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縣,為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下轄縣,屬高原溫帶半干旱高原季風氣候區。地處西藏中部、拉薩市東北部、拉薩河上游澎波河流域。總面積4464.4平方千米。林周縣常住人口為50596人。藏族人口為47542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418人,漢族人口為2636人。
“林周”藏語意為“天然形成的沃土”。1959年,林周、旁多兩宗合并成立林周縣。截至2023年,林周縣下轄1個鎮、9個鄉。林周縣人民政府駐甘丹曲果鎮。2017年12月,林周縣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行政區劃】
林周縣轄1個鎮、9個鄉:
鎮:甘丹曲果鎮
鄉:春堆鄉、松盤鄉、強嘎鄉、卡孜鄉、邊覺林鄉、江熱夏鄉、阿朗鄉、唐古鄉、旁多鄉
【建置沿革】
距今3千年~4千年前,當地藏族先民在林周活動。 6世紀前,藏民族部落經歷了興衰和不同程度的吞并,形成了各自為政的12邦和40小邦。在今林周縣境內,有“額布查松”邦和耶熱宇西、龍若若亞松兩個小邦。三個邦的轄境包括今林周縣、達孜縣部分地區及城關區蔡公堂鄉。 5~6世紀之交,額布查松邦的森布杰獨斷專橫,導致邦內矛盾加劇,最終在叛離大臣娘、韋、農次繃等氏族的內應下,雅礱地區的悉補野王囊日倫贊率領軍隊打敗了森布杰,森布杰的統治被顛覆。其屬地和吉曲河上游地區歸悉補野王管轄,原森布杰轄地被改名為彭域,沿用至今。 7世紀初,吐蕃政權松贊干布將全境劃分為地方機構,其中今林周縣境內屬于衛茹管轄。衛茹設有10個東迪和18個域參,其中彭域境內有4個東迪和3個域參。這些東迪和域參的管轄范圍在今林周縣境內。 在9世紀后葉,以薩凱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形成,由卓、瑪兩氏族統治。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藏歷第一繞迥火雞年)和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藏歷第三繞迥鐵鼠年),在今林周縣境內先后建立了熱振寺和達龍寺,逐漸成為彭域北部地區很有影響的政教合一力量。 元朝時期,林周縣北部大部分地區歸達隆寺管轄,其余地區基本上由“直貢萬戶”統治。 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政權時期,倫珠宗(今譯林周)成為當時新建的西藏13個大宗之一,管理今林周縣南部地區。而北部地區則由達龍寺控制的旁多宗管理。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藏歷第十一繞迥水馬年),第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后,旁多宗、倫珠宗的地方行政權力收歸于西藏地方政府。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藏歷第十一繞迥土羊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彭域設立倫珠、薩拉、卡孜、朗塘、旁多、達孜6個宗,管理彭域全境,直至20世紀50年代。其中,倫珠宗管轄范圍最大。清咸豐七年(1857年)成立林周宗,屬地方政府管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中所明確的“對西藏現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變革”的規定,保持西藏地方在林周境內原有的宗及谿卡的政治體制。 1954年,西藏地方政府設立“衛區”,今林周縣境內設有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林周宗。 1956年8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設立拉薩基巧辦事處,林周縣境內的林周宗、旁多谿、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均由拉薩基巧辦事處管轄。 1958年,噶廈政府在今林周境內設基巧(總管)一職,派一名5品俗官出任基巧,今林周縣轄境分屬于倫珠、薩拉、卡孜、朗塘、旁多、達孜6個宗谿。 1959年10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撤銷拉薩基巧辦事處,設立拉薩市,林周宗、旁多谿、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劃歸拉薩市管轄。 1959年,林周、旁多兩宗合并成立林周縣。
【地理環境】
位置 林周縣隸屬西藏拉薩市,地處西藏中部、拉薩市東北部、拉薩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縣駐地距拉薩市65千米。南北狹長,跨度達180千米。南抵拉薩市的城關區和達孜區、西接堆龍德慶區、北臨當雄縣,東連墨竹工卡縣和那曲市的嘉黎縣,總面積4464.4平方千米。
地貌 林周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屬中~高山地貌。南北狹長,跨度達180千米。念青唐古拉山支脈卡拉山橫貫林周縣,將林周縣分為南北兩部分。
氣候 林周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干旱高原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干濕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太陽輻射強,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年無霜期120天左右。林周縣北部屬拉薩河上游及其源流區域年均氣溫2.9℃,平均海拔4200米。 林周縣年平均氣溫7.5℃,最高月氣溫出現在6月份,約14C°比南部明顯偏低,最低月均溫出現在1月,約-5.4C°極端最低氣溫可達-22C°以下。 林周縣年降水量為49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降雨量占92.4%,是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時段。
