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四川 >> 南充市 >> 鄉鎮介紹 >> 仁和鎮 |
![]() |
仁和鎮 |
仁和鎮位于西充縣西北部,距西充縣城16公里,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60個社,23479人;屬省級試點小城鎮,城區面積1平方公里;省屬蠶種場坐落仁和,近兩千學生的縣級初中和小學各一所,移動、聯通、小靈通全面開通;公路網絡健全,四通八達。“火工之鄉”譽滿全國,“農民文化宮”名揚大西南,鎮內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先后涌現出全國勞模1人,國大代表2人,省、市黨代表各1人。 結構調整,產業強鎮。堅持以市場為先導,因地制宜調結構。 依托省屬蠶種場優勢大力發展蠶桑業,堅持利用蠶桑空隙地、退耕還林地等發展桑套中藥材、種草養畜,同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和果業經濟等產業,并相繼成立了蠶桑生產協會、中藥材生產協會和果蔬生產協會,走“支部+協會”的生產模式,堅持支部抓協會,協會引導農戶調結構、跑市場增效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鎮已栽桑5000畝,年養蠶達3800張;發展中藥材1200畝;成片柑桔1500畝;開發優質農產品基地1000畝。 招商引資,工業興鎮。仁和鎮是全國有名的四大火工生產基地之一,所生產的煙花爆竹暢銷全國,多次獲國家、省、部優等稱號。目前,通過招商引資,企業改制,技術革新,使得該鎮火工企業快速穩步安全發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以火工為龍頭,形成了空餅廠、竹編廠、竹絲廠、機磚廠、預制廠等企業齊頭并進,蓬勃發展。 鄉鎮基本情況(包括產業、人文地理、宣傳圖片)仁和鎮位于西充縣西北部,距西充縣城16公里,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60個社,23479人;屬省級試點小城鎮,城區面積1平方公里;省屬蠶種場座落仁和,近兩千學生的縣級初中和小學各一所,移動、聯通、小靈通全面開通;公路網絡健全,四通八達。“火工之鄉”譽滿全國,“農民文化宮”名揚大西南,鎮內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先后涌現出全國勞模1人,國大代表2人,省、市黨代表各1人。 結構調整,產業強鎮。堅持以市場為先導,因地制宜調結構。依托省屬蠶種場優勢大力發展蠶桑業,堅持利用蠶桑空隙地、退耕還林地等發展桑套中藥材、種草養畜,同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和果業經濟等產業,并相繼成立了蠶桑生產協會、中藥材生產協會和果蔬生產協會,走“支部+協會”的生產模式,堅持支部抓協會,協會引導農戶調結構、跑市場增效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鎮已栽桑5000畝,年養蠶達3800張;發展中藥材1200畝;成片柑桔1500畝;開發優質農產品基地1000畝。招商引資,工業興鎮。仁和鎮是全國有名的四大火工生產基地之一,所生產的煙花爆竹暢銷全國,多次獲國家、省、部優等稱號。目前,通過招商引資,企業改制,技術革新,使得我鎮火工企業快速穩步安全發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以火工為龍頭,形成了空餅廠、竹編廠、竹絲廠、機磚廠、預制廠等企業齊頭并進,蓬勃發展。 仁和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濃厚而古樸的風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蘊。旅游開發已被縣委、政府列為重點建設項目。萬年山禪寺始建于唐朝,距今一千多年歷史,乃佛教圣地,曾被清康熙帝御封為“萬年禪林”,現有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題字“萬年山禪寺”;百福寺始建于隋唐時期,毀于元代,重建于明永樂1405年,距今600年歷史,景區屬市級森林公園,千畝松林蔽日遮天,古柏成群,人工翠湖如山中明珠,林間小道曲徑通幽,環山旅游公路直達山頂,節日閑暇游人如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