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首頁 >> 四川 >> 資陽市 >> 鄉鎮介紹 >> 龍臺鎮
龍臺鎮

  龍臺鎮位于安岳縣城區東部27.5公里處,幅員面積48.15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215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社區,總人口55012人,其中農業人口30162人。2007年龍臺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7億元,比上年增加90.8%;工業產值6.3億元,工業增加值4億元;農業總產值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88元,比上年增長10%。

氣候條件

  龍臺鎮地處淺丘,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多雨,全年無霜期300天,每年平均氣溫17.3℃,年總降雨量739毫米,經國家地質隊堪探有較豐富的天然氣、石油資源。

經濟發展

  龍臺鎮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鎮。檸檬產業是本鎮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同時也是全國的檸檬生產基地鎮、生豬瘦肉型發展基地鎮、資陽市“千萬工程”示范鎮。為加快主導產業發展,加強部分主導產業村的基層領導工作。

  龍臺鎮輻員面積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161畝,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油菜、花生、西瓜等經濟作物。水果主要有柑桔、臍橙、梨等,年產量達3600噸。畜牧業發達,年出欄生豬3.6萬頭,金堂黑山羊5000余只,小家禽、家畜20萬只,1063畝淡水養魚面積,年產鮮魚200噸以上。

  安岳縣龍臺鎮歷屆黨委政府勤政務實,不斷開拓創新。展望未來,鎮黨委將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圍繞打造資水河流域生態農業示范帶、構建金堂南大門對外窗口和邊貿重鎮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特色產業

  尤力克檸檬是龍臺的特色產品。它源于美國,1926年由在美國攻讀醫學博士的安岳籍龍臺人鄒海凡從美國加利福尼亞洲引進并在安岳栽培繁植。如今已成規模,且聞名中國,二○○○年十二月安岳被評為“中國檸檬之鄉”。93年在泰國國際水果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01年1月,安岳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檸檬之鄉”,為安岳檸檬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至2007年,龍臺鎮已有檸檬基地村13個,發展檸檬2.2萬畝,年產檸檬28000噸。建有中國最大的檸檬產銷協會(安岳縣新世紀綠色檸檬產銷協會),該協會2005年被評為四川省農村專業技術“百強協會”,2006年被評為“省級示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7年5月28日建立起了四川省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安岳縣新世紀檸檬專業合作社。隨后相繼在龍臺鎮共建起了13個檸檬專業合作社。2007年11月,以龍臺鎮為中心,建立了中共安岳縣新世紀檸檬產業總支部委員會,該總支委員會共有9個支部,黨員422名,是資陽市最大的一個以產業為平臺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檸檬鮮果、檸檬干片主要銷往廣州、北京等30多個大中城市。

富農工程

  沼氣建設工程是繼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以來的又一富民惠農工程。2008年以來,龍臺鎮通過采取“四項措施”,扎實推進沼氣工程建設,讓群眾得到實惠。 

  一是抓領導,明確職責,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二是抓宣傳,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參與熱情,營造群眾積極參與沼氣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是抓示范帶動,通過2007年在龍臺鎮實施的60口沼氣池試點工作,讓群眾充分了解沼氣建成后帶來的效益,實現沼氣建設“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 

  四是抓培訓,通過搞好沼氣能源建設人員、管理人員、沼氣項目農戶的培訓,滿足沼氣建設發展的需要。 

  由于措施得力,2008年龍臺鎮的沼氣建設取得新進展,已建成沼氣池76口,其中76口沼氣池正常產氣。超額完成了省級部門下達的任務。

基礎設施

  龍臺鎮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捷,鎮內公路交通網絡已全面建成,龍臺鎮已基本實現村通瀝青路和鎮通水泥路,逐步形成通往周邊鄉鎮和成南、成渝高速的重要樞紐。電力充足、通信發達,鎮內電力由土橋35KV度電站供電,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信塔4座,電話入戶率達到60%,現有郵政所2個,有線電視光纖一座。水資源豐富,資水河貫穿龍臺鎮6個行政村,水質清澈無污染。2005年底,鎮內新建自來水廠一座,日供水700立方米。

