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區,地處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北麓,是紹興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紹興市、越城區和紹興縣黨、政、軍機關駐地。現越城區實際管轄8個鎮、街道,164個行政村,60個社區居委會,5個鎮屬居委會。區域面積195.29平方公里,總人口41.24萬,其中農業人口10.1萬。200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9.9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6.19億元,第二產業139.46億元,第三產業114.2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9元,農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8715元。

行政區劃
越城區轄6個街道、7個鎮:
街道:塔山街道、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城南街道、稽山街道
鎮:靈芝鎮、東湖鎮、皋埠鎮、馬山鎮、斗門鎮、鑒湖鎮、東浦鎮
紹興市越城區地圖
歷史沿革
越城區地處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遷都建城于此而得名。秦朝置會稽郡,唐朝置越州,一度成為南宋臨時都城和明末魯王監國之所,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和先越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1949年5月紹興解放,設紹興市(縣級市),后分別設紹興縣、紹興地區,為紹興縣、紹興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1983年7月,紹興撤地建市設越城區,現越城區為紹興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紹興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自然地理
越城區位于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北麓。北緯 30 ° 00 ,東經 120 ° 35 ?。四周與紹興縣接壤,地勢南高北低,南多丘陵,地面高程 5.1 米至 6.2 米間。
越城區境地處平原水網地帶,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經區內;鑒湖水域和浙東運河,以東西向分別貫穿區境南北部。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區境南部,有零星土丘分布。
越城區位于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北麓。
氣候溫度
越城區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東北風為多,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4℃,年平均日照1996.4小時,無霜期240天,年平均降水量1461毫米。夏秋間臺風暴雨時有侵襲,有時造成較大損失。

東湖景區
經濟概況
越城傳統手工業生產,素以酒缸、醬缸、染缸為特色,有“越酒行天下”之說,較大的酒坊、醬園多在城內。越城又有“錫半城”之稱,據民國25年(1936)統計,城內有錫箔鋪、坊近2000家,城鄉從業者達10萬之眾,解放前夕,尚有700余家,近5萬人賴以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紹興市?①以“維持、恢復和發展生產,將落后、消費的紹興,變成繁榮、生產的紹興”為建市方針。從1952年起,逐步實行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淘汰錫箔行業,發展輕工、紡織、機械工業,興辦全民、集體企業,安置社會閑散人員和待業青年。建區后,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經濟形勢日益好轉。至1990年,實現全區工農業總產值124018萬元(不包括在越城區內的市直屬企業和紹興縣屬企業產值。以下各項均依此例)。工業集體企業517家,固定資產原值18127萬元,凈值13148萬元,產值114871萬元,利潤5022萬元。其中產值百萬元以上168家,產值、利潤各占86.30%和95.12%。全區已形成以紡織、印染、制革、塑料、橡膠、包裝、建材為特色的工業體系,主產純棉布、化纖布、呢絨、毛線、服裝、針織、工藝品等600多種,并不斷更新產品,提高檔次。
貫徹“絕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方針,初步形成“服務城市、富裕農村”城郊型經濟。1989年,越城區有耕地6?45萬畝,全年農業產值9147萬元(1990年可比價)。其中,全年糧食總產量56550噸;蔬菜基地2030畝,年產蔬菜6?4萬擔;發展外蕩網箱養魚和人工養鰻,淡水魚年產3317噸,外銷成鰻38噸;河蚌產珠6798公斤;生豬存欄262萬頭;飼養商品禽8142萬羽,年產蛋655噸;牛奶510噸。
和外貿生產迅速發展。至1990年,有區、街道所屬集體商業公司14家,集體商業網點465個,年銷售額71768萬元。有創匯企業33家,專業生產服裝、布鞋、皮革制品、衛生用品等外貿商品;自營出口產品銷售收入5510萬元。
交通便利
越城境內高等級公路平坦空闊,四通八達,連接各地。浙贛、杭甬兩條骨干鐵路和滬杭甬等二條高速公路縱橫貫通。浙東運河穿境而過,東達寧波港,西連京杭大運河,內河航運發達。
教育文化
1985年,經省、市人民政府驗收審核認定,越城區已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掃除盲。1986年貫徹《義務教育法》,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地區人口覆蓋率82.9%,義務教育對象入學率95.93%,學齡兒童入學率?99.82%?。1990年全區有鄉鎮中學6所,小學76所,幼兒園96所(含教育系統辦7所),1987年建育才(弱智)學校一所。1983年開展體育達標活動以來,7年評為省級先進。街道和鄉鎮有文化站,區有工人文化宮、廣播站。并成立書法、攝影、文學、花卉、老年體育等協會和5個民間職業劇團。1987年和1989年兩次舉辦越城區文化節。1987年開展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出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紹興市越城區故事、歌謠、諺語卷》。

