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龍德慶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轄區,位于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拉薩市西部,總面積2704.25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4個鎮、1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東嘎鎮團結路1號。堆龍德慶區常住人口為91065人。
堆龍德慶,藏語意為“上谷極樂之地”。區境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平均海拔約450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拉薩河、堆龍河流經境內。太陽能、水能、地熱資源豐富。旅游景點有楚布寺、桑木民俗自然村、邱桑溫泉等。古榮糌粑為堆龍德慶特產。
【行政區劃】
堆龍德慶縣轄2個街道、4個鎮、1個鄉:
街道:東嘎街道、羊達街道
鎮:乃瓊鎮、古榮鎮、馬鎮、德慶鎮
鄉:柳梧鄉
【建置沿革】
4世紀前,堆龍德慶境域由吉曲河(拉薩河)流域十二小邦之一的吉若江恩部落首領芒布統治。 4世紀后,十二小邦之一的蘇毗部落興起,森波杰(蘇毗小邦君長)赤邦松攻占吉曲河流域,堆龍德慶地域由其統轄。 6世紀,雅礱悉補野部落北渡雅魯藏布江,擊敗森波部落的赤邦松,盡收吉曲河流域,堆龍德慶即由其第三十一代贊普朗日松贊管理。 7世紀初,雅礱悉補野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堆龍德慶境域屬衛茹管轄,境內還設有吉麥東迪、堆龍域參、帕杰域參、桑域參分別管理軍政、民事、賦稅等事務。(“茹”、“東迪”、“域參”為行政管理機構名稱) 9世紀中葉,吐蕃政權崩潰,末代贊普達瑪之子云丹及其后裔占據原衛茹大部,建立拉薩王世系進行氏族統治,堆龍德慶地方為其轄地之一。 13世紀,吐蕃并入元朝版圖,堆龍德慶一帶隸屬烏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蔡巴萬戶府。 明代,境內行都武衛制度與宗本制度并行,堆龍德慶隸屬搽里巴都指揮使司,境內設有覺木隆宗、東嘎宗、奈鄔宗。17世紀上半葉,藏巴汗攻占前藏,堆龍德慶地方由藏巴汗政權管轄。明朝末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政權,扶持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在堆龍德慶地方設置宗一級的蔡德谿卡,委派一名僧官擔任谿堆。 17世紀中后期,堆龍德慶地方設蔡德谿卡、奈鄔谿卡、東嘎谿卡,屬雪列空。18世紀中后期,清廷在拉薩設立噶廈后,堆龍德慶地方設有董嘎爾城、策堆得營、里烏營,屬雪列空。乾隆年間后期,噶廈政權在堆龍德慶境內設置策堆得谿、嘉爾布谿、哩烏谿,均屬雪列空。 民國年間,噶廈政權將堆龍德慶地方的谿調整為東嘎宗堆、堆龍蔡德谿堆、柳梧谿堆,由雪列空直轄。 1956年4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堆龍德慶地方設東嘎辦事處和堆龍德慶辦事處(宗級),屬拉薩基巧辦事處(地級)。 1957年,東嘎辦事處和堆龍德慶辦事處撤銷,原所轄宗、谿直隸拉薩基巧辦事處。 1959年3月,解放軍平定達賴喇嘛叛亂,成立拉薩軍管會,撤銷西藏舊地方政權。 1959年9月,堆龍德慶縣和西郊區成立,直屬拉薩軍管會;10月,拉薩軍管會和拉薩基巧辦事處撤銷,設立拉薩市,堆龍德慶縣、西郊區屬之。 1960年2月,撤銷西郊區,其轄區并入堆龍德慶縣和西城區。堆龍德慶縣政府遷至東嘎區。 2015年10月,撤銷堆龍德慶縣,設立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以原堆龍德慶縣的行政區域為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行政區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堆龍德慶區位于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拉薩市西部,東鄰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西部、北部接當雄縣,南連貢嘎縣、曲水縣。東西最大距離約8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約63千米,總面積2704.25平方千米,占拉薩市總面積的9.25%,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0.22%。
