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浙贛鐵路、兩條省道(杭金公路、蔣義線)和滬昆高速公路過境,義烏民航機場設在浦義交界處,縣內公路四通八達,供電、通信設施齊全,具有發展經濟的廣闊前景。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屬浙江金華�?偯娣e900平方公里�?側丝冢☉艏丝�43.73 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浦江自東漢興平二年(195年)建縣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水晶之都”,“掛鎖基地”和“中國絎縫家紡名城”之稱。
縣人民政府駐浦陽街道人民路38號。郵編:322200 代碼:330726 區號:0579

浦江全景
行政區劃
浦江縣轄3個街道、7個鎮、5個鄉:
街道:浦南街道、仙華街道、浦陽街道
鎮:黃宅鎮、巖頭鎮、鄭宅鎮、檀溪鎮、杭坪鎮、白馬鎮、鄭家塢鎮
鄉:虞宅鄉、大畈鄉、中余鄉、前吳鄉、花橋鄉
浦江縣地圖
歷史沿革
浦江于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并入義烏縣。
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
自然地理
浦江屬錢塘江水系。源于縣境西部天靈巖南麓的浦陽江,自西向東流,于白馬鎮塘里東北出縣境入諸暨市,至杭州市蕭山區聞堰鎮入錢塘江。沿途接納洪公溪、深溪等大小溪流32條。壺源江源于天靈巖西北麓,東流至杭口坪轉北流,于檀溪鎮大梓北出境,竟5桐廬縣至富陽市場口鎮北入富村江,沿途有大小姑源溪、羅家源等水匯入。大陳江流經縣境東南部于諸暨市安華鎮匯入浦陽江。已建成中、小型水庫61座,總庫容13776萬立方米。尚有通濟橋水庫北、中、南渠橫穿東西。壺源江西水東調工程,通過杭口坪東引水隧洞,將壺源江水東流至金坑嶺水庫,使北山腳一帶農田得到灌溉和開發。 浦江屬錢塘江水系。源于縣境西部天靈巖南麓的浦陽江,自西向東流,于白馬鎮塘里東北出縣境入諸暨市,至杭州市蕭山區聞堰鎮入錢塘江。沿途接納洪公溪、深溪等大小溪流32條。壺源江源于天靈巖西北麓,東流至杭口坪轉北流,于檀溪鎮大梓北出境,竟5桐廬縣至富陽市場口鎮北入富村江,沿途有大小姑源溪、羅家源等水匯入。大陳江流經縣境東南部于諸暨市安華鎮匯入浦陽江。已建成中、小型水庫61座,總庫容13776萬立方米。尚有通濟橋水庫北、中、南渠橫穿東西。壺源江西水東調工程,通過杭口坪東引水隧洞,將壺源江水東流至金坑嶺水庫,使北山腳一帶農田得到灌溉和開發。
浦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6℃,1月平均氣溫4.2℃,8月平均氣溫33.7℃。年均降水量1412.2毫米。年日照1996.2小時。無霜期238天左右。有大風、冰雹、汗澇等自然災害。自然資源豐富。水利蘊涵量3.25千瓦,以建水電站70座,裝機總量7179千瓦。林地面積9000余公頃。主要分布于西部與北部。以松、杉、毛竹等用材林為主、并有油桐、烏桕、油茶、板栗等經濟林。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螢石、鉀長石、石煤、磷礦石、凝灰巖、磁鐵礦和銅礦等礦點,其中以石灰石儲量最大。 耕地12069公頃。擁有耕作機械動力23126千瓦,收獲機械動力9506千瓦,值保、排灌機械動力7186千瓦農業產品除傳統的稻谷、小麥、番薯、玉米、油菜、棉花、茶葉、蠶桑外,近年來大力開發蔬菜、桃形李、獼猴桃、黃花梨等生產。“浦江春毫”被列為全國名茶。“桃形李”稱中國名果稀珍。全縣已建成占地六百多公頃的8個農業示范區。其中有1個被列為省級示范園區。全縣基本實現栽培輕型化,育種商品化,品種優質化,收種機械化。是浙江省農業綜合開發縣和省優質米示范縣、商品豬基地縣。工業以花邊針織、絎縫繡品,水晶工藝品、服裝加工、工藝掛鎖為五大支柱產業,以編、剪、貼、繡、雕等工序創制而成的竹木根雕和草編、手工挑花、麥桿貼畫、絨繡五種工藝品被譽為“五朵金花”。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歐美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尚有傳統產品“竹葉薰腿”、豆腐皮等。
經濟概況
浦江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猛。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億元,按可以價計算,五年來年均遞增19.15%;財政總收入達1.1億元,年均遞增18.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3億元;平均遞增30.92%;外貿出口交貨值達12.9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097元,年均遞增25.77%;城鎮居民生活費收入6013元,年均遞增23.26%。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穩步上升到全省中等水平。到目前止,全縣企業集團發展到14家,產值超千萬元企業達37家。第三產業發展加快,1997年第三產業產值達5.4億元,比1992年增長3.7倍。