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區,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北部,總面積為326平方千米。新市區常住人口為730307人。新市區屬于中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區。新市區轄18個街道、4個鄉、1個鎮。
西漢時期,隸屬于車師國。1961年3月,從沙依巴克區析出,成立新市區。民航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坐落在新市區,可通往中東地區和國內各大城市及全疆各主要城市。新市區是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主要景點有燕兒窩景區、新疆人民會堂、水磨溝風景區等。
【行政區劃】
新市區轄18個街道、1個鎮、4個鄉:
街道:北京路街道、二工街道、三工街道、石油新村街道、迎賓路街道、喀什東路街道、八家戶街道、銀川路街道、南緯路街道、杭州路街道、鯉魚山街道、百園路街道、正揚路街道、機場街道、友誼路街道、高新街街道、長春中路街道、十二師養禽場街道
鎮:安寧渠鎮
鄉:二工鄉、地窩堡鄉、青格達湖鄉、六十戶鄉
【建置沿革】
西漢時期,隸屬于車師國。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降漢,漢統一西域,在烏壘設西域都護府,區境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從此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東漢時期,先后曾屬車師、漢和匈奴。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屬西域戊己校尉管轄。 南北朝時,曾屬柔然、高車國。 隋朝,先屬鐵勒,后由西突厥統轄。 唐代,屬庭州管轄。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庭州升為北庭大都護府,現區境是唐軍駐軍的屯田處所,并從內地移民在區境九家灣參加屯墾。后屬西州回鶻管轄。 宋,屬西遼。 元,屬別失八里行尚書省,元末為瓦刺游牧地。 明,屬蒙古厄魯特(又譯為衛拉特)四部之一的和碩特部,明末屬準噶爾部。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時,在明瓦刺國故城廢墟上筑土壘駐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后,清軍開始在烏魯木齊地區屯田,在今新市區境有清軍參加屯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駐軍開始變為攜眷永駐,在烏魯木齊地區大建屯田城堡,在今新市區境內建有懷義堡、樂全堡、寶昌堡,俗稱二工、三工、四工。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烏魯木齊發展犯屯,在今區境的中營工、宣仁堡、懷義堡、樂全堡都有犯人屯墾。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今區境屬烏魯木齊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屬迪化直隸州。清同治三年(1864年),迪化縣成立后屬迪化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區境屬迪化市管轄。民國時期,這里是一片荒灘,有一些農田,有1;000余人在此耕種。 1950年,今新市區境屬迪化市第四區。 1951年,移交第七區。 1954年,迪化市改稱烏魯木齊市,屬烏魯木齊市。 1955年,劃歸烏木齊市郊區管轄。 1958年,烏魯木齊市人民委員會在這里組建五一、機械城、紅五月3個城市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市郊區撤銷合并于烏魯木齊縣,區境劃歸沙依巴克區管轄。 1960年3月8日,烏魯木齊市人民委員會設立新市區區公所,管轄五一、機械城、紅五月3個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從沙依巴克區析出,成立新市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市區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北部,東西長14千米,南北寬9千米。西鄰頭屯河區、南接沙依巴克區、東與米東區接壤、北至五家渠市,新市區總面積為32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新市區地形南窄北寬,地勢南高北低。
氣候 新市區屬于中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區,溫差大,寒暑變化劇烈,降水量少,冬季時間長,春秋多大風。
【交通運輸】
民航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坐落在新市區,可通往中東地區和國內各大城市及全疆各主要城市。全疆最大的物資集散地烏魯木齊火車北站貨場坐落在新市區,是自治區的交通樞紐和溝通亞歐及中東地區的重要國際通道。
【榮譽稱號】
2019年10月,新市區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全國百強區)第34名。 2020年3月,新市區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1年9月,新市區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21年10月,新市區獲得“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第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