沈園
旅游風光
吼山風景區:位于紹興古城東十二公里,地處越城區皋埠鎮范圍之內。吼山又名狗山,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養狗獵白鹿以獻吳王。“狗”字紹興方言與“吼”相近,直呼“狗”音屬不雅,時間久了也就成了吼山。吼山景區之內有諸多狀物巖石,若狗、若獅、若象等,當然最多的是狗,正好與吼山原意相合。這些是人們美好的想象,而實際形成原理同東湖一樣,均為歷史上人們采石遺留而成的景觀。
東湖景區:東約六公里處,以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成為著名園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東湖雖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東湖成為旅游業界人士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日本旅游機構交通公社,曾在同時游歷過杭州西湖與紹興東湖的日本游客中作過問卷調查,對東湖的印象超過西湖,可見對東湖的贊譽并非紹興人的自我感覺。 東湖所在地,原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東巡時曾在此駐駕飲馬,故被稱為箬簣山。漢代以后,箬簣山成了紹興的一處石料場,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達50多米的懸崖峭壁。勞動者取石還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處,日子一久,形成了長過200米,寬約80米的清水塘。清末,紹興著名鄉賢陶浚宣眼光獨到,利用采石場筑起圍墻,對水面稍加拓寬,遂成山水相映的東湖。東湖經過百年的人工裝扮,成為一處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沈園:位于魯迅中路,從魯迅祖居門前穿越中興路往東不出二百米。沈園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初成時規模很大,占地七十畝之多,是紹興古城內著名的古園林。沈園為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故有“沈氏園”之名。沈園在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私人花園,經歷如此歲月滄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全因為一則千年不老的故事,一首催人淚下的《釵頭鳳》。 1987、1993年政府與有關部門在原址上重建了仿宋園林,加上近幾年的恢復性工程,沈園已初具規模,成了紹興古城內的一處重要景區。修復、重建和擴建后的沈園占地57畝,分為古跡區、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園三大區內,形成了“斷云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墻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古跡區內葫蘆池與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遺存,其余大多為在考古挖掘的基礎上修復的。東苑,位于古跡區東側,又被稱為情侶園,盡顯江南造園特色。南苑在古跡區南首,主要由連理園和陸游紀念館組成。沈園錯落有致,色調莊重典雅,景點互為映襯,很有宋代風味。因陸游一生愛梅,故沈園古跡區內栽植有大量的臘梅樹,梅花怒放之時,香氣充滿整個園區,冬日游沈園也就成了紹興的一項特色旅游,如果遇雪天更具詩情畫意。
風土人情
東湖原是一座青石山,相傳秦始皇東巡至此,曾采摘山上的箬草喂馬,因名箬 山。因為石質屬于白堊紀時期的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成分簡單,結構密致,石料色澤豐富,五彩斑斕,十分利于石匠開鑿雕琢。因此從漢代起,石工相繼在此鑿山開石,經過一代代石工的鬼斧神工,遂成險峻的懸崖峭壁,奇特的洞穴深潭。
1896年,陶淵明的第45代孫會稽陶堰鄉紳陶浚宣到箬 山一帶考察,陶醉于此處的奇山峻水,購得地產后經巧妙設計,努力將原有巖石景觀中最有特色的凸現出來。筑堤200丈,堤外為河,堤內藏湖,利用原有的山、水、洞與修建的橋、路、宅、亭點綴出一個個更富色彩和魅力的景觀。
整個工程歷時三年。這時的東湖山明水秀、巖奇洞幽、亭橋錯落、湖洞相連極富特色。精致而小巧的東湖將奇山、秀水融為一體,石景石貌蔚為壯觀。氣勢磅礴的石巖峭壁配以清幽的湖水,間或有一二艘烏篷小船欸乃飄過,加之青綠環繞,此番美景堪稱一絕妙畫卷。
陶浚宣認為“國興于治,治端于學,非自強不足為國,非育才不足自強”,東湖修建完工后,遂獨資創辦了東湖通藝學堂,聘請壽孝天、陶成章等越中名士為師,最多時擁有學生114名,其中氣象學家竺可楨就曾就讀與此。在1912年陶成章遇害后,陶浚宣還在東湖為他設立了紀念祠--陶社,緬懷這位辛亥英俠。
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魯迅、郭沫若等近代名人均先后來游,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存。
飲食文化
茴香豆:說到紹興菜,茴香豆肯定是第一個蹦到人們腦海中的。茴字的寫法在孔乙己筆下有多種,那紹興菜有名堂的,你又能說出多少種?在江南水鄉菜肴中,紹興菜比滬菜、杭菜更加清雅純樸,鄉土自然。 紹興菜的用料大多是雞、鴨、魚、蝦、蔬菜、竹筍等,講究的是香酥綿糯,鮮咸入味,輕油忌辣,菜味醇和適中,發醇成鮮,“霉和腌”為其地方特色。
酒:紹興菜愛用酒,當地有許多菜肴都是用紹酒烹制,因而其菜有一種獨特的品性,借酒發威。紹興菜中最知名的要數“清湯越雞”了,人稱“菜中皇后”。紹興,古時為越國都城,除了出美姬,也出美雞,農家散養的越雞,個頭小,肉質嫩,湯鮮無比。
糟溜蝦仁:菜肴又與紹酒相輔相成。據說每到冬釀季節,舊時農家總要自釀老酒。酒糟是釀酒的副產品,香味醇和,用酒糟制菜,是紹興菜的傳統特色。一碗“糟溜蝦仁”不知“醉”倒過多少吃客。其制法簡單,選用當地新鮮河蝦,烹入糟汁。成菜后軟溜爽滑,蝦仁潔白鮮嫩,糟香誘人。除了糟蝦,自然會有糟雞、糟鴨。糟雞烹制方法頗為獨特,清代《隨園食單》是這樣說的:“越雞煮熟,飛鹽略擦。布包入糟壇,三日可用。”成菜,肉質鮮嫩,酒香撲鼻,為紹興名肴。據老饕介紹,現在這道菜做得最出名的是沈永和酒家,你若有空,游完沈園,不妨去那兒吃吃糟雞。 紹興家常菜的另一特色是“霉”,其實這個“霉”是“腌”的派生詞。紹興人常吃的霉筍、霉毛豆、霉千張、霉豆腐、霉干菜等“霉菜系列”,又咸又香,最適于下飯、佐酒,也迎合農家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