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縣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市下轄縣,地處西藏自治區北部、唐古拉山南麓,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與青海省交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境內山巒起伏,溝壘縱橫,西北部一些山峰常年積雪,中部和南部的山峰相對高差大,低山丘陵與谷地錯落相間。聶榮縣轄1個區,9個鄉,173個村。面積8991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800萬畝。聶榮縣戶籍人口為38341人。聶榮縣常住人口為35163人。
【行政區劃】
聶榮縣轄1個鎮、9個鄉:
鎮:聶榮鎮
鄉:色慶鄉、尼瑪鄉、當木江鄉、查當鄉、桑榮鄉、下曲鄉、白雄鄉、索雄鄉、永曲鄉
【建置沿革】
聶榮,藏語意為“悅耳谷”。 聶榮在元朝時境內出現了三個部落。明初又形成了一部落。后來這四個部落與比如、巴青、丁青等境內的另外一些部落一起,結成了在藏族歷史上稱之為“三十九族”的大集團,其活動的范圍稱“三十九族地區”。明朝中葉后,三十九族地區歸附占據在青海的土默特部俺答汗、喀爾喀部卻圖汗。 明崇禎十年(1637年)又為蒙古和碩特部據有。 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將三十九族地區暫劃歸西藏管轄。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將該地劃歸駐藏大臣直接管理。 民國五年(1916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此設霍爾基巧,管理各部落。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銷霍爾基巧,將三十九族地區劃分為聶榮等6個宗。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阿扎白索宗。 1951年改聶榮宗,1959年聶榮宗由昌都專區劃歸那曲專區。1960年8月1日,聶榮縣人民政府成立。
【地理環境】
區位境域 聶榮縣地處西藏自治區北部、唐古拉山南麓,面積8991平方公里。該縣地處藏北南羌塘高原太湖盆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
地形地貌 聶榮縣地處藏北南羌塘高原太湖盆區,平均海拔在4701米左右。境內山巒起伏,溝壘縱橫,西北部一些山峰常年積雪,中部和南部的山峰相對高差大,低山丘陵與谷地錯落相間。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800萬畝。 聶榮縣境內著名的山脈是橫亙在北部的唐古拉山,山體高聳雄偉,嶺脊參差起伏,冰峰林立,風雪彌漫。
氣候 聶榮縣境內屬高原亞寒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沒有絕對無霜期。冬長無夏,全年雨雪召10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400毫米。
【風景名勝】
玉浦峰
玉浦峰亦稱“永浦”,意為“碧玉溝山”。在那曲市聶榮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
汀給索瓦昂亞山
汀給索瓦昂亞山在那曲市聶榮縣境內。此山神被草原牧人視為重要的地抵山神。山腳下有神湖叫逆若措根,是山湖相映的朝圣地。 據傳,此地是羌門加莫女神之居所,有她的坐騎神牛的蹄印,故而湖名“日逆若”,意為“蹄湖”。據《瓊波世系傳》記載:索瓦昂亞山和逆若湖仙共生有18子,即迦欽久杰(十八金剛),其中的忸古杰就在他們身邊。
雜瑪崩扎山
在那曲市聶榮縣境內。頂峰是亂石,山腰是片石,山腳是草坡。峰頂平坦如壩,美麗壯觀。其周圍還有許多著名山峰,如夏如拉贊、本波雜那、瑪本巴地糾松等。
那塔賽保峰
那塔賽保峰亦稱“那木褡賽保”,意為“巖羊黃絕崖山”。在那曲市聶榮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
嘉贊扎乃蔡亞山
嘉贊扎乃蔡亞山亦稱“巴南諾布拉贊”。在那曲市聶榮縣境內。山呈紅色。傳說此山的依神是沃岱貢杰雪山之子。
卓如扎冬納保峰
