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樂山一所小學組織春游野炊活動,學生們帶著鍋碗瓢盆出游,相關視頻引發了熱議。據該校校長介紹,春季野炊是每年春天他們給孩子們準備的必備項目,已經推行多年。
在明媚的春光里,和小伙伴們一起盡情歡笑,這是春游給很多過來人留下的無限美好的記憶。看著視頻中一隊隊洋溢著笑容的孩子們背著背簍走出校門去野炊的場景,引發了一波“回憶殺”,網友們紛紛想起自己當年春游的經歷:“想起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春游秋游,好懷念!我回不去的青春!”“看到這一幕仿佛坐上了時光機,回到了最簡單最快樂的小時候……”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春游的意義,不只是放松,更在于集體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即便只是自帶食物的出游,也會留下一路的歡聲笑語和追逐嬉戲,而“春游+野炊”,更需要分工協作才能實現最基本的目標。準備各種食材和工具、撿柴火、壘灶臺,一起做飯燒菜……或許飯菜的味道不敢恭維,但吃起來卻特別美好。一場野炊之后,不僅是最好的勞動教育,也是最生動的集體主義教育,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的技能和結下的友誼,將成為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不少中小學取消校外活動已成常態,一些學校甚至連大課間都要求學生乖乖待在教室。尤其是一些傷亡事故發生后,春游被不少學校移出了校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計劃。
小學組織學生帶著鍋碗瓢盆到校外野炊,引發的不只是一波“回憶殺”,更是公眾希望為孩子留住春游的強烈呼吁。當然,一些學校的無奈也十分現實,僅靠呼吁并不能打消學校的重重顧慮,也難以改變一些學校的春游縮水甚至被取消的局面。而且,站在更高層面審視,春游并非是孤立事件,它是所有涉及安全的教育活動的縮影。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活蹦亂跳的孩子們聚集在一起,磕碰、沖撞之類在所難免。涉及學生的安全事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教育管理不當而導致的,一類是學校盡了相關教育管理職責但仍然發生的意外事故。對于前者,責任認定自然相當明確,一般沒啥異議。關鍵是后者,學校往往也要承擔責任乃至被粗暴問責。如此一來,想方設法規避風險自然成了學校管理者的首選,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盡可能減少戶外甚至校內活動就成了無奈的選擇,孩子們只好被圈養起來了。
學校何以會陷入承擔“無限責任”的尷尬處境?原因不一而足,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是其中之一。目前,對在校學生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散見于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之中,但對在校學生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有的不夠具體,有的存在一定的空白。在校學生人身損害案件的責任厘清和處理標準如果沒有明確的界定,發生意外事故時學校就難免陷入“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纏之中。只有從立法和制度上予以切實保障,才能真正打消學校的后顧之憂,解除管理者身上的桎梏,讓孩子們擺脫被圈養的命運。
又是一年春來到,相信很多學校都已經把組織春游提上了議事日程,別再讓孩子們“憋在春天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