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南充市 >> 鄉鎮介紹 >> 桐坪鄉 |
![]() |
桐坪鄉 |
桐坪鄉是南部縣最邊遠的鄉,距縣城110多公里,東與大坪鎮接壤、西與鹽亭縣的石牛廟鄉、梓潼縣的大興鄉、南與劍閣縣元山鎮,北與店埡鄉相鄰。全鄉總面積5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597畝,總人口11154人。 行政區劃 全鄉總面積5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597畝,總人口11154人(其中城鎮人口201人、農業人口10953人),轄衛星、青松、分水、光輝、洪豐、李莊、燈塔、石鼓、群英、利華、東風11個行政村。主要產業是蠶桑、生豬、西河山羊、小家禽家畜等。屬南充市蠶桑基地之一,全鄉擁有萬畝小桑園。鄉有衛星村永安廟,2002年被南充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結構 2004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3000萬元,其中種植業1200萬元,養殖業1800萬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22萬元,財政總支出122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達600噸,油料2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980元,增長6.5%。 全鄉以蠶桑生產為主兼多種經營,調減糧食面積,擴大花生、油菜、豆類作物,全鄉糧經比例達到4:6。全年共養蠶4920張,蠶繭收入200余萬元。青松、石鼓、利華、分水、群英等村完成發種任務達95%以上,紙板方格簇、篾格簇、塑料簇推廣使用率達60%;全年生豬出欄8000頭,生豬收入600余萬元;以西河山羊為依托,走公司+農戶、業主+農戶的路子,全年實現人均養羊1.2只;全鄉外出務工4000余人次,勞務收入2000余萬元。圍繞小家禽、家畜、中藥材、花生、油菜等,全年出售小家禽、家畜20萬余只,種植藥材600余畝,花生4300畝,油菜4000畝。 桐坪鄉是市確定的蠶桑基地鄉鎮之一,縣確定的糧油、生豬、山羊基地鄉鎮之一。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小雜糧以綠豆、豌豆、胡豆為主。2006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5500萬元,糧食年生產能力575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160元。有鄉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1個,有村小學1所、鄉小學2所、鄉初級中學1所。截止2006年底,全鄉11個村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全鄉安裝程控電話900多門,有移動電話500多部,家用電腦上網近50臺,建有移動、聯通通訊基站各1座。場鎮建設面積0.5公里,居民有700人,集市貿易十分活躍。森林覆蓋率達40%。全鄉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共有14個黨支部,2006年底有黨員有人數355人。 產業結構 全鄉以蠶桑生產為主兼多種經營,調減糧食面積,擴大花生、油菜、豆類作物,全鄉糧經比例達到4:6。全年共養蠶4920張,蠶繭收入200余萬元。青松、石鼓、利華、分水、群英等村完成發種任務達95%以上,紙板方格簇、篾格簇、塑料簇推廣使用率達60%;全年生豬出欄8000頭,生豬收入600余萬元;以“西河山羊”為依托,走“公司+農戶”、“業主+農戶”的路子,全年實現人均養羊1.2只;全鄉外出務工4000余人次,勞務收入2000余萬元。圍繞“小家禽、家畜”、中藥材、花生、油菜等,全年出售小家禽、家畜20萬余只,種植藥材600余畝,花生4300畝,油菜4000畝。 教育事業 鄉內有初級中學1所,教師22人,教學班9個,其中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9人。2004年向南高輸送新生13人,南部二中輸送新生12人,其它學校輸送新生84人,教學質量、教育水平名列全區第一。全鄉有小學2所,一小有教師24人,入學率100%,二小有教師22人,入學率達100%,已普級九年制義務教育。有鄉級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1個,共有醫務工作者25人。鄉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編職數5人,實有3人,農業服務中心1個,編職數9人,實有7人。 進一步鞏固“普九”教育成果,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鞏固率100%,小學、初中普及率100%,小學畢業升學率達100%。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投資65000元,對中小學進行危房改造,桐坪鄉2004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集體”。 社會發展 全鄉計劃生育率、綜合節育率、人口出生率均達95%,計劃生育“三結合”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幫扶利華村新增戶、聯系戶、幫帶戶物、資共計3000元,按政策規定落實了對部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戶48戶。落實民政優扶、救濟工作,全年救濟200余人次。全鄉落實退耕還林1200畝,補助政策,兌現資金27.6萬元,829戶;落實糧食直補政策,兌現資金11.26萬元,辦理存折195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11個村都建立了黨員活動室。全鄉廣播電視通纜6個村,銅軸電纜網4個村,安裝了南部至桐坪廣播電視光纖網,全鄉人民可看37套節目,并建成聯通信號發射站,分水村率先實現村通電話。按照“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方針,安全管理工作扎實,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切實杜絕了重大事故隱患,無重大傷亡事故發生。2004年深入扎實地開展了“爭創人民滿意的鄉村干部”活動,在全鄉范圍內掀起學習雍宗滿先進事跡活動,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增加了干部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了執政水平。加強人民調解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開展了“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以實施“三百工程”為契機,修建了全鄉第一條村通碎石路,大力推進文明新村建設,全鄉建立文明新村1個,市級文明單位1個,縣級文明單位1個。鄉婦聯積極開展“家庭文明建設”、“雙學雙賽”、“美德在農家”、“以德育人,為國教子”等活動,2004年參賽婦女達4500多人次,參賽率過95%。鄉團委深入實施跨世紀“青年人才”和“青年文明”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