地形地貌 堆龍德慶區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南麓拉薩河下游,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間河谷寬闊。區境四周均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西部屬念青唐古拉復背斜褶皺山系,北部為墨竹工卡復向斜倒置山系,南部、東南部屬崗底斯山東延部分布喀拉日居山脈,中部則為中切高山寬谷地貌。西北部高原山地占總面積的67%,東南部為拉薩河谷和堆龍河谷平坦開闊區,占總面積的33%。全境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平均海拔約4500米,區政府駐地東嘎鎮海拔3680米。 堆龍德慶區全境有高山地貌、河流地貌、風化地貌、重力地貌、冰川地貌和巖溶地貌6種地貌類型。境內高山地貌可分為4個區域,其中南北走向的有朗巴拉—昴義拉山地貌、薩多白日—那納拉山地貌,東西走向的有卓瑪日—依瑪拉山地貌、扎嘎拉—獲拉山地貌。
氣候 堆龍德慶區屬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四季不甚分明;干濕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9月,干季多大風,濕季多夜雨;氣候垂直分布特征明顯,不同海拔高度的氣候各不相同。 根據地形地勢的顯著差異,堆龍德慶區全境總體分為兩個氣候區。西北部高原山地為高山寒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1月平均氣溫-10.6℃,7月平均氣溫16℃;年均無霜期100天;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月下旬至8月中旬,年均相對濕度59%;年均日照2839小時,年均蒸發量1422毫米;最大風力12級,風向多為東南風。東南部河谷農耕區為高原溫帶季風氣候,氣溫較高,太陽輻射強烈;年平均氣溫7.5℃,1月平均氣溫-3.0℃,7月平均氣溫16.1℃;年均無霜期226天;日平均日照13小時,年均降水量389.05毫米,多集中于夏末秋初,春末夏初多干旱;年均蒸發量2283.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44%。
水文 堆龍德慶區境內有拉薩河、堆龍河2條干流和60余條大小溪溝,屬印度洋外流水系,雨季主要靠雨水補給,枯水期由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拉薩河為雅魯藏布江支流,在區境東部與城關區桑卡鄉交界處入境,經崗德林一帶,接受堆龍河匯入,折而向南出境,境內流程11千米,河床寬約250米,河水呈網狀,河道中多灘洲,年平均水位高出河床3.58米,年平均流量295.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3.83億立方米,含沙量0.125千克/立方米。堆龍河(堆龍曲、堆龍藏布)經羊八井從西北部入境,流至德慶折而向南,過古榮后轉向東南流至東嘎匯入拉薩河,境內流程75千米,年均流量59.67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8.96億立方米。此外境內有大小湖泊55個,總面積0.43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堆龍河上游的古榮鄉境內,基本為淡水湖,主要靠地下水補給,水位變化受降水影響明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堆龍德慶有小學11所,在校生40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76%;普通中學1所,在校生1563人。
醫療衛生 堆龍德慶有縣醫院1所、防疫站1所、鄉鎮衛生院6所、村衛生室27個,建立起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實現了保健不出村,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重疑難病及時轉。
文化事業 堆龍德慶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個,農家書屋38個,寺廟書屋29個,村級文化室34個;各類廣播電視臺站55座,有線電視用戶1100余戶,廣播電視“戶戶通”達到1.37萬戶,廣播覆蓋率98%,電視覆蓋率99%。
【交通運輸】
公路 109國道(青藏公路)在德慶鄉諾路村魯布崗組入境,沿堆龍河谷經德慶鄉、馬鄉、羊達鄉和東嘎鎮,東南至流沙河橋出境,境內全長65.2千米。318國道東自流沙河橋入境,沿拉薩河北岸向西南進入曲水縣,境內長10.2千米。拉薩至貢嘎機場高速公路于2011年通車,東北起自世紀大道西端,西南至柳梧鄉交烏村西北出境,境內長13.7千米。此外,堆龍德慶區境內還有堆古公路(堆龍德慶—古榮)、堆乃公路(堆龍德慶—乃瓊)、堆柳公路(堆龍德慶—柳梧)等縣道和德門路(德慶—門堆)、德邱路(德慶—邱桑)、楚布路(古榮大橋—楚布寺)、乃波路(乃瓊—波瑪)等鄉道。
鐵路 青藏鐵路(西寧—拉薩)堆龍德慶段西北起德慶鄉諾路村魯布崗組 (K1879+200),鐵路途經6個鄉鎮、18個行政村,東南至拉薩火車站(K1955),境內長72.5千米,有橋梁36座,涵洞251個,交通人行過道74個,明洞3個,隧道1個,無人值守車站3個,客(貨)運大站2個。拉薩站位于柳梧鄉柳梧村,是青藏鐵路的終點站,為一等客運站,承擔進藏旅客到發任務。拉薩西站位于乃瓊鎮色瑪村,技術性質為區段站,業務性質為貨運站,承擔進藏物資到發和列車解編任務。 拉日鐵路(拉薩—日喀則)東起拉薩站,西南至柳梧鄉交烏村西北出境,境內長15.2千米。拉薩南站位于柳梧鄉浪杰斯康,為貨運站。
【風景名勝】
楚布寺
