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位于紹興會稽山西麓,是古城紹興都市圈的一部分,定位輻射浙中地區的重要門戶城市。地形以丘陵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諸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越國故都、西施故里,公元前222年置縣,一直隸屬紹興府,歷代未廢。1989年撤縣設市,全市轄35個鎮鄉。居民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太湖片方言,通行紹興話。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浦陽江中游。北緯29°43′,東經120°14′。毗鄰紹興、嵊州、東陽、義烏、浦江、桐廬、富陽、蕭山等縣(市、區)。總面積2311.33平方千米。總人口106萬人(2004年)。
行政區劃
諸暨市轄3個街道、23個鎮、1個鄉:
街道:暨陽街道、浣東街道、陶朱街道
鎮:大唐鎮、次塢鎮、店口鎮、阮市鎮、江藻鎮、楓橋鎮、趙家鎮、馬劍鎮、草塔鎮、牌頭鎮、同山鎮、安華鎮、街亭鎮、璜山鎮、浬浦鎮、直埠鎮、五泄鎮、嶺北鎮、陳宅鎮、王家井鎮、應店街鎮、山下湖鎮、東白湖鎮
鄉:東和鄉
諸暨市地圖
歷史沿革
諸暨,為我國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傳: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無余于越,諸暨屬越。至春秋時,越國先后建都于境內埠中、大部、色乘等地。吳越之爭中,越王勾踐曾以境內勾乘山為休養生息、圖謀復國之所。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越地置會稽郡,設諸暨縣。西漢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新始建國年間,更名疏虜。東漢建武初,復原名。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部分地入豐安、漢寧二縣。三國吳時,改漢寧為吳寧。西晉屬會稽郡。東晉屬會稽國。南朝復屬會稽郡。隋文帝開皇中,屬吳州。九年(公元589年),吳寧縣廢,原諸暨地復歸諸暨。大業中,仍屬會稽郡。唐時,屬會稽郡及越州。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劃諸暨、會稽部分地置永興縣。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復分諸暨縣之吳寧故地入東陽縣。光啟三年(公元887年),諸暨改稱暨陽。五代屬吳越國越州東府。吳越王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復名諸暨。宋初,屬兩浙東路越州。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屬紹興府。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分東北10鄉置義安縣,治今楓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廢義安,其地復入諸暨。元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紹興路。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為諸暨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諸全州。二十六年,降州為縣,仍復舊名。明、清時,均屬紹興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直屬浙江省。民國3年省下設道,諸暨屬會稽道。16年廢道,直屬浙江省。民國24年9月至37年4月,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37年4月至38年,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6日諸暨解放,至6月22日,諸暨屬中共蕭紹諸杭臨時委員會管轄。6月13日~11月16日,歸第十專署管轄。其后,諸暨屬紹興專區。1952年1月,紹興專區撤銷,直屬浙江省。1953年2月,劃歸金華專區。1957年9月,劃歸寧波專區。1964年9月,復屬紹興專區。1968年5月,屬紹興地區。1983年7月起,屬紹興市。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諸暨縣,設立諸暨市,由紹興市代管。1990年,全市轄10區、21鎮、64鄉、20居委會、1302行政村。

諸暨城區鳥瞰
自然地理
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北,錢塘江流域中段,介于東經119°53′~120°32′,北緯29°21′~29°59′之間。
全境處于浙東南、浙西北丘陵山區兩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由東部會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龍門山低山丘陵、中部浦陽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網平原組成。四周群山環抱,地勢由南向北漸次傾斜,形成北向開口通道式斷陷盆地。境內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富有林木、礦藏。東部會稽山脈,主峰東白山太白尖海拔1194.6米,為境內最高峰;西部龍門山脈,主峰三界尖海拔1015.2米,為境西部最高峰。中部為河谷盆地,多沃土良田,北部為河網平原,水資源充沛。
境內四周群山環抱,一江縱貫其中。東西部為低山河谷盆地,北部為湖畈河網平原,構成向北開口通道式盆地。境內群山均屬仙霞嶺山系。東部會稽山脈為浦陽江、曹娥江、東陽江分水嶺;西部龍門山脈為浦陽江、富春江分水嶺。河流屬浦陽江水系。浦陽江縱貫南北,境內干流長67.6公里,東西8條支流呈葉脈形展開。
