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縣,隸屬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地處那曲市東北部,東靠昌都市丁青縣,南傍比如縣、索縣,西接聶榮縣,北鄰青海省雜多縣,全縣行政區域面積9811平方千米。巴青縣常住人口為56200人。巴青縣地勢北高南低,地處怒江上游,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境內有長江、怒江兩大水系。巴青縣轄3個鎮、7個鄉,縣人民政府駐拉西鎮。
【行政區劃】
巴青縣轄3個鎮、7個鄉:
鎮:拉西鎮、雜色鎮、雅安鎮
鄉:江綿鄉、瑪如鄉、阿秀鄉、貢日鄉、崗切鄉、巴青鄉、本塔鄉
【建置沿革】
吐蕃時,稱松比東布瓊。 元代,霍爾王領有。 明屬四川。 清光緒年間劃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西藏地方政府始建巴青宗。 1954年,屬昌都地區。 1959年,巴青縣成立,縣址益塔區。 1960年,歸那曲地區管轄。 1964年,縣址遷至達爾塘。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青縣地處那曲市東北部,東靠昌都市丁青縣,南傍比如縣、索縣,西接聶榮縣,北鄰青海省雜多縣,全縣行政區域面積981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巴青縣地處怒江上游,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境內主要山峰東有布加山,北有瓦馬拉山、珠洛山,西北有倉來山、曲如拉山、吾爾膏拉山。唐古拉山從巴青縣中部穿過,將巴青縣分為唐北和唐南兩大部分,地勢北高南低。北部與唐古拉山南麓相接,北部地形平坦開闊,東西部屬河谷地帶。
氣候 巴青縣屬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高寒缺氧,空氣稀薄,冬寒夏涼,無霜期短。東西部屬河谷地帶,有明顯的垂直氣候。境內年均降水量為500~600毫米。最大日降水量為47.1毫米。年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平均日照時數達2359小時。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1℃。氣候干濕分明,多夜雨,年降雪日數約150天。冬春氣候干燥多大風,氣壓低氧氣含量少,特大風主要在冬季,風速一般為5至7米/秒,最大風速為18至20米/秒,其余季節平均風速2.3米/秒。每年11月到次年的4月為冰凍期,10月至次年4月為干燥風季,一般以西風為主,5~9月為農作物生長期。
水文 巴青縣境內有長江、怒江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在巴青縣境內稱為當曲河,流向由東向西、再轉向北,經巴青縣的滿塔、列來、崗切、典幫等地。怒江水系發源于唐古拉山南麓安多縣境內,流經那曲縣、比如縣,經巴青縣的索曲、彭曲、良曲、前曲、熱瑪曲和松曲等河流,經過20多個鄉域,然后,又流經西藏的多個縣(區),進入云南省內,最終匯入印度洋的安達羅海。
【交通運輸】
巴青已逐步發展成為連接那曲與昌都、昌都與拉薩、西藏與青海部分地區的橋梁和紐帶。特別是青藏鐵路的開通和那曲物流中心的建成,以及317國道路面改造。 巴青縣有317國道貫穿而過,境內鄉鄉(鎮)通公路,各村公路基本可以到達。
【風景名勝】
麥莫溶洞
麥莫溶洞位于巴青縣本塔鄉境內,距鄉政府約11千米。從遠處看門莫扎嘎山猶如一幢圓頂殿宇上插著的白海螺,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看,似銀質的曼扎上堆著白米,又像用哈達裝扮的白色牦牛,山色極為壯觀雄偉。這里的奇觀就是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叫仙女大殿,代表息、增、懷、伏四業的四大溶洞。溶洞內有許多景觀,較為奇特的是叫門莫巴空或仙女秘室的溶洞。人們所看到的只是溶洞口附近的景觀:主要有白巖形成的石階;洞口左右各立有一人高的石柱,儼若警戒嚴密的衛士時刻守護著這神秘的凈室;洞口不遠處有一用石頭壘就的祭煙灶臺,在洞口上方有一個自成的藏文“啊”字(白色);洞口內有一叫"守門白獅”動物形體的巖石;洞口附近還看到眾多小巖洞,再往里進去,眼前所現的竟是下垂的冰柱,冰柱滴著晶瑩的水珠,滴聲清脆悅耳,滴水處結成各種形狀的冰塊,簡直是個冰的世界。在靠洞口處有三座形似人體的巖石,人稱閻羅法王和他的黑白兩個助手。還有一紅色溶洞,人稱中陰光,另外還有兩處巖洞,人稱閻羅陰洞、陽洞。洞深不見底,陰森恐怖。洞中間有多座形似佛像的巖石,據說是蓮花生8尊,再往里全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世界。據民間傳言,此洞的一頭直通到索縣亞拉山的某個叫庫如昌的地方,以此而言,這個溶洞的長度達100多千米。而另一頭卻通到200多千米開外的娘麥仲吾松多的某臥像似的大山山麓。
巴青縣溫泉
巴青縣現有溫泉數量達50多處,較為出名的有扎色高口溫泉、阿秀鄉8村溫泉、雅安鎮政府所在地溫泉和瑪如鄉溫泉。其中以瑪如鄉溫泉出水量最大,出水如涌;雅安溫泉較為舒適,感覺輕松;阿秀溫泉較為刺激。
雅安4村鄉村風景
雅安鎮4村位于317國道旁,因自然條件的限制,一直保留著較為原始的生活習慣。布加冰川從這里向北連綿延續數百千米,該處有較為淳樸的藏家風情,有西藏從未能有探險者涉足的冰川,有德措宗神湖,還有500多年歷史的陳房古灶。
魯布寺
魯布寺位于巴青縣巴青鄉,是那曲地區規模最大的苯教寺廟,據傳說歷史已有千年。2011年,魯布寺有147名僧人,數萬名信眾。
羅坡寺
羅坡寺位于巴青縣巴青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雍仲苯教寺院。羅坡寺歷史悠久,寺院規模也比較大。寺院建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32年),建立者為乾隆皇帝親自下旨授封的第十二任霍爾部落總管本熱赤加活佛(活佛仁增東炯土欽的轉世)。寺院周圍雪山環繞,草地上河流交錯,冬蟲夏草等眾多名貴草藥以及其他珍貴礦物資源豐富。花草綠地上生活著被持明占巴南喀和才旺仁增大士、班瑪迥乃師徒三人加被過的圣山,它外觀似寶瓶,其上有天然的修行洞和文字、泉水、祖輩上師留下的腳印以及神像、經文、塔等,其豐富的文物古跡吸引著眾多游客和朝圣者的心。羅坡寺就坐落在這一圣山的前面。第四世活佛丹增旺智時期,羅坡寺被提升為本教眾多主寺中首要的位置。到第九世活佛為止,共有活佛和僧人500多人先后在此講經、習法修煉,弘揚本教教業。
【歷史文化】
牧民群眾的主要飲食有楷粑、牛肉、酥油茶、牛奶及奶制品。 牧民居所一般是帳篷,并過著游牧民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牧民逐步轉向定居生活,帳篷只用于各放牧點。 喪葬主要以火葬“供日”,也有天葬形式。火葬儀式所需供品種類很多。尸體在家里停留49天,期間一直請喇嘛誦經。 傳統節日有藏歷十二月過小年、藏歷一月過大年,每年8月份有賽馬節。還有宗教與民族風俗相連的各種節日。
【榮譽稱號】
2021年11月,被表彰為西藏自治區雙擁模范城(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