卓如扎冬納保峰,在那曲市聶榮縣境內,位于縣城東北。意為“波谷黑石山”,亦稱“卓日扎冬納保”。山麓為天然牧場,牧有牦牛、犏牛、綿羊、山羊等牲畜。
【歷史文化】
“亞爾吉”為藏語,意思是狂歡的夏天,藏歷每年六月份,聶榮縣牧民群眾不論男女老少都將穿上鮮艷的民族服飾,以賽馬、參加當地宗教活動等形式盡情享受“亞爾吉”節帶來的歡娛。藏歷六月份,在“亞爾吉”節期間帶上酥油茶、奶茶和各類小食品相互宴請。
“亞爾吉”節為期10天左右,期間,各村將舉辦大型賽馬會、小型宗教活動以隆重慶祝節日。牧民群眾在節日期間將穿上平時舍不得穿的帶有水獺皮、豹皮、虎皮、珊瑚、瑪瑙、藏銀等飾品的民族服飾和頭飾,在各村固定地點(大部分在寺廟、日追附近)搭建大大小小雕刻有西藏八寶等吉祥圖案的帳篷舉辦賽馬會,賽馬會內容豐富,期間舉辦馬上撿哈達、馬上射箭、長跑、抱石頭、拔河、跳舞等活動項目以充分展示牧區的發展變化,屆時牧民群眾也將邀請鄉村干部、當地寺廟活佛僧尼一同觀看賽馬會盛況。
“亞爾吉”節期間,當地活佛于每天賽馬節活動啟動前的30分鐘和賽馬會活動間歇時間為牧民群眾誦經、“摸頂”,還將進行跳神(僧人身著象征性的面具、服飾)活動,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期盼一年沒有饑餓,沒有疾病,沒有自然災害。
【地方特產】
藏傳佛教模制 藏傳佛教模制的泥質小佛像、塔,藏語讀做“擦擦”。無論是用單面模具印制的浮雕,還是用雙面模具脫范而出的圓雕佛像、塔,均稱為“擦擦”。 藏族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是為了積攢善業功德,制成的擦擦多用來為大佛塔和大佛像裝藏而置于內膛,也多作為禳災祈福的圣物,供奉于擦康、雪山、神湖、山巔、洞窟等清靜之所在,以求福蔭。 擦擦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頗具典型的代表,是藏族先民創作的中國古代藝術奇珍,是世界人文寶庫中的組成部分。
山羊絨 山羊絨屬于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是一種珍貴的紡織原料,國外稱其為“纖維的鉆石”、“軟黃金”。由于亞洲克什米爾地區在歷史上曾是山羊絨向歐洲輸出的集散地,所以國際上習慣稱山羊絨為“克什米爾”;中國采用其諧音為“開司米”。 山羊絨是從山羊身上梳取下來的絨毛,其中以絨山羊所產的絨毛質量為最好,每年春季是山羊脫毛之際,用特制的鐵梳從山羊軀體上抓取的絨毛,稱為原絨。洗凈的原絨經分梳,去除原絨中的粗毛,死毛和皮屑后得到的山羊絨,稱為無毛絨。山羊絨有白、青、紫三種顏色,其中以白絨為最珍貴。
搟氈 藏北手工業種類齊全,其中搟氈技藝精湛。搟氈技術可以追述到吐蕃以前,它是一種古老的工藝,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藏北少數民族因為生活需要,毛氈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用品,制氈也就成了藏北民族一項充滿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 搟氈是個精細活,搟氈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為主,而且要求毛絲纖長,純手工作業,鋪毛、噴水、卷氈、捆氈連、搟連子、解連子壓邊洗氈整形曬氈,9道工序缺一不可,每個細節只用簡單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搟氈過程中唱著搟氈調,邊唱邊做,節奏協調,亦勞亦樂。搟氈屬于純手工制作,制品有鞍韉、防雨工具、氈帽、氈鞋。是藏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氈也就隨之悄然退出了人們的生活,搟氈這一非物質文化也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榮譽稱號】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2年2月,入選2021年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擬命名公示名單。 2022年4月,入選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市、區、旗)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