氣候特征
諸暨市境地處浙中內陸,屬亞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溫差大于同緯度鄰縣,小氣候差距顯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征。氣溫年平均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約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約158.3天,相對濕度約82%,日照年均約1887.6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5%。

五泄秋色
自然資源
境內土壤有88個土種,以丘陵山地紅壤和河谷平原水稻土為主。境內植被屬浙皖山區青岡苦儲林培栽植被區、天目山古田丘陵山地植被片。植物資源主要有香果樹、浙江七子花、杜仲、天目木姜子、天目木蘭、凹葉厚樸、天目紫莖、花櫚木等,另有諸暨特產植物——香榧樹。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有30余個。金、銀、鉛、鋅、銅、鈾、鉬、螢石、大理石等,多分布于南部,石煤、石灰石、錳、磷、鉀等多分布于西北部,高嶺土、石墨、地開石、白云石、黃沙等分布境內各處。有石煤、石灰石礦帶各6條,黃金礦帶3條,為浙江省有色金屬及建材礦產主要產地。
經濟概況
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21.52億元,增長11.6%,人均突破8500美元。實現財政總收入65.5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7.33億元,分別增長19.8%和26.3%,地方財政收入占比達57%。實現工業總產值2253.95億元,增長21.3%,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總產值1630.89億元,增長2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3.94億元,增長20.3%,其中完成工業性投資167.86億元。消費品零售總額165.35億元,增長17.7%。自營出口41.02億美元,增長2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549元,分別增長12.6%和14.0%。 改革開放以來,諸暨人以實際行動創造了“創強爭先、吃苦耐勞、勇于創新”的諸暨精神,
培育了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和開拓精神的優秀企業家,涌現出了海亮集團、海越股份、菲達環保、山下湖珍珠集團、富潤集團、大東南塑膠,盾安環境、萬安科技、虹娟集團、三峰閥門、露笑公司、壯太公司、潔麗雅公司,風帆管業公司等一大批規模企業。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末的6.0∶59.7∶34.3調整到6.0:58.9:35.1,其中三產增加值增速高于生產總值增速3.4個百分點。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精深加工農業,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39個,新增百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家,成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制定6大工業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意見,聯合浙江大學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85個,裝備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性投資的56%,新產品產值率22.5%,大唐襪業列為省級現代產業集群示范區建設試點。按照城市經濟的理念發展現代服務業,開工建設城東、城中兩大商貿綜合體,簽約長城影視創意園項目和希爾頓酒店,全年接待游客655萬人次,成功爭創五泄省級旅游度假區。建筑業產值突破800億元,上繳地稅增長31.3%,創省級以上優質工程23只。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考核驗收。

諸暨夜景
城鄉面貌
協調推進中心城市城西、城中、城東三大區塊建設,建成區面積擴展到48平方公里。城中區域陶朱路、耀江隧道、市南路和城市廣場周邊舊區改造順利實施,舊城核心區改造形成由北向南、東西兼顧的整體推進格局。城西商務區企業總部、商貿綜合體、家裝汽車市場等一大批項目加速推進,人民醫院等公建設施項目加快建設,開發區進一步實現由區向城轉變。城東中心區完成概念性設計方案,兩縱兩橫路網完成基礎施工,市民廣場和部分總部樓宇項目開工建設,一年打基礎的目標順利完成。城市調理加快推進,市政道路、園林綠化、雕塑小品和亮化廣告四大系統有序實施,城市現代化氣息越來越濃。制定出臺中心鎮、小城市培育政策,店口被列為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對象,楓橋、牌頭、次塢成為第二批省級中心鎮。有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八大工程”輪一遍規劃實施如期過半,整鎮成片推進農村綜合整治,創建12個紹興市級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環境整治示范村。杭長客專、紹諸高速、油氣電網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順利推進,城鄉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
