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地處浙江省臺州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省境東南部沿海、靈江中下游。面積2171平方公里,人口104.23萬。三國吳置臨海縣。1986年撤縣設市。1988年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市境西部是括蒼山脈,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米,為浙東第一高峰;中部為丘陵,分布有狹長的河谷平原和山間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椒江干流靈江自西向東流貫全境,至三江口匯合永寧江,始稱椒江,經椒江市流入臺州灣。沿海分布頭門、雀兒岙等大小島嶼,有漁業和鹽業。
臨海市人民政府駐東方大道,郵編:317000。代碼:331082。區號:0576。
行政區劃
臨海市轄5個街道、14個鎮:
街道: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
鎮:汛橋鎮、東塍鎮、小芝鎮、桃渚鎮、上盤鎮、杜橋鎮、涌泉鎮、尤溪鎮、河頭鎮、沿江鎮、括蒼鎮、永豐鎮、匯溪鎮、白水洋鎮
臨海市地圖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秦統一六國后,屬閩中郡。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設縣治于章安,屬會稽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章安縣。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并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一年(591年)移縣治于大固山。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臺州。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臺州路、臺州府治所。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后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1981年后,臨海縣章安區、黃巖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1986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臺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1994年,遷臺州行署至椒江,設立臺州市。臨海市為省轄市。
自然地理
臨海位于浙江省東南沿海,西北距省會杭州市245公里。介于北緯28°40′~29°04′,東經120°49′~121°41′之間。東靠大海,南接臺州市椒江區和黃巖區,西連仙居縣,北與天臺縣、三門縣接壤。東西最大橫距8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4公里,陸地總面積220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7公里。境內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括蒼山脈由西南向東伸展,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米,為浙東第一高峰。 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巖諸山環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間。中部是斷陷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河浦縱橫。其外緣為淺海灘涂,海域有大小島嶼86個。主要河流靈江是浙江第三大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境內流域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7%,平原面積占22.8%,水域面積占6.5%。
臨海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7.1℃,全年積溫5370℃,無霜期241天,平均蒸發量1231.4毫米,屬濕潤地區,5~6月為梅雨季節,7~9月以晴天為主,夏秋之交臺風活動較頻繁。
資源優勢
有220千伏變電所2座、110千3座、35千伏13座,中壓輸電線路4000多千米,年供電量超過5億千瓦時。建有臨海括蒼山風電場。
潮間帶灘涂面積8.7萬畝。海洋資源豐富,生物品種繁多,利于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著名的東磯漁場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魚時 魚、石斑魚、鰳魚、馬鮫、海鰻、墨魚及對蝦、梭子蟹等海產品。
是浙江省林業重點地區,有林地2073萬畝,總蓄積量282萬立方米,年產木材6.5萬立方米;經濟特產林20.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8.6%,有國家保護樹種鐘萼木、浙江樟、花櫚木、凹葉厚樸等19種,野生動物90余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動物云豹、黑鹿等11種,省級7種。
有各類礦產22種,以砂、石、粘土等建材礦產為主。蘭田鄉的墨色花崗巖被譽為“世界花崗巖之王”,總儲量可達1億立方米。東海海域發現油氣田。

從攬勝門眺望城區
經濟概況
臨海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重要發源地之一,1982年該市鄉鎮組織最早實踐探索創辦股份制企業。目前,臨海經濟正迅速轉向現代工業型,處于臺州市區域經濟北翼中心的地位。臨海發展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政策完善,文化底蘊深厚,人文素質較高。臨海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省委作出“港航強省”、打造溫臺沿海產業帶的戰略部署后,臨海審時度勢,積極啟動頭門港的開發建設,這將引領我市經濟實現從內陸時代向陸海聯動時代的戰略性轉變。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275.6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8%,增幅位居臺州第一;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32.95億元和17.34億元,增長7.5%和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3.97億元,增長1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1912元和9595元,增長8.2%和9.8%.臨海經濟開發區綜合實力躍居全省開發區第14位,東部區塊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西部道口經濟集聚區建設穩步推進,沿靈江產業帶發展迅速。注重可持續發展,重抓招商引資工作,著力增強發展后勁,實際利用外資居臺州市第一位。同時,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臨亞”、“彪馬”、“盈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我市成為中國唯一的優質柑橘基地重點市。
臨海是浙江省經濟強市。臨海無核蜜桔生產居浙江首位,“臨海宮川”牌、“巖魚頭”牌柑桔是名牌產品。楊梅、枇杷、水蜜桃、葡萄等果品也量大質優。臨海是中國茶葉基地,古代貢品“臨海蟠毫”現為中國名茶。2001年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臨海的羊巖勾青、臨海蟠毫、西蘭花、臨海蜜桔、聚丙烯繩索繩纜等5個農產品再次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78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的有12家,銷售收入達4.2億元。
有機械電子、建筑材料、醫藥化工、工藝美術和旅游用品等主導產業。建筑材料、旅游用品、機械電子、醫藥化工等主導產業增長速度強勁。全市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1家。境內有華海藥業、偉星股份、永太科技、偉星新材、浙江永強5家上市公司。臨海還擁有亞洲最大的紐扣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眼鏡產銷地。集裝箱底板、自毀式一次性注射器等產品的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微型汽車生產填補省內空白。