社會事業

  龍臺鎮把勤廉雙優工程與抗震救災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對因震受災困難群眾實施臨時生活救助工作中,做到“四個堅持”,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確保因災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公開公正。

  一是堅持紀律在先,明確各自職責。成立了以黨委書記楊慶富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包片領導、駐村干部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為具體負責人。明確規定各村在統計接受臨時生活救助人員時必須嚴格標準,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做到不瞞報、虛報、漏報,不以權謀私,不搞平均主義;明確要求得到救助的災民必須將救災物資全部用于生產生活,不準販賣或挪作它用。

  二是堅持“三無”原則,明確救助對象。按照無房可住、無生產資料、無收入來源“三無”原則,結合龍臺實際,著力解決因震受災的困難群眾,重點解決全倒戶和全拆戶,明確規定全倒戶和全拆戶中有國家公職人員、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其它固定收入的不享受國家救助;有多間住房但只損毀一間的不享受國家救助;有多處住房但受災后還有一處以上可居住住房的不享受國家救助;有公司、工廠、商店的不享受國家救助。

  三是堅持“三個公開”,做到“四個監督”。“三個公開”即:公開救助政策;公開被救助人名單和發放措施;公開監督員名單和舉報電話。“四個監督”即:向民政部門報告具體情況,接受上級部門監督;在廣播上連續播放,接受社會監督;在受災村社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及時向縣紀委報告進展情況,接受組織監督。

  四是堅持程序合規,不走過場。明確規定符合救助條件的災民要獲得救助,必須由本人先向社上寫出書面申請,社上組織村民或戶代表進行評議,評議通過后交村上審核、鄉鎮復審后返回村社進行公示,明確規定被救助人名單公示時間不得低于兩天,公示無異議的再由鄉鎮統一造冊上報民政局審定確認。稻花村有2戶群眾房屋未全倒,經社上討論,村上將他們兩家8口人定為臨時救助對象,鎮領導小組在復核中認為他們兩家不符合臨時救助對象條件,將他們的名字從臨時救助表調了出去。

  2008年,龍臺鎮因震救災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工作已全面展開,30個村(居)已完成摸底、評議和初審,2008年全部進入公示階段。

名勝古跡

  龍臺鎮歷史悠久,有唐朝時期的古民居遺址1處,宋代陳摶故里遺址1處,清康熙古建筑1處,古摩崖石刻造像數處,但多數己被毀壞,尤有雙崗村毗盧溝、玉池村大石山保存較好。這里也是秦九韶、陳摶、王永梭等歷史名人的故鄉。

  唐代古民居遺址 位于現在的米篩村梓潼觀壩上。面積約1平方公里,有唐、宋、明、清各時代的陶瓷器出土,60年代在附近修造龍臺大橋時,有石斧、骨針出土,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摶故里遺址 距龍臺鎮3公里的花果村,該處曾是宋代理學家陳摶的童年生長之處,遺址包括陳摶壩、天池坡、陳摶衣冠墓、七寶山觀音寺,他曾在七寶山觀音寺修行多年,該寺右側石崖上曾鑿有“毗盧洞”(已毀),寺外有4尺左右高的“希夷故里”文字石碑一塊(1979年建龍西鄉畜牧站時被毀),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梓潼觀 位于現在的米篩村,清康熙年間修建,是一座兩重檐的木結構斗拱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毗盧溝摩崖石刻 位于雙崗村四組,距龍臺鎮約6公里,明代石刻道教人物造像10余尊,保存完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石山摩崖石刻 位于玉池村十組,距龍臺鎮約7.5公里,清代石刻佛教人物造像30余尊,保存完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