國有企業改制穩步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機制和平臺建設持續深化,強鎮擴權改革深入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和部門預算制度改革順利推進。金融服務和產品不斷創新,現有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16家,其中小額貸款公司3家,有創業投資公司15家,上市企業9家,2010年底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635.02億元。外向型經濟恢復明顯,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0.02億美元,增長24.8%,其中自營出口總額41.02億美元,增長27.7%,自營出口總額居全省第7位。全年合同利用外資4.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年末現存外商投資企業473家。
編制并獲批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出發展空間12萬畝以上。大力推進低丘緩坡開發利用,加大轉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穩步推進宅基地置換試點,加快城中村拆遷改造,部署開展違法建設、違法軋(洗)砂、違法開采等專項整治活動,全年報批用地6500余畝。整合提升省級諸暨經濟開發區,規劃啟動張四里區塊和大侶湖區塊建設。成立珍珠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爭創店口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社會事業
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科教文衛體事業協調發展。成功舉辦第四屆西施文化節暨第七屆珍珠節,全力配合做好紹興世界合唱比賽工作。謀劃推進諸暨大劇院、籃球館等一批重大文體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評,實現紹興市教育基本現代化鄉鎮創建“滿堂紅”,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扎實推進社會保障、老小區改造、農村飲用水等十大惠民實事,全年公共財政民生支出27.86億元,占預算內總支出的63.7%。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醫藥費用下降30%以上,16萬老年居民享受基礎養老金,1.8萬戶城市居民受惠老小區改造。扎實開展“違法建設、違法開采、違法軋(洗)砂”專項整治,關停軋(洗)砂場58家,拆違12萬平方米。堅持發展“楓橋經驗”,扎實開展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全力抓好“雙世”安保和校園安全工作,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諸暨夜景
人口文化
目前戶籍人口115萬。共有姓氏416個。其中陳姓和周姓最多,合占總人口數的13%。其他金姓,何姓,方姓,俞姓也很多。特別東部地區國內比較少見的斯姓有12000多人。諸暨周姓人口有7萬,相傳周敦頤次子的孫子周靖隨南宋高宗避難,遷居至紫巖盛厚里,為諸暨周氏祖先。
文化上推崇耕讀傳家,非常重視教育。諸暨中學(原名暨陽中學)及牌頭中學(原名同文中學),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諸暨二中(諸暨市第二高級中學)是市區的另一所優秀高級中學,1996年在原諸暨市城關中學高中部的基礎上興建,現已全市規模最大的公立高級中學,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
交通狀況
鐵路和公路是諸暨的主要交通手段,浙贛線是中國最早建成的鐵路之一。在杭金衢高速公路沒有之前貨物運輸主要依靠杭州通往金華的S03省道。
浙贛線:上海通往中國南方的干線鐵路。現在復線化、電氣化、并且高架拉直原有線路。2007年4月動車組開通。從諸暨到上海只需要2小時5分,而民國時期到上海要19小時。
杭金衢高速公路:杭州通往金華衢州的高速公路。
水運不是諸暨的主要方式。民國時期有沿浦陽江順流而下經錢塘江,京杭大運河,蘇州河到上海的航運路線提供客貨服務。近年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政府開始大力鼓勵水運業。

西施故里
旅游資源
西施故里旅游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主要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風情,該區域將建設成為一處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內涵豐富、游覽設施健全、經濟效益良好、具有時代活力的風景游覽勝地。
湯江巖:也是浣江五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之一,在諸暨市西南同山鎮,距諸暨市區20公里,斗巖景區相距不足10公里,杭金衢高速牌頭出口6公里,交通便捷。因景區世居湯姓,浦陽江流經段稱湯江,江邊山林巾屹立的摩天巨巖,也就稱湯江巖。
五泄景區:位于諸暨市西北郊20公里處,總面積為50平方公里,屬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級森林公園。 五泄景區主要由碧波蕩漾的五泄湖,四季如春的桃源,一水五折飛瀑撼人的東源和幽雅深邃的西源峽谷等四個景區組成。景區以瀑、峰、林稱勝,以五級飛瀑為精髓,景區內群峰巍峨,壁峭巖奇,飛瀑噴雪,溪澗崢琮,林海茫茫,倉紫萬狀。
斗巖風景區:位于諸暨市西南部,距市區和五泄風景區均為15公里,景區面積8平方公里。主峰斗巖,原名陡巖,意示其陡然而立,崢嶸峭拔。后人以其四環峰巒似天上星斗列宿排列,遂更名為斗巖。游覽斗巖,趣在攀登。斗巖以其峰奇、巖陡、石怪、洞幽、泉清而著稱。氣候冬暖夏涼,常年云霧繚繞。
