹄崗村、玉清村、石墻村、亭子村、桅桿村、花碑村、新紅村、銀水村、照碑村、單碑村、佛巖村、敬寺村),村民小組94個,人口14600余人,有線電視網絡覆蓋12個村94個村民小組。108國道貫穿鄉內,里程8.62公里。 2001年新興鄉總人口14848人,其中:農業人口14459人。糧食總產量9899噸,實現農業總產值2145萬元(90年不變價)。外出務工人員2774人次,勞務收入1011.93萬元。完成農業招商81l萬元,招商項目2001年實現產值163萬元。全年實現財政稅收68.64萬元。農網改造投資25萬元,完成1.5公里改造任務。農民人均純收入2422元,比2000年增收104元。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新興鄉狠抓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種養結構調整,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一是繼續推廣旱地改制,不斷改進種植模式,逐步擴大面積。2001年旱地改制已發展到“糧--菜”、“糧——經’、“經--經”等多種模式,面積已達1180畝。油料多經作物種植面積達836畝,蔬菜種植總面積已達2052畝;二是繼續把蠶桑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加以發展。2001年在鞏固亭子村、桅桿村、佛巖村基地建設的同時,將石塘村、單碑村、新紅村亦列為基地林加以發展,全年新栽桑150.13萬株,全鄉桑園總面積已達2100畝,全年收繭35934.5公斤,比2000年增收繭量14747.4公斤,實現產值52萬元,比2000年增收25萬元。一個公司十基地、基地十農戶的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種養結構調整方面:主要是加快發展畜牧業,注重調整畜牧業結構。一是在江油市畜牧局、江油市婦聯支持下,分期分批進了“太湖母豬”,采用滾動發展的方法,提高“三元”雜交良種豬的比例。2001年全鄉母豬飼養已達1700頭,形成了年產仔豬1.8萬頭的能力,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以“新興兔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在桑樹地間隙種養兔,建立“新興兔業生態園”,“新興兔業生態園”的建設項目已經上級有關部門審批立項。2001年全鄉養兔100只以上的養殖戶已達到300戶,全鄉年出欄商品兔已達10萬只,創產值120萬元。三是持續發展生豬、小家禽、魚業養殖。2001l年出欄生豬12781頭產值590萬元。小家禽出欄38.2萬只,產值560萬元。魚產量136噸,產值65萬元。由于新興鄉農業產業化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和優化,糧經比例已達5.7:4.3,種養產值比已達5:5。 新興鄉場鎮原有花地街、市場街、老街。隨著經濟的發展,場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不斷完善場鎮基礎設施。2001年投資20萬元繼續改造了鄉自來水廠,并打了2口深水井,徹底解決了場鎮飲用水質差的問題。投資10萬元修建了污水凈化池,使場鎮絕大部分污水能集中處理,改善了集鎮環境衛生。投資25萬元對場鎮部分公共用電設施進行了新建和改造,包括新投變壓器1臺,更換變壓器1臺,新建了高壓線路,全部改造了低壓線路,場鎮的所有街道安裝了路燈。大力轉移農村勞動力,吸引農民到場鎮建房經商,不斷壯大場鎮規模。2001年場鎮已達275戶,常住人口2756人,集鎮占地面積已達0.22平方公里。 通訊廣電事業發展蒸蒸日上 中國移動公司、中國聯通公司在新興建基站各1座,鄉境內移動電話信號無盲區,2001年全鄉移動電話用戶已達150戶、固定電話用戶500戶。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鄉政府投資7萬元,改造了鄉廣播電視服務中心的部分設備,使電視播出節目達到30套,全鄉已發展有線電視場鎮用戶230戶,農村用戶1400戶,6000余人可收看高質量的有線電視節目,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文化生活。 機構改革順利進行 按照上級鄉鎮機構改革的精神,鄉機關5名老同志自愿提前退休,鄉機關中層機構由6個撤并到4個,中層干部全部競爭上崗。鄉政府脫離了與鄉自來水廠、鄉土石方工程隊的行政隸屬關系,鄉畜牧站、鄉衛生院、鄉計生服務站劃歸鄉政府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