9家企業先后獲自營進出口權。外向型經濟比重躍居全市各縣(市)之首。交通條件明顯改善,供電、通信業突飛猛進。1996年繼東陽、義烏后實現“鄉鄉鎮鎮公路黑白化”。郵電通信業在浙西南地區率先實現了“村村電話程控化”。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30.7億元,年均增長12.4%;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3505元,完成預期目標;地方財政收入為9.0億元,年均增長19.3%;工業總產值為366億元,年均增長15.4%;自營出口總額7.2億美元,年均增長22.1%;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6.7:62.8:30.7調整為2010年的5.6:61.7:32.7。
以傳統輕工業為特色。服裝、針織、絎縫、掛鎖、水晶和造紙具有比較優勢。花邊絎縫是全國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水晶、掛鎖占有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被命名為“中國水晶玻璃之都”和“中國掛鎖星火特色產業基地”。全年實現自營出口1.2億美元,規模以上企業163家。
農林牧副漁總產值6.09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1.86億元,糧食總產量6.4萬噸,糧經種植比例5.3:4.7;高山蔬菜、花卉苗木、水果、茶葉是四大主導產業。“竹葉薰腿”為火腿珍品,豆腐皮、桃形李為傳統農產品,“浦江春毫”為中國精品名茶,“沁香”牌密梨為全國優質早熟梨。
交通通訊
境內交通便捷,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和03省道穿越該縣東部,47、20省道橫貫浦江腹地,現在正在建設浦義公路(又稱“浦義二線”);年末有固定電話用戶10.9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2.25萬戶。 城鄉建設 創新“模擬拆遷法”改造舊城,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2003年末,城區建成區面積18.6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2.2萬,城市化水平為42%。年末城鎮人均住房40平米,農村人均住房47平米。城鎮公共綠地72公頃,綠化覆蓋率33%。
旅游文化
浦江自東漢興平二年建縣,已有1800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代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水晶之都”之稱。宋元明清四代,方鳳、柳貫、吳萊、宋濂、戴良、倪仁吉(女)、蔣興儔(心越大師)、戴殿泗等皆。
以詩文書法馳名文史。元初,“月泉吟社”征詩活動面及東南六省。宋濂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其書龍盤鳳舞,尊為“草圣”;次子宋璲小篆,列明代第一。蔣興儔,康熙年間東渡,被日本奉為“篆刻之父”。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等在文學、語言、新聞等領域自成一家;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張岳健、方增先、吳山明、等書畫名家相繼崛起,成就卓著。張書旂,三十年代與徐悲鴻、柳子谷并稱“金陵三杰”,其《百鴿圖》于1941年以國禮祝賀羅斯福連任美國總統而進“白宮”;吳茀之畫印俱佳,為“浙江畫派”承前啟后重要人物;張振鐸稱“南天一柱”,有“北李(苦禪)南張”之譽。為了弘揚書畫文化,近年來在浦陽城先后建成了吳茀之紀念館、方增先書畫藝術碑刻院、山明美術院,張書旂、張振鐸、張世簡畫院即將落成;同時,興建了書畫小學,新建了書畫一條街,開設了書畫市場。
浦江民間文化藝術名震中外。起于清代的竹根雕,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并稱“浙江三雕”;麥稈剪貼畫,形象逼真,色彩艷麗,中外人士稱為“迷人的藝術”剪紙,風格秀麗,質樸大方,,令人嘆為觀止;起于明代的“迎會”,以會桌制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稱華夏一絕;“燈會”,融書、畫、工藝于一體,人物燈、竹絲燈、板龍燈、走馬燈、燈種繁多,各呈民彩,深受中外人士贊譽;“浦江亂彈”,曲調激越高亢,優美流暢,為婺劇主要聲腔,流行于浙、贛、皖數省。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浦江山川秀麗,古稱“天地間秀絕之區”。縣城北郊省級仙華山風景名勝區,其巖峰景觀,兼具“奇、險、曠、幽”物色,為浙中所罕風。飛來峰下的寶掌洞,清幽絕俗,唐代中印度高僧寶掌禪師掛錫于此,與一山之隔的夏泉左溪寺-----唐代天臺宗傳代祖師玄朗大師修身地,并稱為佛門圣地�?h東部鄭義門-----玄鹿風景名勝區,即“江南第一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同居15世。鄭氏《家規》、《家儀》,歷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儒學治家“的典范,明代典章出于宋濂之手而脫胎于《鄭氏家規》。此外、縣西北部的馬嶺、縣東南部的官巖山和縣城西部通濟湖風景,縣城東隅龍德填充塔(此塔建于北宋)公園,均為游覽勝地。