中國香榧森林公園:位于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東南十公里處東溪鄉(今屬趙家鎮)的會稽大山深處,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以“古榧奇姿、林茂樹古、重巖飛瀑、人文點綴”為主要特色,是集旅游觀光、避暑度假、休養健身、科學考察、修習教育、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園內植被資源豐富,集聚了6000多畝香榧,是世界上香榧栽培面積最大的地方,擁有香榧古樹3萬多株。這些古老的香榧樹盤根錯節,有的扭曲多彎,有的高聳入云,令人百看不厭。
風土人情
諸暨婚俗歷史比較久,很多東西保存的好,像現在紹興和杭州都沒這么講究了。十分講究行郎的威儀。一頂八抬花轎,兩側各有身著清一色長衫的六名行郎壓陣保駕。行郎由男方延請,在吹吹打打的迎親中,他們手提轎燈,前呼后應,顯得特別招眼,把男方炫耀虛榮的戲唱足了。
直埠鎮姚公埠三村,位于朱公湖與下四湖畈之間。俗話說,湖沿湖沿,草坡連片。在解放前的漫長歲月里,這里的村民大部分居于草舍,故火災頻發,村民們身受火災之苦。為了使村民們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當時三村的族長們聯議,決定成立三村義務消防隊,并從中挑選年富力強的村民百余,組織起三支水龍隊,擔負起三村義務救火消災任務。為及時消除火患,在全體村民中提高孩子防火意識,經三村商議,大約從民國十年(即1921年)開始,確定每年的農歷5月20日為水龍節。是日,三村的水龍(蠟制式或木制式),都要拉出來比武操練。其目的的有三:一是檢查水龍性能是否良好;二是考驗各隊員是否拉得出,打得響;三是喚起全體村民的防火意識,遂形成傳統的水龍節。近些年來,為了進一步做好義務消防工作,每年的農歷5月20日,由鎮政府牽頭組織,全鎮的義務消防隊參加,舉行規模浩大的消防演習,市消防大隊均派干警現場指導。傳統的水龍節,因此賦予了新的內涵。當然,在消防設備上也鳥槍換了炮。目前,直埠鎮已建立起10多支義務消防隊,義務消防隊員發展到500余人,從而為全鎮的義務消防工作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美食特產
諸暨的美食都和西施搭上點邊,有西施團圓餅、西施豆腐、西施舌、西施故里鮮蝦餅等等。
西施團圓餅:諸暨五洩江畔的鄉村中,多少年來一直流傳著一種很有特色的美味點心——西施團圓餅。它以純正精細的面粉或蕎麥粉作皮子,用山地土產香脆蘿卜、青蔥、香椒與鮮豬肉拌和為餡,手工包制而成的一種扁圓餅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爽而不膩,辣而不重,又香又鮮,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每至逢年過節,婚嫁壽慶,酒席間少不了這道點心。許多外地賓客,一到此地,品償佳點,必定大快朵頤,久不忘懷。若有興趣,村人還會告訴客人你這么一個有趣的傳說呢。相傳西施雖在吳國深受夫差寵幸,卻時時惦念故鄉親人,愁容滿面。吳王見她愁容滿面,問之。西施答曰,冬至日近,她思念起苧蘿山下的父母,五洩江畔的外公外婆。當年每逢此時,總要與母親一起,烤制銀絲圓餅,去探望年邁的外公外婆。數日后,西施的外公外婆收到了千里迢迢送來的“銀絲圓餅”,不禁熱淚盈眶,感慨萬分。在嘗食時,竟在餅中發現一小塊綾子,上書一首小詩:汪汪眼中淚,香香籠中餅;冬去春來時,共敘團圓情,不覺舒展愁眉,嫣然一笑。
西施豆腐:為諸暨的傳統風味名菜,無論是起屋造宅、逢年過節,還是婚嫁、壽誕、喜慶、喪宴,每每成為席上頭道菜肴。相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與寵臣劉墉一起微服私訪來到諸暨,兩人盡心游玩,信步來到苧蘿山腳小村,只見農舍已炊煙裊裊,方覺肚中饑餓,在一農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擊桌連聲稱妙,聞其菜名,“好一個西施豆腐”,脫口而贊。
西施舌:在西施故里有一種點心被稱為“西施舌”。糕點師用吊漿技法,先用糯米粉制成水磨粉,然后再以水磨粉包入棗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幾種果料拌成的餡心,放在舌型模具中壓制成型,湯煮或油煎均可。這種點心顏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相傳唐玄宗東游嶗山時當地廚師給他做了這道菜,由于此菜美味非同凡響,加上湯汁膩滑品質爽口味道鮮美,令唐玄宗吃后連聲叫好,招來廚師問其菜肴來歷與名稱,廚師是個不擅長作文的秀才,見牙蛤湯菜里有輔料鵝舌,加上諸暨苧蘿村美女西施天下皆知,便急中生智說是“西施舌”,令唐玄宗大為滿意,西施舌便由此而流傳。
香榧:屬稀世珍果,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馳名中外。不僅香脆可口,營養豐富,且有藥用價值。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唐代享有盛譽,至清朝末期,諸暨楓橋開設加工香榧的工廠與經銷商店,成為全國著名的香榧集散地,自此“楓橋香榧”聞名中外。1993年,楓橋香榧榮獲國際農產品金獎。
珍珠:諸暨是有名的珍珠之鄉。世界上98%的淡水珍珠產自中國,而中國80%以上的淡水珍珠來自浙江諸暨,2008年中國的年珍珠總產量達到1400噸。山下湖華東國際珠寶城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總規劃面積達120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 30億人民幣。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性的珍珠珠寶生產與加工中心,集散與物流中心,品牌展示與貿易中心,資金流通與商情發布中心,珠寶文化交流與商貿旅游購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