楚布寺位于古榮鄉那嘎村,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是藏傳佛教嘎瑪噶舉派的主寺,分為楚布下寺和楚布上寺兩部分,楚布下寺開創了西藏活佛轉世制度,是歷代黑帽系嘎瑪巴的駐錫地;楚布上寺為歷代杰察仁布欽的駐錫地。
桑木民俗自然村
桑木民俗自然村位于東嘎鎮桑木村,村中有覺木龍藏戲團,村民保留著拉薩農村地區傳統的生活方式。桑木村一組和二組是傳統的手工羊毛地毯加工村,家家戶戶從事地毯、卡墊產品的加工經營活動。游客在村中可瀏覽鄉村風光、品嘗農家飯、騎馬、垂釣、欣賞藏戲、與村民聯歡等,領略藏族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雄巴拉曲神水
雄巴拉曲神水位于乃瓊鎮色瑪村雄巴拉曲寺內,相傳為蓮花生大師所鑿。泉水從地下流淌出來形成一大一小兩個池塘,在泉水流出的出口處裝有水輪轉經筒,鈴聲、流水聲不絕于耳。
邱桑溫泉
邱桑溫泉位于德慶鄉北6千米處的東北曲雄河谷內,海拔4054米左右,相傳黃教創始人宗喀巴曾在此沐浴。泉水清澈透明,含有硫磺、雄黃、石炭等多種礦物質和鋰、鋇等元素,具有微量放射性,對皮膚病、風濕病、關節炎、胃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一定療效。
馬鄉不整合接觸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于青藏公路馬鄉段西側,面積約850公頃。不整合下部為紫紅色泥巖、砂巖與灰綠色凝灰質砂巖,地層已發生褶皺。在不整合上部為第三系典中組地層,底見有50—60米厚的礫巖,再上為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凝灰質砂巖、砂礫巖等,厚約150—200米。馬鄉不整合接觸關系極為清楚,不整合與層狀巖層組合壯觀宏麗,極具地質教學、科學研究、旅游觀光和自然保護價值。
【歷史文化】
宗教信仰 堆龍德慶區境內的藏傳佛教有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4個教派。其中格魯派在堆龍德慶區寺廟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 堆龍德慶區藏族群眾信奉藏傳佛教,宗教習俗主要有供奉“三寶”(佛、法、僧三寶),煨桑(每天早晚用松柏葉、坎巴花、糌粑面以香料點燃祭神),堆瑪尼(默念經文,順時針繞瑪尼堆一周或三周,堆上一塊石頭),放風馬(在山頂或江邊拋撒印有馬的圖案的隆達)等。老年人大都每日念誦經文,一手搖經筒,一手捻佛珠。每逢重大宗教節日或寺廟舉行宗教活動時,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去寺廟朝拜。居住在寺廟周圍的群眾大部分都有每天早晚兩次在寺廟、神殿和佛塔周圍轉經的習慣。
文物古跡 堆龍德慶區境內寺廟星羅棋布,多有數百年以上歷史,大部分寺廟建于公元12至13世紀,其中措麥寺建于6世紀。除寺廟外,達龍查遺址、拉覺遺址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柳梧宗遺址為元代末年大司徒絳曲堅贊執政時所建十三大縣邸之一,柳梧墓群和馬祥仲巴吉墓均為吐蕃時期墓葬。
語言文字 堆龍德慶藏語方言屬衛藏方言,有36個聲母,12個單元音韻母,6個復元音韻母,4個帶輔音的韻尾韻母;有高降調(53)、高平調(55)、低降調(31)、地升調(13)、全升調(14)5個聲調;有Y、FY、FYY、FYF、YF5種音節。堆龍德慶方言詞匯豐富,宗教詞語較發達,隨宗教而發展的敬語系統較嚴密;詞類有名詞、代詞、數量詞、動詞、形容詞、嘆詞6類。堆龍德慶區地處拉薩話與牧區話交匯處,境內不同區域的方言有細微差別,西部、北部方言接近半農半牧區話,東嘎方言為拉薩話,柳梧方言接近山南話。 根據西藏自治區的相關規定,堆龍德慶區各種會議行文、區黨委政府和區直部門向鄉鎮行文使用藏漢兩種文字,城區所有經營商戶的門牌統一使用藏漢兩種文字。
【當地特產】
古榮糌粑 古榮糌粑產于堆龍德慶區的古榮鄉,有數百年歷史,曾作為貢品專門供應達賴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官員以及貴族。古榮糌粑的加工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清洗、火炒、脫皮、精選、水磨5個步驟。制作時先用開水把青稞燙洗干凈,趁熱裝入口袋,捂置20分鐘左右,隨后進行炒制,炒后再進行脫皮。精選即除去石子等雜質,待冷卻后用傳統水磨磨粉。古榮糌粑為灰白色,粉末狀,色澤均勻一致,具有獨特的青稞麥香味,口感香甜。
【榮譽稱號】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2020年12月,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范縣市。 2021年2月18日,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2021年10月27日,入選交通運輸部公布的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名單。 2022年2月,入選擬命名2021年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公示名單。 2022年4月,入選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