交通狀況
臨海是臺州及浙江沿海中部的陸上交通樞紐。位于上海經濟區南翼,處溫州與寧波連線之中,西接金華,東臨東海,甬臺溫高速公路、臺金高速公路、104國道、34、35、75、83省道穿越全境;浙江第三大內河靈江航道穿境直通東海,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內外交通方便,甬臺溫鐵路(國家沿海鐵路)縱貫全境,104國道和甬臺溫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臨甬(臨海至寧波)、臨金(臨海至金華)兩條省道縱橫交錯,全市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公路網,直達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20多個城市。水路運輸有紅光深水碼頭和對外開放的液化氣專用碼頭,內外輪可通過海門港連接上海、大連、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路橋機場距臨海市區50余公里,可謂水、陸、空交通俱備。程控電話裝機總容量已達10萬余門,電話普及率達到10.62%。順利通過全國第二批電氣化(縣)市和省第一批自力更生治水(縣)市建設項目驗收。
鐵路干線:甬臺溫鐵路。甬臺溫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四縱四橫”中寧波---福州---深圳快速客運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條以客運為主,兼顧貨運,連接長三角、珠三角,串聯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沿海鐵路快速通道。
臨海市客運中心位于臨海市城東新區內,南鄰雙鴿酒店,西接104國道。電話為(0576)85136026。
旅游資源
臨海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眾多,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東湖公園、桃渚戚繼光抗倭古城、武坑風景區、大坎頭珊瑚巖。臺州府城墻和桃渚古城被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桃渚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括蒼山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6米,是浙東第一高峰,被稱為“泰山之佐”,也是21世紀祖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括蒼山又名真隱山、天鼻山,《臺州府志》曾引用《五岳圖序》云:“登之見滄海,以其色蒼蒼然接海,故名括蒼。”
江南長城:位于浙江省臨海市,實際上是臺州府城的城墻。江南長城(臺州府城墻)長6000余米,現存5000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矯若巨龍,雄偉壯觀,尤以北部最峻,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形神俱肖,人稱“江南八達嶺”。
東湖:位于浙江臨海市區之東。開鑿于北宋,湖面平波十頃,亭臺如畫,中懸洲渚,堤隔橋連,春風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臨海東湖之名,以緊臨臺州古城墻東側而得,原為城北白云、山宮數溪匯合處。此湖的歷史也是有些來頭了,據說是在宋熙寧四年(1071)時,由郡守錢暄開鑿而成。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
巾子山:位于浙江省臨海市區東南隅,高百余米,三面臨街,南瀕靈江,兩峰聳立,中垂凹谷。相傳皇華真人得道升天時墮下巾幘而成此山,山上石壁仍刻有“遺巾處”。 山上林木茂密,風景幽麗,著名的景點有:三元宮、南山殿、巾山寺、天寧寺、茅庵、望江樓、聽濤閣、翠微閣、明代摩崖題刻 40 余年。歷為道、佛二教名山。
桃渚:浙東南沿海璀璨的明珠,位于歷史文化名城臨海市東部,包括桃渚古城、石柱桃江、芙蓉隱秀、武坑峰林、珊瑚奇觀、龍灣海濱等景區,總面積150多平方公里。這是一片充滿神秘的土地。
紫陽古街:位于臨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江南長城景區。紫陽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全長1080米,寬4至5米,為南北走向,貫穿古城區,是目前國內最長、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條歷史古街區,沿街兩側商鋪林立,藥鋪、染布坊、茶館、酒樓等百年老店鱗次櫛比,熱鬧繁榮。長期積淀的民俗風情、文化內涵、古老名店,顯示出無限的魅力。

臨海崇和門
風土人情
早年,在我們的古城區內,有一個“水龍會”,水龍很多,都藏在城區各處的廟里,清河廟、魚棚廟、玄帝廟、崔王廟都有,每年不管外面有沒有發生情況,都雷打不動地照例出來聚會活動一次,比試一下本領的高低,在那些藏著水龍的廟里的漆黑木柵大門上,都顯赫地寫著“太平公所”四個大字。這就是一支由強壯的年青人組成的業余的救火隊伍,義務地擔負著城區及近郊各處救火職責。水龍就是一臺人工操作的抽水機,水龍頭就是一支噴水的水槍,為了給人們有常備不懈的警覺感,水龍的渾身上下都漆著火紅的顏色;除了水龍還有很多的提水桶,這提水桶與平常用的提水桶不同,一只只半圓桶體的形狀平穩整齊地掛在墻壁上(使用時拿下使用),那渾身火紅顏色的半圓桶體的桶面上,一只只都寫著“太平桶”三字。
水龍會每年一次聚會活動,選擇在一個空曠的場地上。各廟里的水龍全部聚集在一起,噴射用柴草高疊起來偽裝的敵情(火堆),年輕的小伙子頭戴藤帽,腳打綁腿,動作迅速爭先恐后爭著要最先噴水,水龍是雙缸體的壓力抽水機,兩邊均有粗大的壓桿,需要七八個人一起進行上下擠壓,擠壓越快,水壓越高,水壓越高才會射得有力射得遠射得準。這么多水龍,小伙子們個個奮不顧身拼命地上下擠壓,水龍噴水,在空中交織成密密的水網,蔚為壯觀,水直射到火堆上,發出嗤啦啦的響聲,博得了圍觀群眾的一陣陣歡呼。小伙子們驚人突出的表現,還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和傾慕,老年人古風依舊,笑瞇瞇地點劃著談論著現場的情景及自己當年的風采。水龍會的活動都在八九月份的時節舉行,其實這是對水龍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的一次實地檢驗及人們對水龍的實際熟練操的一次觀摩演習。早年年關前后一般是居民發生火災的多發時期,選擇這一時期進行活動,實際上就是為居民在年關時期萬一發生火災的一個事先的準備工作,常備不懈,嚴陣以待。
在早年古城內的街坊巷間的空凹處,時常會發現筑有半人高的水池,上面蓋上石板以防小孩掉下去,這就是為“水龍會”。準備用的水池,叫"太平池",如果一發生情況,隨時可打開使用。
現在,“水龍會”隨著歷史時代發展已經消失了,但是它在對古城早年的消防方面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