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快門聲響起,在內蒙古烏梁素海,來自江西的游客易女士仔細端詳剛剛拍到的照片,喜笑顏開,“時值盛夏,帶著家人來欣賞美景,張張都是大片。”
乘坐游輪欣賞湖光山色,身臨其境與鳥兒互動……隨著烏梁素海生態環境的好轉,這顆“塞外明珠”也變得熱鬧起來。
做著帆船旅游生意的“漁二代”曹建山,出生于烏梁素海岸邊,他見證了這片“海”變化的全過程。“靠著發展旅游業,收入是過去的十幾倍。”
這是一個生動縮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漫步深圳灣紅樹林公園,看白鷺翩躚起舞;走進吉林長白山,綠野尋幽,感受夏日生機;流連于西藏納木錯湖,看風光無限……以生態底色添旅游特色,生態旅游成為越來越多游客暑期假日游好去處。
廣東、吉林、西藏等地風景區頻頻“出圈”,不少珍奇鳥類品種現身,吸引游客觀賞記錄。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公園,學生們觀察記錄鳥類的生息情況。人們在保護生態、親近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賞“鳥中熊貓”藍冠噪鹛覓食、嬉戲;在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間云上感受沁爽涼意;在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武隆天生三橋,聽噴泉叮咚……生態游成為各地發展的特色名片。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建設生態保護點,既保護生態環境,也帶火生態旅游。
3月12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生態旅游游客量達25.31億人次。
生態旅游的興起,對運營管理生態旅游區提出更高要求。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委)消息,2024年7月起,《國家級生態旅游區運營管理規范》等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完善生態旅游區在資源、環境、產品、服務、設施、功能與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幫助生態旅游區提升運營管理規范化水平,促進我國生態旅游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各地在以高質量發展推動旅游強國建設過程當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或者當地的美好生活方式,構建旅游發展新動能。
生態旅游正在煥發新活力。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生態徒步、綠色民宿、野生動植物保護體驗等新旅游模式興起,讓游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美麗中國的生態之美、和諧之美。生態旅游日益火爆,不僅彰顯了人們對自然美景的無限向往,更成為美麗中國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