江南第一家
旅游景點
仙華山:又名主峰少女峰,海拔728米,相傳因軒轅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得道升天而得名。仙華山崛起于1.5億年前的中生代,由于燕山運動強烈的斷裂擠壓和火山活動而形成。屬低山 丘陵地貌區,山頂緩坡地發育良好。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步,光溫互補,四季分明, 氣溫適中,景區氣溫比縣城低5℃左右。山地植被覆蓋率約90%。
江南第一家: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家族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代人,同財共食,人數最多時達3000余人,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被朱元璋賜名為“江南第一家”。這就是浙江金華的鄭氏,又稱“鄭義門”。如今鄭氏后裔生活起居之地,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鎮。
雞冠巖:其名因頂峰形酷似公雞之冠而來,雞冠巖連綿起伏的山峰環抱整個環境幽美的中余鄉雅湖畈。民間有一說,此峰由太上老君仙養神酉變化而來,一天太上老君出去天庭串客。神酉把太上老君專門為玉帝苦煉2個月的永春神丹偷吃,太上老君一氣之下把神酉丟下凡界,又因吃的神丹太多從此沉睡不醒,化成美麗的雞冠巖!在其頂峰可觀望到鄭家塢,古人時常登上峰頂觀望天象。雞冠巖峰下有清澈見底的眾多溪流,統稱“陽子溪”,溪水甘甜。其周圍村民常年引用小溪水,以延年益壽!
寶掌山:在仙華山之東,舊稱里浦山。唐貞觀十五年(641),中印度高僧寶掌禪師云游大半中國后,駐錫于此,臨寂歿時自稱活了1072歲,號稱“千歲和尚”。今有寶掌寺遺址。山中奇石森植,如奔獸、如鐘鼎、如刀戟旗鼓,著名的有“守關石”、“飛來峰”、“五通游戲峰”。幽洞密布,奇崛深奧。谷內四處涌泉,以飛來峰下所涌清泉,水質最為甘洌。“浦陽十景”之一的寶掌冷泉即此。
玄鹿山:位于鄭宅鎮北2.5公里處,景區面積3.65公里。這里春天桃花滿澗,夏季瀑布轟嗚,是明代宋濂游憩讀書處。宋濂常攜鄭家學子來此觀賞山谷飛泉,寫下《飛泉操》、《題玄鹿八景并序》等詩文。山有八景題名石刻:桃花澗、鳳簫臺、釣雪磯、翠霞屏、飲鶴川、五折泉、飛雨洞、蕊珠巖。
馬嶺:位于虞宅鄉西北部,在浦江、建德、桐廬三縣(市)交界處,距浦江縣城30公里。今被列為市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該景區以險、奇、怪的峰林巖石自然景觀為特色,巖高林密,空氣清新,景觀豐富,風景奇特。
浦陽江:發源于浦江縣花橋鄉天靈巖南麓嶺腳,東南流至花橋折向東流經安頭 (1965年3月在此建成通濟橋水庫大壩),經浦江縣城、黃宅,轉東北流到浦江縣白馬橋入安華水庫(1958年6月建成),在安華鎮右納大陳江,再東北流至盛家,右納開化江,北流經諸暨市城區下游1.5千米的茅渚埠,以下分東西兩江。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橋,左納五泄江,經姚公埠至三江口與東江匯合。(1952年建江西湖分流工程后,西江改經江西湖上蔡至湄池與東江合流)。東江自茅渚埠分流后,北流至大顧家附近小孤山右納楓橋江,與西江會合后,北流經杭州市蕭山區尖山鎮,左納凰桐江,經臨浦,出磧堰山,折向西北流至義橋,左納永興河,流至聞堰鎮南側小礫山注入錢塘江河口段。干流長149.7千米,集水面積3451.5平方千米。
白石灣風景區:坐落于浙江中部,位于浦江與義烏之間,距浦江縣城5公里。該景區導游小陳說,白石灣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3℃~17℃之間。景區內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1級標準,是一塊無污染、空氣純凈之地。據說,在每年的春節前后,景區峽谷被流水沖刷了一年的鵝卵石露出水面,這些灰褐色的石頭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變得像雪一樣的潔白,白石灣因此而得名。
神麗峽景區:位于浦江縣潘宅鎮麗水源村,地理位置東經119°39ˊ,北緯 29°40ˊ,總面積6平方公里。景區隸屬南山風景名勝區的東片景區,坐落在浦陽江南部,南接義烏鯉魚山系,過鯉分隧道,緊鄰陳望道故居——分水塘;西鄰南山白石源景區,東與德勝巖景區相望;地勢南高北低,南山北田。景區距浦江縣城5公里,距上海370公里,杭州170公里,與義烏、蘭溪、諸暨、桐廬、建德、東陽等周邊縣(市)一般在30——60公里之間,均有較高等級公路相連,杭金衢高速公路及浙贛鐵路旁其東側而過,地理位置十分便利。神麗峽居仙霞嶺龍門山脈金華山支脈的北端,在浦江縣內屬南支山脈中段,以丘陵低山地地貌為主,溪流由南向北流,最終匯入浦陽江。
