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了解到,在韓國釜山近日舉行的第37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中國有三處地質遺產地入選第二批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涉及古生物學、地貌和地質活動過程等領域。
我國三地入選第二批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
本次我國入選的三處地質遺產地分別是位于內蒙古的“植物龐貝城—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位于四川的“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和位于廣西的“桂林喀斯特”。
據(jù)了解,地質遺產地是指擁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地質過程的關鍵區(qū)域,可作為全球對比標準,或在地球科學發(fā)展歷史中意義非凡的地點,代表該地質遺產地具有國際最高地學價值和研究水平,并得到有效保護。
2022年10月,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曾公布了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中國有7處地質遺產地入選,分別是:珠峰奧陶紀巖石、長興煤山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滅絕與“金釘子”剖面、澄江寒武紀化石產地和化石庫、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巖柱狀節(jié)理、藏南絨布峽谷滑脫構造體系、石林喀斯特、巴丹吉林沙漠必魯特高大沙山和湖泊。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總計10處地質遺產地入選該名錄。
三處入選地質遺產地獨具特色
專家稱,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海市的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是一處成煤森林的特異埋藏記錄,也被稱作“植物龐貝城”。該成煤森林在生長時被傾瀉而下的火山灰保存在現(xiàn)今的內蒙古烏達煤田兩個煤層之間。火山灰內的高精度鋯石定年結果表明,這個成煤森林的年齡為距今約2.98億年,是最早的二疊紀成煤森林。
在這里,植物殘骸以異常完整的形態(tài)被保存下來,部分結構礦化保留了植物內部特征。
通過研究,科研人員在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已發(fā)現(xiàn)植物化石50余種,表明了該時期成煤森林的高度多樣性和演化程度。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首次發(fā)現(xiàn)于1998年,但直到2003年才被識別出是火山成因。國際科學界對該地質遺產地的深度研究仍在繼續(xù)。
位于四川的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是一處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遺址,占地約7萬平方米,于1972年首次發(fā)現(xiàn)。
此后這里建立起了亞洲和國內首個專題恐龍博物館——今天的自貢恐龍博物館。到目前為止,在這里已經發(fā)掘出200多具恐龍和其他脊椎類動物化石。其中,已鑒定出26屬29種,包括蜥腳類、劍龍類、魚類、兩棲類、龜類、鱷類等,組成了中侏羅世高度多樣化的脊椎類動物群落。
這處地質遺產地填補了恐龍進化史上的某些空白,并為從各個方面研究恐龍及恐龍與其他脊椎類動物的關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本。
位于廣西的桂林喀斯特是大陸型塔狀巖溶的典型代表,是華南地區(qū)巖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現(xiàn)。桂林喀斯特位于南嶺構造帶中部,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邊的塔狀及錐狀巖溶地貌為主要特征,同時發(fā)育有許多洞穴。
受古生代構造運動的影響,桂林喀斯特形成了獨特的巖溶發(fā)育盆地。溫暖濕潤的氣候及充沛的降雨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巖溶發(fā)育,是全球巖溶研究的重要參考。
世界地質遺產地是如何評選出來的?
截至目前,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已經開展了兩次百個世界地質遺產地的評選,那么世界地質遺產地是如何評選出來的呢?
成立于1961年的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即國際地科聯(lián),是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地球科學團體。
2021年初,首批地質遺產地的遴選開始,2022年10月,國際地科聯(lián)在西班牙公布了全球第一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第二批世界地質遺產地的遴選從2023年初開始。全球17個國際組織的700多名專家參加了提名,在全球地學領域頂級專家的嚴格、公正評選的基礎上,國際地科聯(lián)最終認定來自53個國家的100個地質遺產地成功入選。
根據(jù)評選規(guī)則,能夠入選的地質遺產地,必須是該領域全球最佳代表,具有全球對比意義。入選的地質遺產地,必須是進行了重要科學研究的全球參考,其科學價值必須通過發(fā)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得到體現(xiàn)。地質遺產地必須具有明確的邊界,面積大小不限,但最能展示科學價值的地質現(xiàn)象必須在邊界之內。(來源:央視新聞)