水文 林周縣有熱振河、達龍河、烏如龍河、拉薩河等河流。河流總長度577千米,主要包括拉薩河、拉曲河、熱振河、玉年曲河、烏魯龍曲河等,其中熱振河境內流長130千米,拉曲河境內流長22千米。拉薩河、玉年曲河、烏魯龍曲河等20多條為季節性河流。 念青唐古拉山支脈卡拉山橫貫縣境,將林周縣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屬拉薩河上游及其源流區。南部屬澎波曲流域,屬山澗河谷區。
【交通運輸】
林周縣緊鄰青藏鐵路拉薩站,可乘火車前往全國各地。 林周縣公路有G561國道。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林周縣有普通中學1所,小學10所,幼兒園40所,專任教師690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81人、小學專任教師338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71人。在校學生6857人,其中:中學1940人、小學4917人。在園幼兒2446人。小學適齡入學率100%,初中適齡入學率103.1%。
文化事業 林周縣有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 林周縣有廣播電視單收(收轉)站122座,廣播覆蓋人口44500人,覆蓋率為81%,電視覆蓋人口為49434人,覆蓋率為89%。林周縣有線電視臺已開通22個頻道,無線臺1座,文化館1個,書店1個,鄉級文化站9座。林周縣共有電影放映隊6個,5個鄉放映點,一輛流動放映車。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室1個,共有9個鄉級電視單收站,7個鄉級電視發射站。
醫療衛生 林周縣共有衛生機構49個,其中:二級乙等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9個、疾控中心1個、村級衛生室36個、診所2個。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32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5人,醫療機構床位數65個。
【風景名勝】
熱振寺
熱振寺,熱振寺坐落于拉薩北部林周縣唐古鄉的普央崗欽山麓,距離拉薩240千米。是西藏噶當派的第一座寺廟,于宋至和三年(1056年)由阿底峽弟子、噶當派創始人仲敦巴創建。
夏寺
夏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林周縣強嘎鄉郭吉村旦馬山山坳處,距縣城25千米,距拉薩90千米,是西藏朝佛圣地,距今700多年歷史。"強嘎"系藏語譯音,意為"北面",位于縣境西南部。郭吉村原有一座寺廟,傳說有三位女孩來該寺拜佛,因晚上無居住地,所以三位女孩就念咒語把寺廟變為尼姑廟,該寺也因此而得名。后為了紀念這三位拜佛者,就興建了三座佛塔。1985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修復開放。
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林周段,于1993年正式建立,2003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熱振國家森林公園
熱振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風景區,占地面積7463公頃,具有獨特的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已被自治區列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區。其中有一股泉水被稱為“熱振圣水”,久負盛名。因此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及民俗風情吸引著大量旅游觀光者,并深受國內外游客青睞。
【民俗民情】
服飾 林周縣的服裝特點以藏袍為主,男性服裝以黑色、白色氆氌為主要材料,腰部鑲上彩色布料或綢緞,夏季只穿左袖,冬季兩袖均穿上。女性服裝以印花綢布、呢子作料,腰部束上不同顏色的腰帶或圍裙。 幫典是藏族婦女的標志之一,制作原料為羊毛、染料,品種很多,有上等和穿戴比較普遍的圍裙等。藏鞋多為靴子,硬底軟幫,有松巴鞋、噶隆鞋、雪孜日松等品種,底厚寸許,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紅綠色相間的毛呢裝飾。 飾品多由金、銀、銅等制作而成,佩戴部位有頭頂的“巴珠”,發辮的銀圓,耳朵的大環,脖子上的項鏈、噶烏等。 藏腰刀是藏族人防身和吃肉的習慣用品,婦女喜歡把工藝講究的小刀佩戴在腰間裝飾自己。藏刀以鋼材鍛制而成,加工精細,刀面凈光,刀刃鋒利。刀把以牛角或木料制作,并纏有銀絲、銅絲或鐵絲。高檔的刀把頂端包銅皮或鐵皮,有的還鑲銀飾。刀鞘包銀或包銅,有的還刻有花卉和動物圖案,有的甚至鑲嵌珠寶、鍍金等,顯得格外華麗考究。
民居 林周縣的民居以碉房為主,這些房屋具有堅固的結構和防風、防寒、防盜的特點。它們的外墻向上收縮,內部空間根據功能需要分層,有居住、儲藏等功能。 另外,牧區普遍以牛毛帳篷作為住房,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不怕風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隨時搬遷。帳房是牧區牧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居住形式。這些房屋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地方特產】
林周縣有氆氌、卡墊、火盆、花盆、油壺、酒壺等。
【榮譽稱號】
2017年2月,林周縣上榜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17年12月,農業部認定林周縣為全國第二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2019年8月,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出爐,林周縣在列。 2020年11月,林周縣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2021年11月,林周縣被表彰為西藏自治區雙擁模范城(縣)。 2021年12月,林周縣被評為第五屆西藏自治區文明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