上山遺址:位于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境內,面積2萬多平方米,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約80件陶器,大多數器型為大口盆。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盤。
風土人情
浦江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征,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浦江的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紙裱糊后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于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
“人會”是由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制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置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并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
黃宅的人會至今有20余桌,如“姜太公釣魚”、“三打白骨精”、“趙云破曹”、“三請梨花”、“鐵弓緣”等,童趣天真,十幾桌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十分壯觀、熱鬧。
浦江亂彈是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流行 于浦江、臨安、建德、桐廬一帶和婺、衢、處、溫、臺以及江西等地,影響遍及浙中、浙南、浙西和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區,是浙江婺劇的主要聲腔之一。因為它發源于浦江,故稱浦江亂彈。
浦江剪紙歷史悠久,元明之際就有記載,浦江文學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寫的《哀王御史》的詩中有"剪紙難招御史魂"之句�?梢娫髦H鄉間已有剪紙招魂的風俗。浦江剪紙工藝精巧、題材廣泛,生活情趣濃郁,圖案清新大方,多數取花鳥、草蟲、山水、亭榭、仙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題材。形式上流行最廣泛的是窗花。每當春節,農村的姑娘媳婦便大顯身手,鮮紅的窗花把節日點綴得喜慶而熱烈。除春節外,結婚禮儀、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都要制作大量剪紙,有禮花、燈花、功德花等品類繁多。通過諧音和象征手法,寄托勞動者的理想和愿望。如剪金魚滿塘寓意金玉滿堂,剪棗、笙、桂花、蓮子比況早生貴子,剪瓶、鞍、戟、磬象征平安吉慶,剪蝙蝠、鹿、桃和蜘蛛則喻示福祿壽禧。
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氣候溫和、風景秀麗,孕育了別具特色的剪紙藝術。
浦江特產
浦江豆腐皮:歷史悠久,暢銷全國,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易貯藏,便攜帶,是訪親送友的佳品。豆腐皮可制作多種多樣的葷素佳肴,既可充作家常便菜,也可用與各種宴會酒席。
浦江桃形李:系薔薇科李屬,“中國李”中的一個品種,是金華市浦江縣名特優新珍稀果樹之一,曾在全國農博會上獲得金獎;2001年,獲浙江省農業名牌產品稱號,也是該縣至今惟一的省級農業名牌產品,目前準備報批國家級農業名牌產品。當地人稱“猴面果” 說起桃形李,很多浦江人都會告訴你一個優美的傳說:相傳當年孫悟空在仙果山偷吃蟠桃,吃得津津有味,不小心將吃剩的桃核丟到了人間,在浦江境內長成了這種貌似孫悟空臉型的猴面李。所以,當地農民把桃形李稱之為“猴面果”。
潘周家手工面:又名“長壽面”。純手工制作而成,具有煮時不糊、柔軟滑潤、嚼不粘齒的特點,長期食用有和中養胃之功效。
麥餅:在元宵夜的每家每戶必備,味美。現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分肉麥餅、菜麥餅兩種。
米篩爬:是浦江風味小吃。面和成后,搓成一指寬面條,然后摘下一小團,用拇指在米篩上一摁一卷,再輕輕一拔就成。菜料以干蘿卜片伴煮為多。調料除普通鹽外,蔥末、蒜糊、姜絲、胡椒、辣油等均可,因時而異,隨人喜好,自由調味。"米篩爬"吃起來又韌又爛,口感好,老少皆宜。
金華火腿:老家在浦江,火腿、木炭、板料等都在收購之列,其中以收購“竹葉熏腿”為主。說起浦江的“竹葉熏腿”,還真可以說是赫赫有名,它主要出產于浦江西部的壺源江上游,當地農戶每年都要養上幾頭“兩頭烏”,該種豬腿皮薄,骨頭細,精多肥少,腿心飽滿,肉嫩味鮮,用山里盛產的番薯、玉米等飼料精心飼養,一年后宰殺,再把整頭豬腌制起來,部分自己享用,主要用于招待親朋好友,腌制的火腿有時還能增加一點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